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oidalSystem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溶胶(合金、有色玻璃等)
溶胶的光学性质:Tyndall phenomenon
Fe(OH)3溶
CuSO4溶液
丁达尔现象产生原因
d>>λ
粗分散系
d<<λ
低分子溶液
d接近于λ或 稍小于λ
溶胶
眼科医生根据丁达尔现象 用裂隙灯诊断房水病变
Ultra-microscope
R.A. 席格蒙迪 德国
1925 诺贝尔化学奖
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溶(或部分互溶)的 液体中,形成高度分散体系的过程称为乳化作 用,得到的分散系称为乳浊液。
水包油型乳液(O/W) 油包水型乳液 (W/O)
磷脂分子
细胞膜的结构 磷脂双分子层
溶胶(sol)
溶胶为大量不溶性物质(分子、离子、原子)的 聚集体。是具有高分散度的多相分散系。
液溶胶(AgI溶胶,胶体银等) 按分散介质 气溶胶(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
Pr
COOH H+ NH3+
Pr
COONH3+
OH- Pr
COONH2
正离子
两性离子
负离子
pH<pI
(等电点pH=pI)
pH>pI
向负极移动
不移动
向正极移动
电泳原理图
蛋白SDS-PAGE电泳图 DNA片段的琼脂糖电泳图
基因组学 (Proteomics)
蛋白质组学 (Proteomics)
二维电泳(2D-gel ) 二维电泳- 1等电聚焦
胶团结构(Structure of colloid micelle)
胶体粒子由于选择吸附或离解带电,可发 生电泳。但整个溶胶体系又为电中性,溶 胶结构如何?
胶粒 Cl-
胶核+吸附层=胶粒
Cl-
Cl-
ClFeO+
m[Fe(OH)3]
ClCl-
吸附层
FeO+
Cl-
Cl-
Cl-
Cl-
胶核 扩散层
胶团
胶粒+扩散层=胶团
滑动面与均匀液相之间的电势差称为 电势。 只有在电泳或电渗时,吸附层和扩散层分离而反 向移动,才能显示出 电势,所以又称电动电势。
粒 子 表 面 stern层
- + 滑动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扩散层
ξ电势最显著的特点是易受加入电解质的影响而改变。
粘土悬
水
浮液
沙
粘土
水
潮湿的粘土 电泳:外加电场下,分散相向一极移动的现象 电渗:分散介质向另一极移动的现象
外加电场中,胶粒定向电泳,说明胶粒带电。?
胶体粒子带电的原因-选择吸附
FeCl3 + 3H2O 煮→沸 Fe(OH)3(溶胶) + 3HCl Fe(OH)3 + HCl → FeOCl + 2H2O
1905年,光电效应的量子理论解 释,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2-扩散(diffusion)
扩散:布朗运动使胶体粒子从浓度大的区域向浓 度小的区域移动的趋势,最终达到平衡的自发过 程。 体系内浓度差越大,扩散越快
沉降平衡
Fe(OH)3溶胶
Theodor Svedberg (瑞典) 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 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FeOCl是强电解质离解为FeO+(氧铁离子)和Cl-
FeOCl → FeO+ + Cl-
胶粒优先选择吸附存在于介质中与 其组成相似的离子
AgNO3 + KI → AgI + KNO3
胶体粒子带电的原因-胶核表面分子的离解
硅胶的胶核是由很多xSiO2.yH2O分子组成的。 H2SiO3 →HSiO3 + H+ HSiO3 →SiO32 + H+ H+离子扩散到介质中去,而 SiO32-离子则留在胶核表面, 结果使胶粒带负电荷。
离子透过半透膜扩散的速率v与离子的浓度成正比 v = kc(Na+)×c(Cl-)
平衡时,v进= v出,所以: c(Na+)外×c(Cl-)外=c(Na+)内×c(Cl-)内
平衡时膜两侧电解质离子浓度的乘积相 等,此为Donnan平衡的必要条件。
代入得:
c1xxc2x2
x=c2 c12c2
或 x=c2 c2 c12c2
电解质的聚沉能力主要决定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 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反离子的电荷数越高,聚 沉能力就越强。可用聚沉值来衡量。
聚沉值: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 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对某一给定溶胶,一、二、三价反离子聚沉值的比 例是:
1 :1 :1 16 26 36
聚沉值与异电性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 这就是 Schulze- Hardy规则。
胶粒
吸附层
扩散层
{m[Fe(OH)3]·nFeO+·(n-x)Cl-}x+·xCl-
胶核 吸附离子 反离子
胶团
{m[Fe(OH)3]·nFeO+·(n-x)Cl-}x+·xCl-
溶胶胶团的吸附层和扩散层带有相反的电荷,两 层之间存在电势差。当胶粒移动时,胶团从吸附 层和扩散层间裂开。我们把吸附层与扩散层分开 的界面称为滑动面 。
1924年,研制出超速离心机,用于蛋白质胶体研究,第一次测定 了蛋白质的分子量。到了1940年, 超速离心机已可产生30万倍于 重力加速度g的加速度,可直接测定从几万到几百万那样大小的分 子量,并可测出分子量的分布。
溶胶的电学性质-电泳(electrophoresis) 和 电渗(electroosmosis)
乙烯CH2=CH2的聚合
小分子
高分子
“乙烯”的“聚 合”
NH2 R-CH-COOH
氨基 羧基
性 质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分散相粒子
均一性 通透性 扩散速度
黏度 稳定性
外加电解 质的影响
高分子
均相 不能透过半透膜
慢
大 稳定体系
不太敏感
溶胶
胶粒 多相
不能透过半透膜 慢
小 亚稳定体系
敏感
二、高分子化合物的稳定性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与凝胶 macromolecular sulotion and gel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1.相对分子质量大: 几+万~几百万;无固定值。
2.结构复杂:由小分子联接而成(联接单位不同,导 致分子量不同;联接方式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3.颗粒大小与胶体接近:大多能显示胶体的某些性质。
达Donnan平衡时,膜外Na+、Cl-进入膜内的浓度x, 或进入膜内的分数决定于膜内NaP及膜外NaCl 的 初始浓度。
六、凝胶(gel)
凝胶: 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失去流动性的半
固体体系
凝胶的分类
刚性凝胶 弹性凝胶
胨胶 干凝胶
凝胶的性质
溶胀 离浆(脱水收缩)
谢谢大家
“胶体化学之父” -格雷 姆
1861年Thomas Graham提 出“胶体” (Colloid)一词, 标志胶体化学的产生。 Colloid源自希腊文, 意为粘 稠状的物质。
胶 体 化 学colloid chemistry
研究胶体分散体系的形成、 稳定、破坏,以及它们的物理化 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二维电泳2 - SDS-PAGE电泳
四、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 protective action )
保护作用
五、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和膜平衡
(一)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
(二)膜平衡(Donnan平衡)
用半透膜将蛋白质钠盐等大分子电解质(NaP)与电解质 溶液(如NaCl)隔开,由于解离的大分子离子不能通过半 透膜,而能通过膜的小分子离子受带电大分子离子电荷 的影响,为保持溶液的电中性,在达到平衡状态时,小 分子离子在膜两边的浓度不等,呈现不均匀的分布。这 种因大分子离子的存在而引起小分子离子在膜两侧达平 衡后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称膜平衡
ColloidalSystem
胶体(colloid)是什么?
美国传统词典对“胶体”解释:
colloid : A suspension of finely divided particles in a continuous medium in which the particles are approximately 5 to 5,000 angstroms in size, do not settle out of the substance rapidly, and are not readily filtered. 在一连续介质中被细微分开的粒子形成的悬 浮状态,粒子尺度约5至5,000埃,不会很快 从该物质中分离,也不易被滤出。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一) 溶胶稳定的因素 ➢胶体粒子带电 ➢溶胶表面溶剂化膜的保护作用 ➢布朗运动作用
胶粒带电和溶剂化膜的存在是胶体稳定的 主要因素。布朗运动对于胶体稳定的影响 是双向的.
