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野中的中日民族形象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视野中的中日民族形象之比较
【摘要】:中日两民族的民族性格的许多相似之处,正是这种类同性给我们提供了进行比较的契合点。
总体说来,近代欧洲人对日本人褒扬有加,而对中国人评价不高。
文章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出发,剖析近代来华西人对作为”他者”的中日两民族的言说以及这种言说背后运作的机制。
【关键词】:西方视野; “他者”; 中日民族形象
日本作为我们从出生之日起便无可选择的近邻,长期以来深受中华文明的浸润。
在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习俗上,日本与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何近代欧洲人对日本人常常称颂赞扬不已,而对中国人则极尽污蔑诽谤之能事。
文章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出发,剖析近代来华西人对作为”他者”的中日两民族的言说以及这种言说背后运作的机制。
比较近代西方视野中的中日民族形象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许多共同的优点,如:孝顺、勤劳、节俭等。
在西方人看来中日两民族的民族性格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而正是这种中日文化的类同性给我们提供了进行比较的契合点。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与对日本的认识不尽相同。
西方人虽然肯定了中国人有许多优点如勤俭节约等,但总体说来对中国人是评价不高的。
为何西方人对日本人青眼相加,而对中国人评价颇低呢?这与欧洲人对中日两民族的民族个性的认识有关。
近代中国人给来华西方人留下的是深闭固拒的印象,而日本人则给西方人留下虚心好学的好印象。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举国实行全盘西化的政策,以开明的姿态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
日本人很早就意识到:”不能和西方竞争简直就是灭亡;可是要和西方竞争,我们就必须跟随着西方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与旧道德绝对相反的。
”①日本人在学习西方时对本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以说小到服饰打扮,大到宪法制度,日本人都惟西方马首是瞻。
而中国人对于西方文明则是予以坚决抵制的。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概括了中国人的若干国民性格,其中包括”因循守旧”、”轻蔑外国人”和”柔顺固执”。
西方人一向具有强烈文化优越感,喜欢以自己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
日本人主动地接受西方人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这自然能够博得他们的欢心,而对拒不接受西方意识形态的中国人,近代来华西人必然会极尽丑化之能事。
日本文化重死而中国文化则乐生。
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认为“耻感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根源所在。
日本人的“耻感文化”是依靠外部强制力来实行的。
因为日本人极端自尊,在乎名誉,害怕失败、被侮辱和讥笑,所以,他们认为一个知耻的人就是有德之人。
由于受“耻感文化” 影响,日本社会中的”男女儿童,都受过训练,知道不论何时,为了自己的尊严,或者家主的意愿,有所要求,知道应该怎样自杀。
”②在日本,自杀发生的频率是很高的。
而中国人则是凭着一股西绪福斯式的坚毅精神为了生存而进行不屈不挠地抗争。
对中国人来说,身体发肤尚不能随意损毁,更不用说自毁生命了。
让外国人感到震惊的是: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之下,在种种可怕的疾病的侵扰之下,中国人仍然能够奇迹般地安然无恙活下来。
诚如中国民间俗语所说:好死不如赖活。
中国人是绝不会像日本人那样如此热衷于自杀的。
也许正是日本人的这种轻视生命,把尊严忠义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给欧洲人留下了高贵的印象,而中国人这种不讲究生存质量,只求最低生存标准能够得到满足的生存方式遭到了西方人的鄙夷。
在西方人眼中,大和民族本性残忍而极富反抗性和攻击性而中华民族则柔顺懦弱、热爱和平。
日本儿童从小接受的是斯巴达式严酷的军事训练,因此残忍与暴戾从很早起就深埋在日本人的心中。
在日本人的童年”所有的懒怠的娱乐,都为他所受的教训严刻的约束着;除了生病的时候,是不准他又什么舒服的。
