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秋季《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复习重点(附答案)
绪论
古代小说戏曲的创作手法的异同:
1、叙事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叙事文学,都以讲述故事为核心。
(2)不同点:小说是叙述体,小说文本是叙述者的话语,其中总有一个或隐或显的、置身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
戏曲是代言体,其中没有一个叙述全部故事的人,只有将戏曲中各个人物的行动、对话贯穿起来,才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2、人物刻画的异同。
(1)相同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戏曲共同的使命。
(2)不同点:小说刻画人物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行动描写等等;戏曲肖像描写主要靠化妆,心理刻画多通过演唱和表情,语言行动描写表现出鲜明的表演性和直观性。
3、情节安排手法的异同。
(1)相同点:小说和戏曲的情节安排都讲究奇异性,常用巧合误会手法推动情节发展;都注重场面的设计、细节的描写;都擅长运用道具作为贯穿作品的线索;都注意细针密线,起伏照应。
(2)不同点:戏曲有逻辑高潮和情感高潮之分,而小说便没有这一说。
古代小说、戏曲人物形象的不同:
(1)塑造手法不同。
小说用语言文字通过第三人称叙事来刻画人物,戏曲凭借剧本和戏曲舞台,靠演员通过唱、说、念、打、做的表演,来塑造形象。
(2)审美效果不同。
小说人物比较丰富,具有复杂性、含蓄性,而且赋予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
戏曲人物具有立体感和直观性,一般不需要想象和联想。
古代小说、戏曲语言的相同点:(1) 通俗性。
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主要阅读对象的审美需要。
(2)趣味性。
如戏曲中的科诨艺术则是表现语言趣味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4)语言的精练、干净、流畅也是古代小说、戏曲语言的共同特征。
戏曲语言的独特性:(1)音乐性是戏曲语言的固有品性,是与戏曲艺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征。
(2)语言的动作性则是古代戏曲语言的又一特点。
(3)戏曲的曲词比较雅致。
古代小说、戏曲的审美特征的异同:
1、古代小说、戏曲共有的审美特征:(1)综合性。
戏曲是以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合成的综合艺术;口耳小说则由说、唱、表演等诸因素组合,文本小说除情节叙述之外,又包括诗、词、曲等诸多元素。
(2)教化性。
都继承中国古代文学“寓教于乐”的传统。
(3)愉悦性。
都通过艺术形象令人愉悦,给人以快感,进而教化读者、观众,这就是寓教于乐。
(4)通俗性。
接受主体主要是无文化群体,集中反映了市民阶层希望在文艺领域得到表现的要求。
(5)典型性。
即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相对完整的艺术片断,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能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
2、古代戏曲独有的审美特征:(1)直观性。
就是通过演员在观众面前当场表演具有完整情节和矛盾冲突的事件,塑造人物形象。
戏曲因此较少含蓄蕴藉,审美主体的参与空间不大。
(2)程式性。
戏曲从剧本、导演、音乐、舞台调度、舞美到演员表演艺术等,都各有规则,即程式。
(3)节奏性。
戏曲表演中,由剧情发展、人物唱词、情绪、行为的变化运动过程中轻重缓急、松紧起伏等交替更迭和对比关系所构成的形式因素,就是戏曲节奏。
(4)抒情性。
曲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而诗歌有侧重抒情的传统,这就决定戏曲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古代小说、戏曲文化内涵的不同:(1)中国古代小说小说属于历史文化范畴,在表现手法上继承了史家的传统,叙事性是其根本的特征。
(2)戏曲戏曲属于诗歌文化范畴,更多地表现了诗歌的抒情性本质。
上编古代小说
第一章小说的起源
古代小说概念的内涵:(1)先秦时期指片断的言论。
(2)魏晋六朝时期指芜杂的笔记,以魏晋笔记小说为代表。
(3)唐代指完整的故事,以唐传奇为代表。
(4)宋元时代指以人物为主的故事,以话本为代表。
现代小说概念的内涵: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生活”,必须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古代小说与神话、寓言、史传的关系:(1)神话是小说的渊源,是小说中某些艺术因素的载体,是小说的萌芽阶段。