(二)溶胶的聚沉 coagulation 1.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Fe(OH)3溶胶 Al2(SO4)3溶液
聚沉
分散系(dispersed system)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 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相(分散质)+分散介质=分散系
分散系
均相(单相)分散系 非均相(多相)分散系
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
表面活性剂应用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减小 肺通气中肺泡舒张的阻力
表面活性剂应用2: 乳化作用
2.溶胶的相互聚沉
将两种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混合会发生聚 沉,这种聚沉现象称为溶胶的互沉现象。
例题:下列电解质对由等体积0.080mol·L-1的 KI溶液和0.10mol·L-1的AgNO3溶液混合所得 溶胶的聚沉能力的强弱顺序如何?
(1)CaCl2 (2)MgSO4 (3) Na3PO4
解: (3) > ( 2) >(1)
COOH
1.带有电荷 Pr
Pr
NH2
碱性溶液中: Pr
COO- OH-
NH3+
Pr
酸性溶液中: Pr
COO- H+ Pr
NH3+
COONH3+ COONH2 COOH NH3+
二、高分子化合物的稳定性
2.水化膜:主要依靠蛋白质中的亲水性基团如:
-COOH、-OH、-NH2等的溶剂化作用。三、蛋白质电泳源自超显微镜下,胶体粒子如何运动?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1- Brownian motion 布朗所观察到的花粉颗粒运动轨迹示意图
布朗运动产生原因
胶粒受到周围不断作热运动的分散介质分 子的撞击,合力不为零引起的。
胶粒布朗运动示意图
25岁年轻人的伟大论文
1905年,《关于热的分子运动论所 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 动 》揭示布朗运动的本质,奠定 统计力学基础
溶胶的光学性质:Tyndall phenomenon
Fe(OH)3溶
CuSO4溶液
丁达尔现象产生原因
d>>λ
粗分散系
d<<λ
低分子溶液
d接近于λ或 稍小于λ
溶胶
眼科医生根据丁达尔现象 用裂隙灯诊断房水病变
Ultra-microscope
R.A. 席格蒙迪 德国
1925 诺贝尔化学奖
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溶(或部分互溶)的 液体中,形成高度分散体系的过程称为乳化作 用,得到的分散系称为乳浊液。
水包油型乳液(O/W) 油包水型乳液 (W/O)
磷脂分子
细胞膜的结构 磷脂双分子层
溶胶(sol)
溶胶为大量不溶性物质(分子、离子、原子)的 聚集体。是具有高分散度的多相分散系。
液溶胶(AgI溶胶,胶体银等) 按分散介质 气溶胶(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
Pr
COOH H+ NH3+
Pr
COONH3+
OH- Pr
COONH2
正离子
两性离子
负离子
pH<pI
(等电点pH=pI)
pH>pI
向负极移动
不移动
向正极移动
电泳原理图
蛋白SDS-PAGE电泳图 DNA片段的琼脂糖电泳图
基因组学 (Proteomics)
蛋白质组学 (Proteomics)
二维电泳(2D-gel ) 二维电泳- 1等电聚焦
胶团结构(Structure of colloid micelle)
胶体粒子由于选择吸附或离解带电,可发 生电泳。但整个溶胶体系又为电中性,溶 胶结构如何?
