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印刷适性的比较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
纸张印刷适性的比较
学生姓名:
学号:
年级专业:
指导老师:
系部:
目录
摘要...................................................... 2 0
1前言 (2)
1.1 国纸张印刷适性的主要指标 (8)
3.1.1 基本物理性能 (9)
3.1.2 力学性能 (10)
3.1.3 光学性能 (13)
3.1.4 化学性能 (16)
3.2 胶版纸和铜版纸相关印刷适性的比较 (17)
3.2.1 纸张平滑度的差异对印刷适性的影响 (17)
3.2.2 纸张光泽度的差异对印刷适性的影响 (18)
3.2.3 纸张表面强度的差异对印刷适性的影响 (18)
3.2.4 纸张油墨吸收性的差异对印刷适性的影响 (19)
3.2.5 纸张表面效率的差异对印刷适性的影响 (20)
3.2.6 纸张色域大小的差异对印刷适性的影响 (20)
4 总结 (22)
参考文献............................................................ 25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纸张印刷适性的比较
作者:
指导老师:
1
摘要:随着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承印物的性能要求随之提高,作为印刷的主要承印物, 纸张的印刷适性将影响到印刷品的呈色效果, 进而影响到印刷质量。

在印刷过程中, 应充分掌握纸张的印刷适性, 根据印刷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纸张, 为了适应现代印刷机运行速度不断提高的现状,因此研究纸张印刷适性对印刷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针对胶版纸和铜版纸的印刷适性不同之处,对实际生产中当使用胶版纸和
铜版纸时,因为其在纸张表面强度、平滑度、光泽度、纸张油墨吸收性以及纸张色域等方面的不同,而对印刷工艺的差异提出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纸张;印刷适性;印刷质量
1前言
印刷行业中, 报纸、杂志、书本、纸盒、包装袋等等都离不开纸张印刷;由于纸包装具有价格便宜、便于加工、无污染等一系列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包装印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作为承印物的纸张, 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着印刷品的质量。

因此研究纸张的印刷适性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1.1国内外纸张印刷适性的研究与发展
1.1.1国内纸张印刷适性的研究与发展
我国对印刷纸性能的研究起步较晚,近二十多年来才开始重视,但是对其研究己取得一些成果研究,纸张的表面特性对印刷品阶调和色彩再现的影响,纸张含水量的正确分析和处理,对于提高纸张的印刷适性,提高彩色印刷品阶调、色彩再现和细微层次、清晰度都起到重要作用。

从纸张的吸收性、平滑度和表面强度等方面对影响纸张印刷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简要的阐述。

讨论纸张pH值和润湿液的pH值如何匹配才能提高胶印印刷质量。

应用弹塑性断裂力学理论,结合纸张的结构特性,推导出纸张的惭裂韧性、抗张强度及抗张能量吸收之间的函数关系,初步探索了纸张断裂机理。

从印品光泽度、印刷图像的阶调再现、网点增大等方面讨论纸张特性对印品质量的影响,技印刷工作者合理选择纸张,适当调整工艺参数来提高印品质量。

涂布纸是一种高级印刷纸,在彩色印刷过程中必须保证套印的准确性和尺寸稳定性,满足高档印刷品的要求。

从胶版纸等方面讨论纸张性能对印刷参数的影响,从而合理设定印刷参数,提高印刷品质量。

对纸张的印刷适性进行讨论并研究其测试和评价的方法网。

在实际印刷中,根据纸张性能合理设定加网线数、黑/白场定标、分色参数等印刷参数提高印刷品的质量。

重点介绍出版印刷用纸的白度、光泽度和不透明度等光学性能及其测试标准。

印刷品质量与纸张性能有密切关系,对印迹复制有直接的影响,由于印刷产品用途不同,对其外观效果和内在质量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选用印刷纸张时必须使其性能与印刷产品质量相适应。

我国对纸张印刷适应性的研究程度,例如:纸张在存贮和使用过程中,其含水量随环境温湿度发生变化,影响印刷纸的性能和最终印品质量。

对纸张的平滑度、油墨吸收性、Z向变形、表面强度、光散射等几项性能方面论述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

