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含答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含答案)(3)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叫“光武中兴”,他是
A.刘邦B.曹操C.光武帝刘秀D.汉武帝
3.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这得益于()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4.一位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

以下史实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是()
①实行郡县制
②建造阿房宫
③统一度量衡
④修建骊山陵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史记》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这表明
A.政权系统,尚不完备B.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C.君相矛盾,尚不突出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6.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

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
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
7.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使汉王朝出现“中兴”局面,但东汉中期以后国势却日渐衰落,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黄巾起义的打击B.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D.州牧割据,威胁中央
8.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孕育出了与西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与概念范畴的中医学。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 )
A.擅长针灸的华佗B.尝遍百草的神农氏
C.使用“四诊法”的扁鹊D.“治未病”的张仲景
9.《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这一史实说明刘邦( )
A.善用人才B.刚愎自用C.收揽民心D.武力治国
10.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

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

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

”,这段话不能说明
A.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1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长达3000多年的史事。

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①诸侯争霸
②文景之治
③巨鹿之战
④官渡之战
⑤三国鼎立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⑤
1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上述反映了丝绸之路的
A.背景
B.内容
C.时间
D.作用
13.七(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一个小论文写作他们搜集到的材料有:金缕玉衣图片;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

最适合做他们论文题目的是
A.文景之治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C.秦统一中国D.光武中兴
14.某书信朗读节目第一期朗读的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封家书: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秦军将士“黑夫”和“惊”兄弟二人给大哥“衷”写了一封信:“战事不知要持续多久”。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 )
A.该信是书写在纸张上的B.信中“战事”是为了统一全国
C.此家书写于公元前3世纪前期D.该信是采用楷书所写
15.新皇帝废除此前的王国和诸侯,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
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个是指推行了哪一个制度()A.分封制 B.郡县制C.宗法制D.世袭制
16.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大一统局面的开创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7.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8.在古代,农民起义都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东汉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C.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19.在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社会稳定,国家繁荣,史称“文景之治”。

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 )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②政府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③注重农业的发展④重视“以德化民”⑤实行盐铁专卖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20.“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下列介绍“丝绸之路”的篇章设计中,不恰当的是()
A.人物篇﹣﹣张骞、玄奘、郑和B.物品篇﹣﹣丝绸、瓷器、葡萄
C.朝代篇﹣﹣商朝、唐朝、明朝D.文化篇﹣﹣音乐、舞蹈、佛法
21.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请你仔细观察如图,总结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A.统一国家的建立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中华文明的起源
22.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著名的两大石窟。

石窟的雕造吸收了哪一教派的艺术
A.伊斯兰教
B.儒家思想
C.佛教
D.道教
23.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宦官又盛”。

这则材料反映出东汉
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
A.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4.下图中,政府在标★号的区域设立的管辖机构是
A.西域都护B.刺史C.伊犁将军D.澎湖巡检司25.“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

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由此分析可知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与西域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故A错误;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丝绸,还有其它商品。

故B错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C错误。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3.C
解析: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为消除战国齐国文字的差异,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秦朝的措施,形成了中华民族
优秀的文化。

A项不合题意;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D两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
意;②建造阿房宫和④修建骊山陵是秦始皇暴政的体现,不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D符合题意;政权系统,尚不完备的说法不正确。

A不正确;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

B不正确;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不
正确;故选D。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的蔡伦改进了纸,造纸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故B符合题意;张角、董仲舒、张衡与改进造纸工艺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C符合题意;黄巾起义的打击、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属于客观因素,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州牧
割据,威胁中央与题干无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诊断上要辨证施治,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故D符合题意;华佗、神农氏、扁鹊与题干无关,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解题的关键,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刘邦占领秦都城咸阳后,为了收揽人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故C 符合题意;善用人才、刚愎自用、武力治国与题干无关,故AB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据题干“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

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

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

”可知,这段话不能说明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B符合题意。

AC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2000多年的史事。

因此,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①诸侯争霸②文景之治③巨鹿之战,故正确答案为C。

④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⑤三国鼎立发生在三国时期,都在《史记》记述的范围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④或⑤的选项,故选C。

12.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体现了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D。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由材料中“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等信息可知,都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故B符合题意;董仲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ACD。

故选B。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反映的是战国晚期,当时秦国军队快要统一全国,故B符合题意;公元前223年是战国晚期,而我国是西汉才有植物纤维纸,排除A;公元前223年是公元前3世纪后期,排除C;当时秦国字体是小篆,楷书是东汉末期才出现,排除D。

故选B。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任命”“向中央政府负责”描述的是秦代的郡县制下地方管理的情形,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学生需要掌握关于郡县制的相关知识,郡县制的官员的任命是由朝廷任命的,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6.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

之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统一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秦汉大一统达到了鼎盛。

故选C。

1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故A符合题意;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睛】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的识记能力。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东汉黄巾起义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起义之前张角通过创立太平道组织发动民众,经过多年的准备,发动了黄巾起义,B正确;ACD是两者的相同点,排除。

故选B。

1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政府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文帝和景帝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的发展,重视“以德化民”,减轻刑罚,①②③④正确;实行盐铁专卖是在后来的汉武帝时期,⑤排除。

故选D。

20.C
解析:C
【详解】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于西汉,兴盛于唐朝、明朝,与商朝没有关系。

因此C朝代篇设计不恰当,C符合题意;ABD项设计恰当,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秦灭六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亡六国,统一了全国。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A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B排除;秦灭六国后建立秦朝,秦朝没有政权分立,C排除;图片没有涉及中华文明的起源,D排除。

故选择A。

22.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石窟的雕造吸收了佛教思想的文化艺术。

故选C。

2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宦官又盛”。

结合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政治统治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B符合题意;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A不符合题意;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C不符合题意;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标★号的区域,为西汉时期的西域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A符合题意;刺史,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官职,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B不符合题意;清朝时期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C不符合题意;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

D 不符合题意;故选A。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