胶粒 Cl-
胶核+吸附层=胶粒
Cl-
Cl-
ClFeO+
m[Fe(OH)3]
ClCl-
吸附层
FeO+
Cl-
Cl-
Cl-
Cl-
胶核 扩散层
胶团
胶粒+扩散层=胶团
滑动面与均匀液相之间的电势差称为 电势。 只有在电泳或电渗时,吸附层和扩散层分离而反 向移动,才能显示出 电势,所以又称电动电势。
粒 子 表 面 stern层
- + 滑动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扩散层
ξ电势最显著的特点是易受加入电解质的影响而改变。
粘土悬
水
浮液
沙
粘土
水
潮湿的粘土 电泳:外加电场下,分散相向一极移动的现象 电渗:分散介质向另一极移动的现象
外加电场中,胶粒定向电泳,说明胶粒带电。?
胶体粒子带电的原因-选择吸附
FeCl3 + 3H2O 煮→沸 Fe(OH)3(溶胶) + 3HCl Fe(OH)3 + HCl → FeOCl + 2H2O
1905年,光电效应的量子理论解 释,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2-扩散(diffusion)
扩散:布朗运动使胶体粒子从浓度大的区域向浓 度小的区域移动的趋势,最终达到平衡的自发过 程。 体系内浓度差越大,扩散越快
沉降平衡
Fe(OH)3溶胶
Theodor Svedberg (瑞典) 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 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FeOCl是强电解质离解为FeO+(氧铁离子)和Cl-
FeOCl → FeO+ + Cl-
胶粒优先选择吸附存在于介质中与 其组成相似的离子
AgNO3 + KI → AgI + KNO3
胶体粒子带电的原因-胶核表面分子的离解
硅胶的胶核是由很多xSiO2.yH2O分子组成的。 H2SiO3 →HSiO3 + H+ HSiO3 →SiO32 + H+ H+离子扩散到介质中去,而 SiO32-离子则留在胶核表面, 结果使胶粒带负电荷。
离子透过半透膜扩散的速率v与离子的浓度成正比 v = kc(Na+)×c(Cl-)
平衡时,v进= v出,所以: c(Na+)外×c(Cl-)外=c(Na+)内×c(Cl-)内
平衡时膜两侧电解质离子浓度的乘积相 等,此为Donnan平衡的必要条件。
代入得:
c1xxc2x2
x=c2 c12c2
或 x=c2 c2 c12c2
电解质的聚沉能力主要决定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 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反离子的电荷数越高,聚 沉能力就越强。可用聚沉值来衡量。
聚沉值: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 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对某一给定溶胶,一、二、三价反离子聚沉值的比 例是:
1 :1 :1 16 26 36
聚沉值与异电性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 这就是 Schulze- Hardy规则。
胶粒
吸附层
扩散层
{m[Fe(OH)3]·nFeO+·(n-x)Cl-}x+·xCl-
胶核 吸附离子 反离子
胶团
{m[Fe(OH)3]·nFeO+·(n-x)Cl-}x+·xCl-
溶胶胶团的吸附层和扩散层带有相反的电荷,两 层之间存在电势差。当胶粒移动时,胶团从吸附 层和扩散层间裂开。我们把吸附层与扩散层分开 的界面称为滑动面 。
1924年,研制出超速离心机,用于蛋白质胶体研究,第一次测定 了蛋白质的分子量。到了1940年, 超速离心机已可产生30万倍于 重力加速度g的加速度,可直接测定从几万到几百万那样大小的分 子量,并可测出分子量的分布。
溶胶的电学性质-电泳(electrophoresis) 和 电渗(electroosmosis)
乙烯CH2=CH2的聚合
小分子
高分子
“乙烯”的“聚 合”
NH2 R-CH-COOH
氨基 羧基
性 质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分散相粒子
均一性 通透性 扩散速度
黏度 稳定性
外加电解 质的影响
高分子
均相 不能透过半透膜
慢
大 稳定体系
不太敏感
溶胶
胶粒 多相
不能透过半透膜 慢
小 亚稳定体系
敏感
二、高分子化合物的稳定性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与凝胶 macromolecular sulotion and gel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1.相对分子质量大: 几+万~几百万;无固定值。
2.结构复杂:由小分子联接而成(联接单位不同,导 致分子量不同;联接方式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3.颗粒大小与胶体接近:大多能显示胶体的某些性质。
达Donnan平衡时,膜外Na+、Cl-进入膜内的浓度x, 或进入膜内的分数决定于膜内NaP及膜外NaCl 的 初始浓度。