就国际印刷纸新品种的发展情况,按机械木浆印刷纸系列和化学木浆印刷系列,,下面做简要的介绍。

机械木浆印刷纸系列的新品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新闻纸的基础上改进。

提高和发张延伸出来的非涂布机械木浆印刷纸新品种,第二类是供彩色印刷用的3
涂布机械木浆印刷纸新品种。

1.1.2 国外纸张印刷适性的研究与发展
欧美、日本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对印刷纸各项性能与印品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初期的工作仅限于印刷张一些性能的研究和测试,并且在测试仪器的研制方法的设计方面取得了若干的成果,如德国的bekk发明了“纸张平滑度测试仪”,美国的Reed发明了“油墨粘着性测试仪”,美国的Laroegue发明了“纸张吸墨量测定法”,荷兰的IGT模拟印刷韵印刷适性仪等。

印刷适性的研究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牵扯到众多的学科领域。

近30年来,流变学,高分子物理学,高分子化学,表面物理化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印刷适性的研究,使其更趋深入系统。

在印刷过程中油墨的转移机理,油墨的流变特性,纸张受压的流变特性和流变方程,以及印刷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印刷适性的研究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

同时,在印刷适性实验装置的研制与开发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M.Jacksonl曾以各种不同纸浆的纸张进行压缩实验,得到压力、变形及加压时间的关系,日本森木正和也曾对不同纸浆的纸张进行过实测。

研究涂料纸表层的涂料量与印刷纸压缩率和弹性恢复率的关系,以及印刷纸含水量的多少对其压缩特性产生的影响。

环境温湿度对纸张弹性、伸缩性等性能的影响。

实验研究纸张的边缘抗压强度和压缩蠕变特性,尺寸稳定性与纸张流变特性的关系及纸张各种特性对印品质量的影响。

Tobolskyh和Eyfing利用三要素模型研究纸张的蠕变特性,Mason和Fridley等研究人员利用四要素模型研究纸张的流变特性,在此基础上Edmond。

P’Saliklis和Steven J.Kuskowski利用纸张非线性弹塑性模型,在不同的湿度环境下,吸湿变形和压缩变形线性迭加,得出应力应变与时间的数学表达式,并确定其特性参量。

1.2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目的
1.2.1 课题研究的内容
的印刷适性的不同之处,通过结合数据测试及数据分析,从测量数据进行系统的阐述和比较,提出正确比较纸张印刷适性方法。

1.2.2课题研究的目的
由于胶版纸和铜版纸浆料及造纸工艺的不同,其指标性能也不相同,在相同印刷条件下,同种油墨在不同的纸张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印刷色彩效果。

因此,研究胶版纸和铜版纸的印刷适性,能够建立起胶版纸性能指标与印刷质量之间的联系,对准确把握好胶版印刷工艺适性,保证印刷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印刷适性是纸张和纸板要达到预期的印刷效果应具有的性能, 主要包括纸张的平滑度、油墨接受性能、光学性质等物理性质。

2 纸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胶版纸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书刊、杂志均选用胶版纸作为正文印刷材料,以提高杂志的档次,由此胶版纸的用量迅速增加,生产胶版纸的厂家迅速增多,产品质量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所以胶版纸的质量要求随之提高。

