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3高中语文《生命之思 阅读与鉴赏 5 曹操诗二首 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_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水平目标:
提升学生的鉴赏古诗词水平。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爱人才的思想。
【教学重点】
1.体味诗歌“忧”而奋发、慷慨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比喻、用典这两种表现手法的使用。
【教学难点】
诗人情感变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讲解、练习
【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是高中教材第一个古诗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情感和手法。
学生在初中学过曹操的诗,对他的生平和诗歌的风格比较了解,课文的注释也比较详细。
再加之学生已做过较多的古诗鉴赏的练习,对情感和手法类的题做得较差。
故教学的重点宜定位在情感的体会和手法的理解上。
执教的班个别学生基础较好,但多数学生基础较差,故教学内容不宜艰深,但也应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以抓诗眼为纲,通过朗读、讨论、讲解,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而初步学会解答古诗鉴赏诗眼类的题型。
2.通过度析比喻、用典在本诗中的使用,使学生初步能解答这两种手法的古诗鉴赏题型。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回顾初中学过的曹操的诗歌。
背诵《观沧海》和《东临碣石》,并回答这两首诗的思想情感。
二、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课前查阅。
上课抽学生回答。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不过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看三国演义相关视频。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的视频。
四、朗诵诗歌,积累字词,整体感知
1.读课文,看注释完成以下练习。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去日苦.多天下苦.秦久矣
B、慨.当以慷.慷慨
..解囊
C、山不厌.高贪得无厌.
D、何时可掇.掇.一下椅子
答案:C。
C、通“餍”,满足。
A、副词,很,甚;困苦(此表被动,困于)
B、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惜。
D、拾取,采取;拿,搬。
2.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的风格。
(慷慨悲凉)
五、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朗读,并叫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忧)
②曹操“忧”的是什么?并找出诗歌相关的句子来分析。
(一“忧”人生短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忧”贤才难求。
“青青子衿……天下归心”)
六、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1)讨论:诗歌是怎样来表现忧人生短暂这个情感的?
(“譬如朝露”,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人生比作朝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生的短暂。
)(2)讨论:诗歌表现忧贤才难得,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既表现了对贤才的仰慕,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曹操要像姑娘思念情人一样渴求人才,使用典故,表现了曹操对人才渴求的迫切强烈的心情。
“月朗星稀……何枝可依”,既是写实景,又在打比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才的彷徨,不知归
向何方。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使用典故,表达了曹操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使用了典故,表达了曹操要善待人才的心情。
)(3)讨论:使用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
(表意委婉含蓄,语言典雅优美)
七、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朗读后讨论:这首诗除了“忧”以外,还是什么情感?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奋发,慷慨。
“对酒当歌……忧思难忘”,写出了忧人生短暂,且这种忧愁难以排遣。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把这种忧愁推向了极致。
“青青子衿……沉吟至今”,写出了对贤才的渴求,也能看出诗人有意自我排解。
“悠悠鹿鸣……鼓瑟吹笙”,体现出了对人才的礼遇,心情由低沉渐向高昂。
“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再次写出了对贤才的渴求。
忧愁再次袭上心头。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再次表达了要对贤才的礼遇。
调子渐趋平缓。
“月明星稀……何枝可依?”,写出了人才的彷徨。
“山不厌高……天下归心”,表达了要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也再次表达了对人才礼遇。
一扫前面的忧思愁绪,心情振奋,情绪高昂。
整首诗情感虽忧愁,但不低沉,风格慷慨悲凉。
)
八、学以致用
(基础好的学生独立完成,其余学生合作完成)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 ?”、“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注】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深得武则天赏识,终于实现报国之志。
新丰酒: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
马周要酒悠然独酌。
后唐太宗召对,授临察御史。
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实行鉴赏分析。
(本诗使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首联诗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诗人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
诗歌尾联用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的不得志。
因为用典,诗歌显得含蓄委婉,与全诗以“风雨”来比喻诗人所处的环境的风格相吻合。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后练习这两道古诗鉴赏的练习题,绝大部分学生能较好解答。
情感变化的理解这部分内容偏难,基础不太好的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可降低要求简化处理。
学习的朗读水平较低,没有很好体现诗歌的情感,今后应增强朗读的训练。
忧
朝露人生 人生短暂 贤才难求
(比喻) (用典) 杜康解忧
子衿我心 宴饮嘉宾 拾掇明月 心念贤才 乌鸦无依 誓学周公 (比喻) (用典) (用典)
低沉
昂扬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