(2)寓言虚构手法直接影响到了后代小说的虚构因素,推进了小说的发展进程。
(3)史传文学在叙事方式、情节安排、刻画人物诸方面都给小说以巨大影响。
第二章汉魏六朝小说
笔记小说的概念:“笔记”是与诗歌骈俪之文相对而言的。
魏晋以后人把注重辞藻,讲究声韵、对偶的文章称为“文”;把散行撰写的文章称为“笔”。
小说是散行单句、无韵的文字,故称笔记。
笔记小说的类别:1、杂录小说。
又称志人小说。
包括(1)人物轶事,以刘义庆召集门客编撰的《世说新语》为代表作。
(2)历史琐记,以葛洪《西京杂记》和宗懔《荆楚岁时记》为代表作。
(3)笑话解颐,以魏代邯郸淳的《笑林》、晋代陆云的《笑林》为代表作。
2、志怪小说。
“志怪”即记述怪异。
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
3、民间讲故事。
《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1)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暴虐和穷奢极欲,如《汰侈门》“人乳饮屯”。
(2)真实反映乱世知识分子的生活,用艺术形象诠释魏晋风度,如《任诞门》“刘伶纵酒”。
(3)歌颂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如《自新门》“周处”。
《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1)善于运用人物的一言一行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个性。
如《汰侈门》“石崇邀客宴集”。
(2)心理描写颇为出彩,如《汰侈门》“石崇与王恺争豪”。
(3)善于运用细节刻画和对比手法,如《德行门》“管宁分席”。
(4)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比如《言语门》“过江诸人”。
魏晋志怪小说内容:(1)优美的神话传说和科学幻想故事。
如《搜神记》中的“嫦娥”、“女化蚕”。
(2)借助神鬼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表现进步理想。
如《搜神记》“三王墓”(3)不怕鬼的故事。
如《列异传》“宋定伯捉鬼”。
魏晋六朝小说的特点:(1)在创作上讲究“真”。
崇尚记实,即使志怪小说,编撰者也是把神鬼怪异当做实有之事记载的。
(2)在内容和体制上显得“杂”。
内容上纷繁复杂,体制上包含了神话、随笔、小品、论说文、叙事散文等文学样式。
(3)表现形式上显得“散”。
不把事件和人物性格的描写放在构思的中心位置,而往往以编撰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表达方式上有记叙、议论,很少描写。
第三章唐宋文言小说
中唐其他文体对传奇的影响:(1)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如诗歌的抒情写意、散文的叙事状
物、辞赋的铺张扬厉影响传奇创作,丰富了传奇作品的文学内涵。
(2)歌行与传奇相互配合,诗歌小说两种文体共写同一事件,提高了传奇的文学地位。
唐代传奇的思想内容:1、批判礼教、描写爱情。
(1)出现了描写才子佳人的“郎才女貌”的新模式,如蒋防《霍小玉传》。
(2)唐代传奇的爱情婚姻作品批判封建门第观念,矛头直指反动的门阀制度,如白行简《李娃传》。
2、揭露社会黑暗,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3、描写豪侠形象,如《虬髯客传》、《红线》。
4、神鬼怪异的故事,如李复言《续玄怪录》等。
唐传奇婚姻爱情作品的情节的模式:(1)融合式。
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虽然也有曲折,但基本一帆风顺的。
沈既济的《任氏传》。
(2)分离式。
男女相爱但没有能坚持到最后,如《霍小玉传》。
(3)复归式。
男女爱情婚姻中一度分手,但最后又得以破镜重圆,如《李娃传》。
唐传奇的特点:
1、唐传奇改在创作上出现了艺术虚构,标志着古代小说的成熟。
(1)唐代人们开始把神仙鬼怪的传闻故事当着“资谈笑”的材料,从而恢复了它们虚构的本来面目。
(2)唐传奇中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不再拘泥于真人真事,打破了纪实的旧传统。
(3)有些唐传奇的作者背离小说必须“依托”的传统,全靠凭空构想结撰作品。
2、在体制上,唐代传奇已经从笔记体发展为传记体,即采用传记形式描写人物故事,标志着唐代传奇日益接近现代小说的内涵。
传记体的传奇有明显的特点:(1)改变了多数魏晋六朝小说没有题目的状况,大多借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作为篇名。
(2)把人物及其故事作为
(3)始把故事情节放在构思的中心,描写对象,,改变了魏晋小说有事无人或有人无事的现象。
改变了多数古代小说类似于散文式的结构形式。
3、在题材选择、艺术构思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非常讲究奇异性。
(1)题材奇异。
首先,指人物故事的新颖;其次,指人物故事的稀有和偶然;第三,指故事不合常理常情。
(2)讲究主观构思的精巧。
