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知识.典故专帖(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赵嘏《长安秋望》:“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王粲的《登楼赋》中对钟仪大加称赞:“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 杨炯在《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诗中也把钟仪和苏武相提并论“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
十三、吞炭漆声
语出:《战国策》: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此典故即:忍辱含垢,矢志复仇之意。
-----------------------
这个丁谓很nb的说~~~
其统筹规划,修复大火后的皇宫一事,尤为精彩!
很喜欢这个人的智慧。。但他无大义,属于奸人。
十八、驴车牛骑
语出《东观记》、《后汉书·光武纪》。
《后汉书·光武纪》记载:汉世祖光武帝刘秀,虽然出身汉景帝一系,是景帝的第七世孙。他的父亲刘钦最高只做到南顿令,也不算是太大的官。在刘秀九岁的时候,父亲刘钦就去世了。因此,被叔父刘良收养。
辛弃疾的《菩萨蛮》“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既是用“长安”代“汴京”。而王勃的《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则是表达自己报复难展之意。
十二、南冠、楚囚与钟仪
语出:《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系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钟仪:,春秋时楚国人,因为战败被俘,但是坚持带“楚冠”既“南冠”以示忠于国家。南冠、楚囚后来就代指囚犯。而钟仪则成了爱国人士的代称。
二十、衔璧军门(又作衔璧)
语出《資治通鑒·第一百零四卷·晉紀二十六》:“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海”。
典出《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杜预注:"缚手于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贽,手缚故衔之。"后因称国君投降为"衔璧"。
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沈约诗云:“竞衔璧,并舆榇,酒池扰”。
这就是“驴车牛骑”的来历。
十九、萧墙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案:当时季孙把持鲁国朝政,将伐颛臾,孔子以为季氏之忧在内部。後世因称内乱为“萧墙之祸”。
又作“祸起萧墙”、“祸發萧墙”、“祸稔萧墙”、“祻稔萧墙”、“祸生萧墙”、“祸兴萧墙”、“祸作萧墙”、“变起萧墙”、“难起萧墙”、“衅發萧墙”、“萧墙祸起”、“萧墙衅起”、“萧墙之变”等变体日复睹圣颜。”明人张煌《羁恨二首》之二中也曾有“暂将吞炭恨,并作茹荼怜”之句。
十四、新亭叹、新亭泪
语出:《晋书·王导传》:“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邀)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耶!’”新亭叹、新亭泪即是怀念故国之意,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董偃与公主的事,最终传到了汉武帝的耳朵里。有一次,公主称病不朝。汉武帝就亲自到公主府中去探望她。公主拜谢,寒暄已毕。还没有坐定,汉武帝就问姑母:“我想拜见一下主人翁。”公主听了,赶紧下殿,去掉耳环首饰,伏地请罪。她说:“我行为无状,辜负了陛下的厚望,该当死罪。陛下没有把我抓起来交给有司审问,已经很宽大了。死罪!死罪!”汉武帝让她起来。公主赶紧收拾好簪环,到东厢房把董偃引出来,一起磕头请罪。汉武帝幷没有怪罪董偃,还赏赐给董偃衣服、帽子。公主摆筵,请汉武帝入席,亲自为皇帝奉食进觞。当时,董偃见皇帝不自呼己名,而自称为“主人翁”。汉武帝听了大笑,饮宴甚欢。宴罢,董偃贵宠之名,天下皆知。