六、凝胶(gel)
凝胶: 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失去流动性的半
固体体系
凝胶的分类
刚性凝胶 弹性凝胶
胨胶 干凝胶
凝胶的性质
溶胀 离浆(脱水收缩)
谢谢大家
“胶体化学之父” -格雷 姆
1861年Thomas Graham提 出“胶体” (Colloid)一词, 标志胶体化学的产生。 Colloid源自希腊文, 意为粘 稠状的物质。
胶 体 化 学colloid chemistry
研究胶体分散体系的形成、 稳定、破坏,以及它们的物理化 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二维电泳2 - SDS-PAGE电泳
四、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 protective action )
保护作用
五、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和膜平衡
(一)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
(二)膜平衡(Donnan平衡)
用半透膜将蛋白质钠盐等大分子电解质(NaP)与电解质 溶液(如NaCl)隔开,由于解离的大分子离子不能通过半 透膜,而能通过膜的小分子离子受带电大分子离子电荷 的影响,为保持溶液的电中性,在达到平衡状态时,小 分子离子在膜两边的浓度不等,呈现不均匀的分布。这 种因大分子离子的存在而引起小分子离子在膜两侧达平 衡后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称膜平衡
ColloidalSystem
胶体(colloid)是什么?
美国传统词典对“胶体”解释:
colloid : A suspension of finely divided particles in a continuous medium in which the particles are approximately 5 to 5,000 angstroms in size, do not settle out of the substance rapidly, and are not readily filtered. 在一连续介质中被细微分开的粒子形成的悬 浮状态,粒子尺度约5至5,000埃,不会很快 从该物质中分离,也不易被滤出。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一) 溶胶稳定的因素 ➢胶体粒子带电 ➢溶胶表面溶剂化膜的保护作用 ➢布朗运动作用
胶粒带电和溶剂化膜的存在是胶体稳定的 主要因素。布朗运动对于胶体稳定的影响 是双向的.
(二)溶胶的聚沉 coagulation 1.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Fe(OH)3溶胶 Al2(SO4)3溶液
聚沉
分散系(dispersed system)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 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相(分散质)+分散介质=分散系
分散系
均相(单相)分散系 非均相(多相)分散系
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
表面活性剂应用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减小 肺通气中肺泡舒张的阻力
表面活性剂应用2: 乳化作用
2.溶胶的相互聚沉
将两种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混合会发生聚 沉,这种聚沉现象称为溶胶的互沉现象。
例题:下列电解质对由等体积0.080mol·L-1的 KI溶液和0.10mol·L-1的AgNO3溶液混合所得 溶胶的聚沉能力的强弱顺序如何?
(1)CaCl2 (2)MgSO4 (3) Na3PO4
解: (3) > ( 2) >(1)
COOH
1.带有电荷 Pr
Pr
NH2
碱性溶液中: Pr
COO- OH-
NH3+
Pr
酸性溶液中: Pr
COO- H+ Pr
NH3+
COONH3+ COONH2 COOH NH3+
二、高分子化合物的稳定性
2.水化膜:主要依靠蛋白质中的亲水性基团如:
-COOH、-OH、-NH2等的溶剂化作用。三、蛋白质电泳源自超显微镜下,胶体粒子如何运动?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1- Brownian motion 布朗所观察到的花粉颗粒运动轨迹示意图
布朗运动产生原因
胶粒受到周围不断作热运动的分散介质分 子的撞击,合力不为零引起的。
胶粒布朗运动示意图
25岁年轻人的伟大论文
1905年,《关于热的分子运动论所 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 动 》揭示布朗运动的本质,奠定 统计力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