其主要技术要求:
(1)双面胶版纸分为超级压光和普通压光两类。

(2)双面胶版纸分为A、B、C三等,其中C等不适合于高速轮转胶印。

因为高速轮转胶印要有较高的纸张表面强度,印刷时纸张表面掉毛掉粉少。

因为只有纸
张表面强度大,才能在印刷时抵抗粘度较大的油墨吸附力,不致发生掉毛掉粉。

一般A等双面胶版纸正反面均不应低于2.0m/s,B等不低于1.0m/s,C等不低于0.6m/s。

印刷实践证明,若双胶纸表面强度低于1.0m/s,有不同程度的掉毛掉粉现象,不适用于高速轮转胶印。

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双胶纸表面强度达到3.5m/s 以上。

(3)纸张表面应平整细腻即平滑度好。

纸张表面平整细腻才能使印刷时反映图案的精细网点,使印刷品线条图案清晰。

5
(4)要求胶版纸伸缩性小、抗水性强。

胶版纸比铜版纸伸缩性大些。

胶印印刷要用水,因而可能引起纸张的伸缩变形,纸张出现变形会造成套印不准,从而出现图案不清晰、模糊等现象。

因此要求胶版纸伸缩率要小,抗水性能好。

胶印之前要对胶版纸进行吊晾调适,使纸张的温湿度与印刷车间温湿度保持一致,纸张的四周边沿和中间表面含水量均匀。

(5)吸墨性不宜太高。

胶版纸在印刷时用的油墨以胶印树脂油墨为主,是以氧化结膜干燥为主要方式,要求胶版纸表面具有一定的油墨墨层厚度,才能保障印刷品有色彩光泽,如果胶版纸的吸墨性太强,油墨渗到纸张纤维里面去,胶版纸表面墨层薄,就没有印刷光泽,印品干巴巴的,不鲜艳。

胶版纸在印刷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胶版纸在使用之前应作一定的技术质量测定,基本上了解其特性后,根据本厂的具体条件进行吊晾调适处理。

(2)胶版纸在印刷时候,不宜将印刷品堆放过高,以防止背面粘脏。

(3)胶版纸与铜版纸相比较,胶版纸伸缩性大些,胶印机水份大小与水斗溶液药水浓度应严格控制,在不脏版的前提下,使用最小的用水量,避免伸缩性过大,以保证套印准确性。

印刷半成品在胶印车间用塑料包裹起来,作妥善保管。

(4)油墨粘度不宜过高,否则会造成脱粉、拉毛现象。

粘性大,可用去粘剂处理,去粘剂是树脂、蜡类的混合物,质地松而润滑,能降低油墨粘度,也可减少纸张拉毛现象。

不影响油墨色彩的光泽和流动性,但也不能用量过多。

常见的有05.92去粘剂,上海油墨厂生产或其它厂家生产的去粘剂均可使用。

针对以上特点,从造纸工艺为胶版纸提出了技术提高发展方向。

(1)从纤维原料配比方面,改变针叶木浆含量和阔叶木浆含量,能改善胶版纸的平滑度、形稳性与成纸强度。

(2)提高打浆度,有助于对纤维进行适当切断,提高填料用量与留着率,改善成纸的平滑度、形稳性、成纸的表面强度与吸墨性能。

(3)改善抄造条件,如控制好浆网速比改善纤维定向、改善表面施胶液的配比与浓度等方法来提高成纸形稳性以及表面强度与抗油性能。

2.2 铜版纸的现状与发展
铜版纸是人类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高端纸种之一,作为高档图文传媒的一6
种优质载体,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和包装领域,有着久远的历史及良好的发展前景。

铜版纸的发展与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18世纪中期,已经出现少量手工刷涂的涂布纸,1875年,第一份机制的涂布印刷纸问世,采用的是毛刷式涂布机。

到了20世纪30年代,辊式涂布、造纸机内涂布及气刀式涂
布方式出现以后,涂布纸行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50年代,现代涂布纸工业已初具规模。

又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现代涂布纸工业已经成为现代造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铜版纸作为涂布纸中最具代表性的纸种,见证了涂布纸的整个发展过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需求的提高和造纸科技的进步,极大地刺激了铜版纸行业的发展,从而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我国的铜版纸工业虽然起步较晚,底子较薄,但是受到全球造纸工业发展浪潮的冲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外资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将我国铜版纸行业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已成为全球铜版纸生产领域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铜版纸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造纸化学品的发展,新品种以及新应用技术的开发成为造纸化学品发展的主题。

铜版纸的品种划分,是根据其工艺上加填料和轧光的不同,一般分为单面光和双面光两种。

由于表面涂料的原因,所以铜版纸又称涂料纸。

由于一些国产铜版纸因工艺上的缺陷,以致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脱粉和伸缩变异,特别是单面涂料纸较容易产生卷曲弊病,影响套印的准确度。