(3)语言既“散”又“文”,一方面吸取了“文”的长处,大量运用了描写性质的形容词和骈偶语言;另一方面更加通俗,更加广泛地运用了市井间的俗言、口语。
4、从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和艺术技巧方面来看,唐传奇婉转委曲,描写细致多样。
唐代传奇将记叙与描写有机结合了起来,叙述和描摹的内容主要有背景、情节和人物等三方面。
(1)从背景方面来说,开始出现了社会背景的轮廓和生活场景的形象描述。
(2)从情节的叙写和描摹看,唐传奇纹理细密,描写细腻。
(3)人物形象描摹细致生动,在言论、行动之外,已经出现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等。
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
话本的概念: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说书的底本,属于通俗文学、市民文学。
说话就是说书,就是演唱故事。
包括(1)小说,多写下层民众生活内容,其话本一般称为“小说”,是成就最高的话本,如《小说张子房慕道记》。
(2)讲史,即是演讲历史故事,其话本一般称为“平话”,如《三国志平话》。
(3)说经,是宣扬佛经故事,其话本有时称为“诗话”,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拟话本的概念:明清时代很多文人模拟话本形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
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1、描写爱情的篇章最具有进步意义和艺术魅力。
(1)择偶标准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的理解。
(2)描写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市民阶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3)主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反对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
(4)女子的地位
有了明显提高,不再只是被同情的弱者。
2、断案折狱也是话本、拟话本的重要题材内容。
(1)揭露封建司法制度腐败及各级官吏残酷、虚伪、无能。
(2)刻画了少数正直廉明而有才智的清官。
3、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是优秀话本、拟话本的又一方面内容。
4、歌颂赞扬劳动人民美德的作品也是优秀话本、拟话本的又一重要内容。
话本和拟话本的特点:
1、常以前代书史作为蓝本,是一种富于新鲜主题思想的新的创造。
2、体制上具有特殊形式,一般都有(1)题目。
(2)入话头回,是故事的前奏,又名“得胜头回”。
(3)正话,就是话本正文,正式的故事,说书的主要内容。
(4)结尾,一般有收场诗和结束语,其作用在于总结概括全文。
3、在艺术构思、情节安排方面较之前代小说出现了飞跃。
(1)表现生活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使人物形象的描绘成为小说的主要使命。
而且改变单一的“以事写人”的纵切格局,设计“因人设事”的横断模式。
(2)情节线索趋于单一,写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对情节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几乎滴水不漏的交代。
(3)巧于场面设计。
往往选择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事件设计成生动感人的场面,加以细致描写;并且发明了线索连贯法,即借助于富有特征性的肖像、器物来加以连缀场面。
(4)精心构思“巧合”,提出“无巧不成书”的安排情节的新标准。
4、人物描写成就极高。
(1)讲究常中见奇,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
(2)描写人物形象的细致性十分明显。
(3)人物描写方式的多样性值得注意。
诸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
5、开创了用白话撰写小说的先例。
(1)用白话撰写小说的同时,也吸收部分文言词语。
(2)叙述语言粗犷明快、通俗流畅;人物语言个性鲜明;评论语言简明扼要又幽默诙谐。
第五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的概念:指敷演历史故事的古代长篇小说,
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故事倾向性的转变:1、转变过程。
三国故事在流传过程当中,倾向性发生过一定的转变,由“拥曹反刘”到“拥刘反曹”。
陈寿的《三国志》拥曹反刘;一直到唐代,朝廷和民间对曹操的印象还不错;到宋代情况发生了很大转变,“拥刘反曹”倾向出现,元代三国戏中则基本形成“拥刘反曹”倾向。
2、转变原因。
(1)主要与封建正统思想的加强有关。