差不多能从他能够开口说话的时候起,就有人教训他:本分是人的先导,自制是行为的要务,痛苦和死亡则在自私的意义上无结果的事情教儿童看惯流血之事……带他们去看杀人:教他们不要动什么情感;回来之后,为了要驱除他们秘密的恐怖,又给他们吃许多用酸梅汁和着的血色的米饭。
还有许多格外困难的事情,也要叫一个极年轻的儿童干,--例如半夜里独自到杀人场去将人头带回来,作为勇敢的证明。
”③比之日本人,中国人就相形见柔了。
”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早已丧失。
大多数中国人既没有欧洲人那种强烈的欲望,也没有欧洲人好斗的冲动。
中国人的这一特点与日本人好斗的本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人不喜侵略别国,根据何天爵的分析是因为:中国人生性恋故土,不愿远离家乡,当一个世界主义者。
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很柔弱,不善于奋起抗争。
”西方更应该看清中国--中国是日本的老师,--伊那永远不变动的数百兆人民,已若干次被屈于外族,结果只像一丛芦,掠着了几阵微风。
”④一个在外族眼中懦弱柔顺的民族必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于是就不难理解西方人为何贬低、诟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颇有好感了。
在西方人看来,日本是一个向往民主、科学的国度,而中国则是一个充满了迷信、愚昧的国家。
日本人有科学的悟性而中国人没有。
与日本人追求民主、科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的蒙昧、愚顽。
美籍传教士何天爵在他的《真正的中国佬》中专辟《中国人的迷信》一章,详细记叙了他在中国见到的种种可笑的迷信。
最让西方人感到发指和困惑的是中国妇女儿童的悲惨命运。
在中国妇女儿童都是被父权制文化残忍压迫的对象。
来华西人无一例外地发现一个有趣的伦理现象:与敬老(孝顺)相对而言的是虐童。
”自从我们开始认识中国人的那天起,他们就受到杀害婴儿和虐害儿童的指控。
凡长期居住在中国并拥有正常理智的西方人都会明确认为弃婴现象在中国相当普遍。
……毫无疑问,用虐童的理论来解释这样一种语言难以形容的丑恶习俗是非常适当的。
”⑤另一个让西方人感到惊奇的现象是中国的妇女裹脚风俗。
”在满清帝国的其他地区,裹脚既不是懒惰的愚蠢行为,也不是时髦者的时尚,而是每一个阶层的人们,无论是穷的还是富的,都必须遵循的习俗。
”⑥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女性过着被束缚被压制的暗无天日的日子。
她们被裹脚,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只能终日被软禁在家中。
而近代日本社会对待女性则比较宽容,它允许妇女抛头露面,妇女可以到集市购物。
更重要的是日本妇女不必裹脚,这就给日本女性身心很大的自由度,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学习西方蔚然成风,女性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
马克思认为衡量一
个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准是该社会的女性发展程度如何,女性地位如何。
由是观之,欧洲人眼中的近代日本是一个比中国发展程度高得多的社会。
近代来华西人对中华民族总体评价不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近代西方人对中国国民性评价的低调与其欧洲中心主义心态、民族偏见与文化偏密切相关。
西方人总是喜欢用自己建立的一套标准模式去判断要求他人,而全然不顾他们的评判尺度和理想模式如何武断专横,如何浅薄狭隘。
从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出发,西方人必然会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产生各种误解和隔膜。
而诚如鲁迅先生所说,”近代来华西人这种不无偏狭的中国观是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的。
”⑦不管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如何灰暗、变形、扭曲,以西方视野中的日本人形象为参照系,研究西方视野中的中国人形象对于我们反省和重建民族性格都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①②③④[日] 小泉八云著,[日]落合贞三郎编,胡山源译,《日本与日本人》,九州出版社, P66, P09, P56. P18.
⑤[美]何天爵, 著. 鞠方安, 译. 《真正的中国佬》,中华书局. P30.
⑥[美] E.A.罗斯. 公茂虹, 张皓, 译. 《变化中的中国人》,中华书局, P38.
⑦[美]明恩溥. 《中国人的素质》,学林出版社,秦悦, 译.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