印刷铜版纸若干艺操作不当,还容易产生粘脏(过底)、粉化、慢干、星色欠光亮等,故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铜板纸印刷常见问题和主要事项:
(1)对每一批种的铜版纸,投入使用之前,应对纸的平滑度、酸碱度、吸收性、干燥性、伸缩性以及表面结合强度等一系列涉及印刷适性问题,进行测试分析,然后根据纸的特性,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如调整油墨的粘度、流动性、燥性及防粘措施,以实现规范化科学生产,防止印刷不良情况发生;
(2)要把好垫版技术和印刷压力调试关,确保印刷墨层均匀和光亮。

铜版纸印刷压力应求得均匀又适当,压力过重容易产生掉粉不良情况,且易造成网点印迹不清晰弊病,以及加大印版磨损。

反之,则易造成网点印迹不结实,以及盲目加大油墨层来弥补压力不足引起的版面发花,那样易产生粘脏、慢干、叠印不上7
等不良后果,故印刷铜版纸压力要均匀、适当。

包衬则采用中性偏硬材料为宜。

(3)用铜版纸印刷商标、包装产品,常以淡色作底色,经叠色套印而成。

这样印刷如果工艺不当,也易产生一些问题而影响质量,所以,在调配底色墨时,应该尽量选用耐热和耐光的油墨,并且冲淡剂最好用亮光浆调配,这样可以将底色放到最后印效果要好,以防止底色先印易磨擦损伤墨层。

(4)由于铜版约表面光滑,吸墨能力较差,印刷大版面的实地版时,应尽量做到“深墨薄印”。

即把油墨相适当调深些,这样印刷时墨层相应或薄一些,即能符合印刷色相要求,又能减少发生印迹过底的机会,并可防止叠色印不上。

此外,由于纸张附着力差,印上去的墨层,有时容易因掉粉而脱色,为此,印第一色可用19 号树脂油作调墨油,为使使叠色墨层印得光亮,可在油墨中适当加些亮光油和燥油。

(5)铜版纸由于涂料多,印刷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脱粉和印品版面呈现黑影现象。

若发生这种情况时,应注意检查装版工艺操作是否有问题,如印版有无垫得偏重情况,因为纸面压力过大的话,很容易将铜版纸表层的涂料粉质压碎,引致脱粉和黑影斑点。

另外,还应检查油墨粘稠度是否合适,若印刷油墨层过厚度、过粘,也是造成纸面掉粉而堆积版面的原因之一,基于此原因时,应考虑应用辅助材料对油墨加以调整质量,上述质量问题则可得到较好的克服。

(6)要把好铜版纸印刷的防粘工艺技术关。

铜版纸吸墨性弱,背面又比较光滑,
这样印刷受墨量大的版面或多色叠印的,容易产生粘脏问题,故应采取防粘措施加以克服,如采取以亮光油先把适量的防粘剂搅均匀,使之成液体状后加入油墨中再搅匀,印刷时就可收到较好的防粘效果。

但防粘剂的用量应注意合理掌握,不能超过4%,以免使油墨乳化、印刷墨层发花以及墨层光泽度下降等不良弊病产生。

总结了以上的6大要点,只要把握了铜版纸的特性,在印刷工操作中把好关,才可以保证印刷的效率与印刷的质量。

铜版纸的主要质量问题,撇开我们生产中常见的涂布折子、划痕、背辊印、涂层不匀、色泽不一等纸病,在后续的印刷加工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3胶版纸和铜版纸印刷适性的比较
3.1 纸张印刷适性的主要指标
8
纸张的印刷适性可以概括作如下的定义和解释:纸张的印刷适性是指纸张能适应油墨、印版及印刷条件的要求,保证印刷作业顺利进行,并获得优秀印刷品所必备的条件。

纸张的印刷适性不是某一固定的性质,而是与不同的印刷条件和不同的印品特征相适应的性能。

纸张的印刷性能包括纸张的印刷运行性能和纸张的印刷适性。

印刷运行性能是纸张和纸板为保证印刷生产的正常进行应具有的性能,是纸张的外观质量、流变性能、强度和吸湿性等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印刷适性是纸张和纸板要达到预期的印刷效果应具有的性能, 主要包括纸张的平滑度、油墨接受性能等。

针对影响印刷品质量和印刷适性而言,纸张性能一般分为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和化学性能。