(2)与北宋以后的民族矛盾加剧有关。
因为中原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因为曹操是北方人,人们就将曹操象征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的代表,刘备就成了受压迫的汉族统治者。
《三国演义》的内容:
1、勾勒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
可以分为四个情节阶段:(1)第一回至第三十三回,为第一阶段,四海纷乱,逐鹿中原。
借讨伐董卓引出刘、关、张。
(2)第三十四回至第五十回,为第二阶段,赤壁之战,三足鼎立。
重点写刘备三顾茅庐和以诸葛亮为主导的赤壁之战。
(3)第五十一回至第一百一十五回,为第三阶段,文治武功,兴衰变迁。
重点写蜀汉集团。
(4)第一百一十六回至第一百二十回的最后五回是第四阶段,分久必合,三国归晋。
2、描写了三国时期阶级对立的状况,表现了社会矛盾,描写战乱年代劳动人民的命运:(1)充当炮灰。
(2)无辜受戮。
(3)饥寒死亡。
3、暴露了社会黑暗,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反动本质。
(1)统治阶级的本质在“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曹操这个反面人物上得到充分体现。
(2)对统治阶级本质的揭露在正面人物身上,如刘备,也有客观描写。
4、曲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理想,包括(1)渴望统一、向往安定的理想。
对于破坏安定统一的人和事一律加以批判,正面人物刘备破坏孙刘联盟的行为也同样受到谴责,反面人物曹操有利于安定统一的善举也加以肯定。
(2)圣君贤相的理想。
刘备的爱民、敬贤、尚义,包含了劳动人民对圣君的理解。
诸葛亮的形象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愿望,他是“忠臣的样板,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1、不仅写斗勇,而且写斗智,把智谋之士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穿插出奇的计谋描写。
2、不是孤立地描写军事战争,而是结合政治、外交、经济斗争,描写军事斗争。
3、善于从每次战争的时间、空间、战略、战术等方面,把握不同特征,写出其个性。
4、战争描写腾挪跌宕,富有戏剧性。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1、构思严密精致,结构宏伟庞大。
《三国演义》则是板块式结构的开山之作,善于组织情节单元,集中铺写重大事件,构成全书主干。
2、讲究情节艺术。
(1)对比映衬的情节艺术。
(2)运用虚实相生,以虚带实的情节艺术。
(3)情节设置通盘流转,照应全书。
3、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既注意历史真实性,又考虑其艺术魅力。
(1)通过不同情节,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反复进行渲染。
(2)在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典型情节或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3)一定程度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注重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又努力保持人物性格的多元性和发展变化。
4、语言文白相间,雅俗共赏。
叙述语言简明整洁,议论则高度概括精当,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第六章明代英雄传奇小说
英雄传奇小说的概念:指着重描写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的长篇小说。
这类小说一般以历史上的真人为原形,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作家自己的理解,进行大幅度的加工,虚构成分较多。
《水浒传》是最为著名的英雄传奇小说。
百回本《水浒传》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情节阶段。
1、第一回至第七十回七十回为第一大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1)抨击统治阶级的腐朽残忍,描绘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即“乱由上作”。
(2)全面描述和热情歌颂高举反抗大旗的农民起义英雄。
2、第七十一回至八十二回,为第二阶段,描写梁山起义军接受招安的过程,包括酝酿招安、征辽、征方腊。
3、第八十三回到一百回,是第三阶段,写起义军瓦解覆灭,即起义军招安后被被利用、被消灭的命运。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1、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
