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参考答案:什么时候我能给马戴上金络脑,飞 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 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经历千万种磨难与打击仍然坚韧挺拔,任 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手段之残忍 不达目的不罢休
用心之险恶
托物言志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这两句写竹子坚韧不屈,刚正不阿、 不惧艰险、傲然独立的品格。
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 阿、铁骨铮铮。
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有什么样的表达效 果?试举例说明。
“咬”字用得好,充分表现了竹子顽强和 坚韧的品格;“任”字用得好,生动、准 确地写出了傲竹迎风而立的姿态。
在了解诗人郑燮的坎坷经历后,再读全诗,你 对《竹石》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竹石》让人感受到岩石中生长的竹子不屈不 挠的精神,联系诗人的坎坷经历,就能体会到 诗人与竹子一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 磨万击”,仍然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
《竹石》这首诗让你联想到哪些“不屈不挠” 的人物?
我想到了《红岩》中的革命烈士江 姐……
《石灰吟》:边读边圈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如“千 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然后结合石灰 烧制的过程进行背诵。
《竹石》:先观察课本插图,再根据先写竹后言志的 顺序梳理内容,最后熟读成诵。
默写时,要注意诗人的朝代和名字,还要注意容易 写错的字。
如“燮”可用“火言火又,上下结构”的顺口溜来 记忆。“青山”不是“清山”,“立根”不是“立跟”, “坚劲”不是“坚颈”,“东西南北”不是“东南西 北”。
品读鉴赏
扎根; 生根。
裂开的山岩, 即岩石的缝隙。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指竹子深深地 扎根在山岩里。
本来,原本, 原来。
诗意:竹子牢牢地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 松,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岩石缝中。
竹子的目标之明确
拟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拟人
咬定青山 立根破岩
竹子的意志之坚定
竹子全貌 竹根特写
参考答案:《马诗》中,诗人借骏马驰骋疆场,表达 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石灰吟》中,诗人借石灰的顽强不屈和清白正 直,表达了自己不畏强权、不惧打压,甘愿用生命来 维护清白的志向。
《竹石》中,诗人借竹子的傲然独立,表达了自 己刚正不阿、绝不妥协的志向。
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在表达方法上都采用了托 物言志,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整体 画之“形”
局部
打击。
任凭。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折磨。 坚强有力。 你。
诗意:经历千万种磨难与打击仍然坚韧挺拔, 任凭你刮东南西北风,都不能让它动摇。
竹子的姿态之豪迈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磨”“击” “千”“万”
主旨概括
《竹石》通过描写竹子立根破岩、 经受磨难的特点,赞美了它坚韧不屈、 傲然独立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 的高尚情操和对当时恶势力绝不妥协的 斗争意志。
板书设计
托物 竹石
言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形:挺立青山 竹
神:意志坚定
刚正不阿 诗人
铁骨铮铮
以竹自喻
教材习题解答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马诗》:先熟读诗歌,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如 “大漠”“沙”“燕山”“月”,然后边读边想象边 疆战场的景色和骏马驰骋的画面,最后熟读成诵。
《竹石》
助学资料
郑燮(1693—1765)
生平介绍:字克柔,号板桥,江 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 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主要作品:诗歌《新竹》等,画作 《兰竹芳馨图》等。
字词乐园
我会写
焚
(焚烧)
fén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火
点
击
组词: 焚毁 焚香 心急如焚
播
放
造句:一场大火焚烧了许多树木。
书写指导:“林”的第四笔和最后一笔捺变点。 “火”的撇捺要舒展。
字谜识字法
识字方法
焚
林中起火。
凿锤
焚
络
初读感知
听朗读,想象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朗读时要读准确、读通顺, 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
竹石 [清]郑燮 咬 定/青 山/不 放 松, 立 根/原 在/破 岩 中。 千 磨/万 击/还 坚 劲, 任 尔/东 西/南 北 风。
《马诗》《石灰吟》《竹石》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咏物诗多采用托物言志或借 物喻人的方法,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志向 和情感,表现某种精神或品格。在学习时,我们可以通 过边读边想象,将马的轻捷矫健、石灰的清白、竹的坚 韧与诗人的形象融合在一起,还可以联系诗人的人生经 历等来体会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和远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