3.1.1 基本物理性能
纸张的基本物理性能包括松厚度、匀度、平滑度、尘埃度等。

纸张的基本物理性能对其它性能产生很大影响,是影响胶版纸印刷适性的重要因素。

(1)松厚度
松厚度是紧度的倒数是指纸张单位质量所占的体积,以m3/g为单位。

一般来说,纸张的松厚度与抗张强度、吸墨性和不透明度有密切联系。

松厚度愈小,紧度愈大,抗张强度越大,吸收速度愈慢,不透明度降低。

纸张的松厚度由定量和厚度按下式计算出:
D---纸张的松厚度(cm2/g);
W---纸张的定量(g/m2);
T---纸张的厚度(mm)。

近年来,随着印刷设备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印刷厂已普遍引进高速胶印轮转机进行印刷。

虽然先进设备的引进为高速高效印刷奠定了基础,使得印刷工人的操作大大简化,但印刷机速度的大幅提高不仅需要胶版纸具有更好的抗张强度,还需要提高胶版纸的吸墨速度。

由于胶版纸松厚度与抗张强度、吸墨性能和不透明度等主要印刷适性都有密切关系。

(2)平滑度
平滑度是评价纸张表面凹凸程度的指标,表示纸张表面平整光滑的程度,平9
滑度决定纸张与印版接触的紧密程度,所以与印品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纸张的平滑度越高,网点的精细还原越好。

如果平滑度不够高,细小的网点有的就会落在纸面的低凹处而印不上,这样使大面积的平网难以印刷均匀,小网点易丢失,印刷品的字迹或画面的清晰度就不佳。

纸张的平滑度还会影响印刷时的油墨吸收,平滑度越高,吸油性就越低,印刷品的色彩就光亮、鲜艳,这与油墨的转移率有关。

纸张的平滑度两面差也是相关平滑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表示纸张正反面平滑度差别大小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一般印刷品正反面的性能往往有所差别,但必须进行限制,通常不得超过30%。

印刷品已经进入彩色双面印刷时代,对印刷图像的反差,均匀性,真实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胶版纸的印刷平滑度来获取更好的印刷效果。

(3)吸墨性
纸张的吸墨性是指纸张对油或溶剂的吸收能力,也可以说是油墨对纸张的渗透能力,其测量方法主要有二甲苯吸收性及油墨吸收法。

纸张的吸墨性取决于纸张毛细管的数量和毛细管直径的大小。

纸张是一种多孔材料,纸张力学性能
影响纸张印刷适性的力学性能包括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及表面强度。

对于纸10
张来说,由于印刷机运行速度快,纸张承受的拉力和压力较大,因此纸张只有具有一定强度才能保证不断纸、不起毛,不影响印刷效率和印刷效果。

(1)抗张强度
抗张强度是指纸张在一定条件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单位为kN/m,以宽度为15mm的标准试样测得纸样断裂时的荷重来表示。

还可以使用裂断长来表示纸张的抗张强度,它表示纸条长度达到不能承受本身的重量时自行断裂时的长度,与厚度无关,适用于比较不同定量的纸或纸板的抗张性能。

其他用来表示纸张的抗张强度的参数还有抗张指数以及伸长率。

我国的标准表示方法为抗张指数,即抗张强度除以定量,以Nm/g表示。

X---抗张指数;
F---抗张力,N;
W---试样定量,g/m2;
W0---100g/m2;
b---试样宽度,1.5cm;
b0---1.0cm。

抗张强度对于印刷纸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高速轮转印刷机的印刷用纸,抗张强度是相当重要的。

因为纸张在整个印刷过程中均处在张紧的状态,纸的纵向受到一定的拉力作用,如果纸张的抗张强度低于纸张在运动时的拉力,那么在印刷过程中经常出现纸张断裂现象。

为了保证印刷工艺的正常进行,一般对纸张的抗张强度均有一定的要求。

(2)撕裂度
撕裂度(tearingresistance)是指撕裂一定距离纸页所需的力。

撕裂度包括边撕裂度和内撕裂度。

边撕裂度是用与纸张平行方向的力将纸张的完整边缘撕开一定的距离所需的力;内撕裂度是先将纸张切出一定长度的裂口,然后测量再从裂口开始撕裂一定距离时所需的力。

撕裂时所做的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把纤维拉开所做的功,一部分为把纤维拉断所做的功。