(1)塑造了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变迁以及性格的相应变化。
如宋江从官府小吏到走上梁山的性格变化过程。
2、语言运用的成就。
(1)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直接展示人物性格。
(2)人物语言口语化,代表了无文化群体的通俗语言风格。
(3)叙述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明快,是提炼净化群众口语的结果。
宋江形象:1、众望所归的当然领袖。
(1)“孝义”是江湖社会肯定的为人基本品质。
(2)有远见的战略家,对梁山事业起了决定作用。
2、思想局限。
有忠君思想、正统观念等小吏特征,最后主导义军接受了招安,导致了覆亡的悲惨结局。
《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接受招安的原因:(1)个人因素,如根深蒂固的忠孝观念,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人生追求目标。
(2)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即梁山义军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
(3) 元明之交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
即同仇敌忾、以御外侮的期待。
第七章明代神魔小说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
(1)第一回至七回为第一部分,写孙悟空出世、学艺和大闹三界的故事,反映了被压迫者反抗的愿望,也是劳动人民渴望砸碎枷锁,争取自由的理想体现。
(2)第八回至十二回为第二部分,交代唐僧的身世和取经的缘起,在情节上起过渡作用。
(3)第十三回至一百回为第三部分,写取经过程,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九九八十一难继续表现孙悟空敢于斗争,所向无敌的战斗精神,寄托劳动人民除暴安良的理想。
孙悟空的形象:(1)疾恶如仇、除恶务尽的精神。
(2)坚韧不拔,顽强乐观的精神。
(3)机智灵活,善于斗争的精神。
《西游记》的艺术性:(1)以现实为基础,以取经故事为基本线索,又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色彩。
(2)塑造人物形象时,注意人物性格与动物属性的巧妙结合,两者和谐统一,汇成一个有机整体。
(3)通过复杂尖锐的矛盾与连锁曲折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
(4)语言诙谐风趣,幽默自然,通俗简练。
第八章明代世情小说
世情小说的概念:指古代以家庭盛衰、婚姻爱情以及各种社会世态为描写对象的中长篇小说,也叫世情书,或称为人情小说。
明代的《金瓶梅》、清代的《红楼梦》为其杰出代表。
《金瓶梅》的内容:(1)第一至第十九回,为第一部分,写西门庆由破落户财主逐渐发迹,是故事开端。
(2)第二十至第七十九回,为第二部分,写西门庆经商升官、为非作歹、纵欲亡身的过程,是全书的主体。
(3)第八十回到一百回结束,为第三部分。
西门庆家庭的败落和主要人物的种种归宿。
《金瓶梅》的艺术性:(1)开辟了一条长篇白话小说描写日常生活,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崭新的创作道路。
(2)创立了一种揭露、反映社会黑暗面的全新方式,全书没有一个重要人物是正面人物,反面角色成了小说的主体。
(3)出色的反面角色描写为古代小说构成了一个反面人物画廊。
(4)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性格化,善于运用方言、俗语、成语、谚语、歇后语。
第九章清代文言小说
《聊斋志异》的内容:1、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突破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传统窠臼,不再以财、貌、身份、地位作为衡量爱人的标准,而倾向于两情相悦,基本接近现代的爱情观。
2、抨击科举制度的黑暗腐朽,不仅抨击了试官的昏庸贪婪、科场的黑暗,还对科举制度毒害下的举子也作了嘲讽。
3、反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4、折狱公案故事,揭露封建社会司法的腐败。
(5)揭示生活哲理的寓言故事、记载奇闻逸事篇章。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1)通过披上狐妖外衣的形象,曲折反映现实生活,因而是现实主义的;(2)借助花妖狐魅的超现实力量,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因而又是浪漫主义的。
2、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1)善于抓住人物不寻常的举动,描写人物的个性特征,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2)善于通过人物的特殊癖好写活人物形象。
