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题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秋山居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1)请写出体现“山居”生活时间推移的语句:觉寒早→霜气晴→→
(2)颈联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具体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1)这首诗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哪两句?
(2)这首诗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表现出诗人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怎样的心情?3.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
(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

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点题的诗句是。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

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8.阅读《月夜忆舍弟》,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2)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1)四句诗有实有虚,请找出虚写的一句。

(2)前两句诗写景手法独特,与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11.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下列小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从内容上看,诗人“喜”的是________,其“妻子”“愁”的是________;体现诗人喜出望外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的心情。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睛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②__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1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注)①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

(提示:请先分别
概述前两句和后两句所描绘的画面,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

本诗蕴含着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

18.阅读《月夜忆舍弟》,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2)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19.古诗阅读。

请结合诗句,分析两文作者的情感。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杜甫①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③清江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时年杜甫50岁。

②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③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
[北宋]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

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口花花映浦。

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释)①聊逸豫:偶尔寻一点欢乐;②归时数:由时运注定;③争:怎么;④我辈:我等,我们,一说“我悲”。

(1)这首词在流传的过程中缺了一个字,请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在词中口处,填入你认为最合适的字,并简述理由。

(2)这首词中“功名得丧归时数”一句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窗有日;夜泉清
(2)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通过描绘“果”飘落,“猿”经过,“鹿”行走动态的景物,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

或者通过从果落见到猿过,叶干闻
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2.D
解析:(1)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对清明时节西湖(苏堤)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和郊游踏青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意思是游人离开后禽乌在快乐了。

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

现在,“游人去而禽乌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根据这个意思找出诗中的意思相同的句子就只有:日暮笙歌收抬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

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

“旧墓笙歌收抬去”到傍晚时分吹奏的乐器声才渐渐停止,以游人的纵情表现游春之乐。

“万株杨柳属流莺”,用黄莺的欢快、悠情衬托游人游春之乐。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不是,《梅花》中的“花”是指自然中的梅花,《春雪》中的“花”是指如花飞舞的白雪。

(2)王冕的《梅花》末两句写,听到一声悠悠的羌管,却无人出现,只见无数梅花飘落在野桥上,手法很写实,但很有意境,前句有声反显静谧,后句有动反显安详,静动之间,还有画面感,很有艺术魅力。

韩愈《春雪》末两句,很有想象力,喻雪为花,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迟了,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作者幻化的一片春色是神来之笔,把雪写得美好而有灵性,在常景中翻出新意,浪漫灵动,独具风采。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境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

“无数梅花落野桥”的意思是“只见无数的梅花,飘落在野桥上”,所以此处的“花”是指自然中的梅花;“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意思是“但是白雪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花”是指如花飞舞的白雪。

(2)本题考查古诗词的比较鉴赏,根据作者所描写的意象特点,结合诗人生活背景以及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区别他们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一处为实写,一为虚写。

《春雪》富有想象力,描绘出雪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的景象,让雪更有灵性。

故答案为:(1)不是,《梅花》中的“花”是指自然中的梅花,《春雪》中的“花”是指如花飞舞的白雪。

(2)王冕的《梅花》末两句写,听到一声悠悠的羌管,却无人出现,只见无数梅花飘落在野桥上,手法很写实,但很有意境,前句有声反显静谧,后句有动反显安详,静动之间,还有画面感,很有艺术魅力。

韩愈《春雪》末两句,很有想象力,喻雪为花,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迟了,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作者幻化的一片春色是神来之笔,把雪写得美好而有灵性,在常景中翻出新意,浪漫灵动,独具风采。

【点评】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结合写作背景再做具体分析。

4.(1)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2)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

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

②动静结合。

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

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解析】【分析】(1)诗中“落雁(归巢的雁)”“炊烟茅屋起”“橹声归去”的景物可以看出是“晚归”。

(2)“落雁”“炊烟”“红蓼花”从视觉角度,“橹声”从听觉角度;“落雁斜”“起平沙”“摇动一滩红蓼花”描写动景,“山野”“茅屋”描写静景;从“山野”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远到近;从“落雁”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上到下。

故答案为:⑴ 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⑵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

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

②动静结合。

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

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结合题意找准答题内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5.(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似”字意蕴丰富。

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

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

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

由此分析,可提取“愁坐正书空”的“愁”字作为答案。

二空,点题的诗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这两句正面写出题目。

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

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

(2)“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

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

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
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故答案为:⑴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⑵“似”字意蕴丰富。

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

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语感悟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6.(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

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

【解析】【分析】(1)“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7.C
解析:(1)C
(2)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解析】【分析】(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并不是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而是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2)结合这两句的意思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因此这两句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

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也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8.(1)首联中,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2)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分析。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点明“月夜”的背景。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概括。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从而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这样的结尾含蓄蕴藉,具有无限深情。

故答案为:⑴首联中,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⑵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含义,感悟诗人的情感,按照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

要求考生注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9.(1)“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2)表现了诗人历经挫折依旧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

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后,向秀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这里表达的是诗人对受害的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