后世用主人翁中国词来指代“当家作主”的人。词意已经发生了变化。
十七、溜须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谓甚愧之,由是倾构日深。”
《丁谓传》中说:谓机敏有智谋,憸狡过人,文字累数千百言,一览辄诵。在三司,案牍繁委,吏久难解者,一言判之,众皆释然。善谈笑,尤喜为诗,至于图画、博奕、音律,无不洞晓。每休沐会宾客,尽陈之,听人人自便,而谓从容应接于其间,莫能出其意者。
十六、主人翁
语出《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
汉武帝的姑母馆陶公主号为窦太主,早年许配给堂邑侯陈午。陈午早死,馆陶公主寡居,已经五十多岁了,与一个叫董偃的人私自同居。董偃是长安城里一个小商人家的孩子。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和母亲以卖佩珠为生。董偃随母亲到公主家卖珠,公主府上的人都说这个孩子长的清秀。公主听说后,召见董偃,对他说:“我把你当自己的孩子养着。”从此,董偃就留在公主府,公主派人教他读书、识字。董偃养到十八岁,出去的时候坐的是高头大马,晚上与公主同寝。董偃相貌英俊,为人潇洒,性格温和。贵族、王公、大臣因为公主的原因,都愿意和他结交。称呼他为“董君”,在长安城中名声很大。
又作祸起萧墙祸發萧墙祸稔萧墙祻稔萧墙祸生萧墙祸兴萧墙祸作萧墙变起萧墙难起萧墙衅發萧墙萧墙祸起萧墙衅起萧墙之变等变体
国学基础知识.典故专帖(2)
十一、望长安
语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也有怀念故国之意
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杜旟《酹江月·石头城》:“斜日荒烟,神州何在?欲堕新亭泪。”陆游《初寒病中有感》:“新亭对泣犹稀见,况觅夷吾一辈人。”
十五、蕉鹿听讼(又作蕉鹿梦)
典出《列子·周穆王》卷三:“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松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刘秀勤于稼穑之业,而他的哥哥刘演(字伯升)好侠行,喜欢招募四方豪杰。刘伯升经常嘲笑刘秀只知道种植庄稼,没有远大志向,把他比做汉高祖的哥哥刘喜。其实,刘秀不仅爱读书,而且有大志。一点也不比兄长刘伯升逊色。平日农业生产之余,也有外出求学的志向。王莽天凤年间,刘秀到京城长安求学,专攻《尚书》,略通大义。
《东观记》记载:“受尚书于中大夫庐江许子威。资用乏,与同舍生韩子合钱买驴,令从者僦,以给诸公费。”
王莽末年,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民怨沸腾。刘伯升、刘秀兄弟召集平时私养的宾客俱至,变卖了家产,购买兵器,正式聚众造反了。刘伯升于是召集新市﹑平林的人参加他的队伍,派手下的干将王凤﹑陈牧向西攻击长聚城。当时,由于事业草创,物资供给奇缺。刘秀上阵作战,连马都没有,只好骑着牛上沙场。骑着牛上战场,恐怕是亘古未闻的事情,可能他的敌人可能见了也会目瞪口呆。牛是用来耕地的,不善于奔跑,转身速度慢,怎么能用来打仗呢?可是刘秀最初就是骑着牛上战场的。直到有一次,在战斗中杀了一个新野军官才得到一匹马。《后汉书·光武纪》记载:“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就这样,刘秀文以驴车开始,武以牛骑起步,迈出了复兴汉朝大业的第一步。就是靠着不起眼的“驴车牛骑”,才有了后来二百一十五年的后汉天下。
由于这个故事,有人就把恍惚如梦的糊涂事儿,叫做“蕉鹿”(蕉,即枲(xi),是大麻的雄株,也叫枲麻)。元代洪希文诗:“得非爱惑聪,戏我如蕉鹿。”糊里糊涂,自己欺骗自己,就可以叫做“蕉鹿自欺”。
辛弃疾《水调歌头·千古老蟾口》:“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
当时,中大夫庐江人许子威精通《尚书》,刘秀就想到京城长安去求学。可是,刘秀在南阳,距离长安有一千里。
由于交通不便。家里也不是很宽裕,钱不够,买不起马,雇佣不起马车。于是,刘秀就与他的同学韩某凑钱合买了一头驴,雇用仆人驾驭着这辆驴车,把两人运载到京城长安。就这样在长安学了几年,通晓了《尚书》大义。
这就是“驴车”的来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