(3)刻画出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
3、善于运用矛盾冲突、细节描写,营造曲折离奇的生动情节,引人入胜。
4、语言精练,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收、提炼口语、俗语。
第十章清代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的内容:1、批判假儒,暴露黑暗。
(1)批判科举制度,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
其一,从根本否定了科举考试八股取士的合理性,触及科举制的本质,这是其它小说无法相比的。
其二,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
其三,揭露封建统治者用功名利禄腐蚀知识分子,毒化社会风气。
(2)批判封建礼教。
其一,用反面人物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其二,塑造正面形象批判礼教。
(3)批判社会世态。
其一,从批判科举出身的官僚入手,批判封建末世吏治的腐败。
其二,揭露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
2、歌颂真儒,表现理想。
(1)塑造虞育德、杜少卿等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自己文行出处的道德规范和礼乐农工的政治信念。
(2)通过文人化市井人物“四大奇人”寄托作者的理想,表现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1、提供了塑造讽刺艺术形象的完整经验。
(1)讲究真实,讽刺艺术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生活真实。
(2)讽刺的矛头只能对准反面的东西。
(3)塑造讽刺艺术形象,要运用特殊的技巧和方法。
包括:语言精练,细节生动;运用夸张、对比和对照;要注意婉曲,即讽刺要含蓄,藏而不露。
2、结构独特。
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事件,而是围绕主题思想,把不同的人物和故事连缀成篇。
第十一章清代世情小说
《红楼梦》的版本:1、脂评本系统。
脂评本简称脂本,均为手抄本,八十回,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附有大量的脂砚斋评语。
2、程刻本系统。
程刻本简称程本,是由程伟元、高鹗续写后四十回后,排版印行的刻本,全书一百二十回,书名为《红楼梦》,没有脂砚斋评语。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的描写为线索,全面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画卷,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1、第一回至第五回,小说的序幕,介绍故事背景、主要人物。
2、第六回至二十二回是贾府的回光返照阶段,着重写了两件大事:丧事,秦可卿之死;喜事,元春省亲。
意义:真实地再现了贾府盛极一时的光景,表现其挥霍无度,展示了贾府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预示贾府衰败的开始。
3、第二十三回至八十回是贾府的死而不僵阶段。
(1)经济上寅吃卯粮,后手不接。
(2)政治上在在生事,防不胜防。
宝玉挨打,表现正统与叛逆两条道路的矛盾;红楼二尤,表现贾府统治者的糜烂腐朽;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尖锐激化以后的总爆发。
4、第八十一回至一百二十回是贾府的烟消火灭阶段。
(1)一系列重要人物的死亡,如元春、黛玉、贾母、王熙凤;(2)抄家,这是贾府破败的重要标志。
(3)贾宝玉出家,这也是贾府彻底败落的重要标志。
甄士隐、贾雨村在小说中的作用:
(1)通过甄士隐、贾雨村荣枯沉浮的故事,作为前奏,概括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2)通过甄士隐、贾雨村的牵引,介绍了小说中的重要人物。
(3)通过甄士隐、贾雨村把天上的爱情故事搬到人间。
(4),交代“将真事隐去”、“用假语存焉”的特殊艺术手法。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手法,是表现特殊内容的特殊艺术手法。
(1)小说不同的名字各有其特殊含义。
(2)背景描写上既千方百计地掩盖,又千方百计地透露。
(3)结构处理上,对某些重大事件与次要事件进行特殊结构,故意藏头露尾。
(4)故意用反语、反笔进行描写,掩盖作者的倾向。
(5)取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写法,欲言又止,余味不尽。
(6)借助“真事隐去”,利用风月笔墨,爱情纠葛抨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