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案5古诗词三首 人教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5古诗词三首_ 人教新课标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正确书写7个生字,学会认读4个生字,能够吟诵,感知诗词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感悟诗中童年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童年》(播放视频)
师:童年,是人生的美好季节,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新
奇有趣的。
师: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
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
生活情景。
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2. 师: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衰——蓑、庶——遮、眉——媚、助——锄、录——剥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牧、醉”。
并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牧”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边的“牛”字旁最后一笔是提。
“醉”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边的“西”字里要加上横。
2.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
gāo zhào ǎo mù suō
zhē zuì mèi chú bāo
竹篙棹竿翁媪牧童蓑衣
遮挡陶醉明媚锄头剥开
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
互读。
师: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lè快乐
bō剥削
乐
剥
yuè清平乐
bāo剥开
三、精读领悟
1.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牧童》,播放视频。
你能画出这首诗的节奏吗?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让我们带着感情节奏一起品读《牧童》。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吕岩。
(图片、文字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牧童”的含义吗?他曾在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中出现过?
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突然闭口立。
(1)品读前两句诗句,思考“六七里”和“三四声”是指确实的数字吗?
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
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从诗句中“铺”“弄”两个字中,你体
会到了什么?
“铺”字,表现草的茂盛,让人感受到草原
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弄”字,传达了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
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3)前两句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你感
受到了什么?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晚风中,牧童
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
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4)品读后两句诗句,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来的?
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天真、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弄笛、卧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首古诗的画面吗?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
草。
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黄昏时分,
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地躺在月光下休息了。
(6)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这首诗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这首诗中
体会到了什
么?
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
状态的一种向往。
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好
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2.师:《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
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那《舟过安仁》一
诗,像我们
展示的又是怎样的场景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舟过安仁》,播放视频。
请你画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舟过安仁
唐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师:让我们一起品读《舟过安仁》。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杨万里(图片、文字欣赏)
师:这首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1)品读前两句诗句,你知道“篙”“棹”
吗?你是怎样理解“怪生”的?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2)小组合作交流:用你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奇怪的情景?
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没有下雨,他们张开了伞。
(3)作者认为两个孩童的奇思妙想是什
么?
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4)你是怎样理解后两句诗句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
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
前进啊!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淘气、可
爱和天真。
(5)思考:这首诗中哪些是作者的所见所
悟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
是作者的所见。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是作者的所悟。
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欢之情。
(6)写作训练:你能想象诗中的画面,把它写成一个小故事吗?
诗人乘舟到达安仁,闲来一瞥,看到河中有这样的情景:两个孩童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
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
没有下雨,
他们却打开了伞。
诗人心想:真是奇怪,这是为什么
呢?
于是,诗人就直接去就问两个孩子。
孩童告诉诗人: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
风让船前进啊!
诗人听了,为童孩的聪明、童真和稚气哑然失笑。
便作下了此诗。
3.师:下面我们学习一首词,“词”兴起
于唐,兴盛于宋,“词”又称长短句,一
般分上阕和下
阙,“词”有固定的名称,叫“词牌”,“渔歌子”“浣溪沙”“清平乐”等都是词牌。
师:《清平乐》不是题目,而是词牌名,
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
词牌。
照这
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
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辛弃疾(图片、
文字欣赏)
师: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
品。
(1)让我们一起品读《清平乐·村居》。
播放视频。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这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茅舍、小溪、青草
它们清新优美,富有田园特色。
(3)“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吴方言口音带
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
一对白发妻。
说明这对老年人生活温馨、精神愉快,让人感到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4)诗人在农村还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卧”字的?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字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
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词中第三、四句中人物的活动吗?诗人为什么这样构
思?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
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诗人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有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
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
气息。
(6)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了三个儿子的行动,刻画了他们的可爱形象。
让人感到多么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
这样的画面之中。
(7)思考:这首词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图,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形态的情形。
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表达了作者对安宁、悠闲、恬静、幸福平淡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8)请将《清平乐·村居》改写成一篇
短文,再将它读给同学听一听!
3.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关于儿童的
诗。
四、课堂总结
师: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唐诗、
宋词、元曲,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五、课堂练习
1.填空
“牧”的部首是(牜),第七笔是(撇)。
“遮”的部首是(辶),第八笔是(撇)。
“媚”的部首是(女),第三笔是(横)。
牧(牧童)哀(悲哀)醉(醉酒)
枚(一枚)蓑(蓑衣)碎(破碎)
六、作业布置
1.吟诵古诗词三首。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牧笛声声
收篙停棹
牧童安然恬静自由自
在舟过安仁聪明童稚
困来即眠
张伞使风
茅屋溪上青草
清平乐.村居
幸福、快乐
锄豆织鸡笼剥莲蓬
【教学反思】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在教学中,通过抓住诗词中的重点词句的品读,让学生理解整首诗词的意境。
如“草铺横野六
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感受,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
风中牧笛声声。
同时,借助课本中的插图,注释,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用自己语言概括诗词的大意,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意境,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
在学习课文时,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