撕裂度的测定在爱利门道夫式撕裂度仪上进行。

(测试方法参照GB/T455--2002或IS01974:1990)。

11
纤维的处理方式和纤维长度直接与纸张的撕裂度有关。

未打浆的纸浆制成的纸张,其撕裂度接近全部用于克服拉开纤维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实际上纤维并未拉断,撕裂后裂口能看到许多被拉开的纤维,因为纤维问的接触面积小,摩擦阻力小,因而撕裂度也低。

经过打浆处理后,纤维间结合力增加,因而纤维拉开的摩擦阻力也增加,撕裂度就较大。

但当打浆程度大大增加后,纤维间结合力将进一步增强,纸张的紧度也很大,撕裂时纤维基本不能被拉开,处在裂口的纤维几乎全部被拉断,此情况下裂口比较平滑,撕裂度也将较小。

因为紧度的增加使拉应力不能分散到较大的范围中去。

这就是纸张撕裂度随打浆度提高有所上升,但打浆度进一步上升,撕裂度反而下降的原因。

这也说明,对一般印刷纸来说,撕裂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成纸的纤维长度和强度,而与纤维问的结合力关系不是很大。

高蠕变的纸张,其撕裂度较高,因为蠕变会使负荷分布于纸张的较广大面积上。

蠕变纸张与非蠕变纸张相比,撕裂度较高,因为纸张在撕开时,撕开的距离较大,需要做更多的功。

撕裂度对于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撕裂作用的纸张,如纸袋纸、条纸、带纸、建筑纸板、薄页纸、及制盒纸板等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国外一些纸张公司还把撕裂度作为评价邮票纸打孔性能的重要指标。

(3)表面强度
纸张的表面强度是指纸张表面纤维、胶料、填料问的结合强度。

它表示了纸张在印刷过程中抗油墨中黏合剂黏结分离力的能力。

当纸面与着墨的印版或橡皮布分离,油墨的分离力大于纸面粒子的结合力时,纸面便会产生肉眼可见的破裂现象,在裂的纸面出现不连续或连续的未着墨区域的现象称为拉毛(picking),因此,又常把纸张的表面强度称为拉毛阻力(picking resistance)。

由于拉毛现象被油墨拉下的纸面纤维、填料堆积在橡皮布和印版表面,脏污橡皮布和印版,轻则需要印刷工人及时擦去,严重时会引起糊版,无法进行正常印刷。

在胶印过程中,图文的转移要在极短的瞬间完成。

随着机器速度的不断提高,力系中惯性力的影响相对增大,要使油墨能较理想地转印到纸张上,就要求纸张具有一定的表面强度。

迄今开发用于测定纸张表面强度的方法有许多,最有代表性的方法有两种。

Dennision蜡棒法:该法是采用20根胶黏能力(adhesivepowers)不同的蜡棒,按胶黏能力由小到大从2A到32A编号。

测量时将蜡棒的一端加热使之熔化后,垂12
直加于纸张表面,15min后拔起,用能将纸面损坏的蜡棒的号数表示纸张的表面强度,号数越高,表示纸张表面强度越高。

Dennision蜡棒法曾一度广泛用于印刷纸表面强度的检测,这主要是因为此法测量简便,而且能较准确地区分不同表面强度的纸张。

但由于所用蜡与印刷油墨在结构上的差异,对纸张的附着力、亲和力与油墨的情形各不相同,而且采用静态测量,不能反映出纸张表面在印刷过程被剥离的力学特征,因而只有比较的意义,这是Dennision蜡棒法的局限性。

加速印刷法:加速印刷的方法是基于流体在平面之间分离时的分离力与分离的速度成正比关系的理论设计的,即分离速度越快,分离力越大。

对于一定的印刷油墨,当油墨的分离力大于纸张的拉毛阻力时,纸面便发生所谓的拉毛现象,因此发生拉毛时印刷速度便间接表示了纸张拉毛阻力的大小。

因此,在实际测量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