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环境的负效应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环境的负效应及防治措施
刘伟佳,吴军虎,张铁刚,裴青宝
(西安理工大学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48 )
摘要:污水灌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但长期不合理的污水灌溉必然会给地下水环境带来一定的负效应。

文章概述了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环境负效应方面的研究现状:包括污灌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污灌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机理、污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规律。

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提出了防止污灌引起地下水环境负效应的措施。

关键词:污水灌溉;地下水环境;污染机理;迁移转化;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3 S152
0引言
我国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的农业大国,农田灌溉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1.9%。

目前在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我国尤其是北方农业用水紧缺,同时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也不断上升,农业用水被不断挤占,致使很多地区开始主动或被动的使用污水作为灌溉水源。

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实践证明[1-2],经过适当处理的生活污水和有机工业废水可用于灌溉农田。

将污水用于农业灌溉,不仅可以利用土壤一微生物一植物系统的陆地生态的自我调控机制,使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降低污水处理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对污水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和水分的利用,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缓解当前我国水源短缺的压力,真正实现污水的资源化与无害化[3]。

但污水水质超标农用后对土壤环境、作物、自然水体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有毒有害物质在一些地区的土壤积累,并造成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目前,国内外有关污水灌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污灌技术、污灌对土壤及植物的影响、污灌污染物在土壤中运移规律的试验研究等方面,对于由污灌带来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广度及深度还远远不及上述几个方面。

地下水具有水质好、分布广、供水量稳定、可持续利用的时间长等特点,是我国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源供水量占全国总供量的18.4%。

但地下水运动缓慢,水量又大,含水层一旦受到污染,要得到恢复是很慢的。

因此,对污水灌溉导致的地下水质的变化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着重对污灌污染物成分的运移机理及污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转化规律研究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收稿日期:修订日期:
项目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E212);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0501-171)。

作者简介:刘伟佳(1982—),女(汉族),江苏,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水土、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西安理工大学201信箱,710048。

1污水灌溉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长期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进行灌溉,在地下水埋藏较浅,包气带渗透性较好的砂土地带,常常会带来地下水的严重污染[4]。

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复杂多样的,污水灌溉作为农业非点源污染,其污染途径属于间歇入渗型。

周期性的农田污灌过程中,灌溉污水中的污染物会被土壤及作物吸附一部分, 而另一部分则经过土壤向下移动。

土壤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当上覆土层和含水层中的污染物积累到相当数量后,土层的滤污作用受到限制,在灌溉及大气降水的淋滤作用下,污水中所携带的及土壤本身所积蓄的一些难以消解的污染物、固体废物及包气带中的有害有毒成分会随地表水的入渗周期性的渗入含水层中,降低整个浅层地下水水质,最终造成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长期使用污水灌溉,会对地下水水质造成较大的影响:石家庄市近郊具有几十年污水灌溉历史的典型灌区的地下水已经由天然状态的重碳酸硫酸钙(钙镁)型水演变成为重碳酸氯化钙(钙镁)型水,电导率、矿化度和硝酸根离子浓度较高[5];山东泰安市某污灌区第四系孔隙水中K+、Na+、Ca2+、Cl-、SO42-等是非污水灌溉区的1.5~2.5倍,污灌区NO3-,硬度及TDS是非污水灌溉区的2~3倍[6]。

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菌也有可能污染地下水,因工业废水灌溉,华北平原的石津灌区及成都灌区地下水砷、氰等被普遍检出[7];天津市武清县对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氰化物、砷、硫酸盐、汞等9项水质指标的评价结果表明9个长期使用污水灌溉的站点地下水质量“极差” [8]。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哈容那巴市污灌区域地下水中的三氮、盐分及大肠杆菌的含量均偏高[9]。

2污灌污染物指标的机理性研究
2.1污灌对地下水的污染机理
灌溉污水首先在上层土壤产生淋溶,渗透水中的盐分和重金属逐渐增加,并向下层淋溶。

与上层土壤相比,
Email:liujia852519@
下层土壤的淋溶强度逐渐减弱,到7~8m左右的深度,灌溉水的淋溶作用基本消失,因此在地下水埋深小于7m 的污水灌区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10]。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城市污水来源是连续的,而农作物需水是有季节性的,在作物非生长期污水很容易进入地下水,这可能是造成长期利用污水灌溉的地区水化学性质改变的主要原因[5]。

灌溉污水中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后通常有四种渠道:土壤的自净作用削减、植物消耗、土壤吸附、经过土壤向下移动最终进入地下水含水层,降低整个浅层地下水水质。

此外,污灌用水是经过简单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其有机物含量较高,主要成分是C、N、S和H等。

因而在土壤中,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物中的氮及污水中的氨离子被氧化成硝酸根,有机物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侵蚀土壤中的矿物质如碳酸钙等转化成碳酸氢根,硫生成SO42-,由于生成大量的NO3-、SO42-和HCO3-不能被植物充分吸收,而土壤的吸附能力有限,从而各种离子经地表渗透到地下水中[11]。

2.2 几种主要污灌污染物对地下水的污染机理
目前地下水超标项目主要有氯化物、硫酸盐、总硬度、矿化度、氟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汞、六价铬、砷化物、挥发酚、锰、铁等[12]。

其中危害较大,最具代表性的有矿化度、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氨氮、氟化物等[13]。

学者们对于污染物在土壤-植物-地下水系统的吸附、迁移、转化、归宿和分布规律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尤其对氮素、磷素及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机理性研究开展较多,而其他污染指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2.2.1 氮素对地下水的污染机理
灌溉污水中的氮素含量较高,长期不合理的污灌再加上大量的施用化肥会导致污灌区地下水的污染。

氮素在土壤及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十分复杂,经过矿化-固持、硝化-反硝化、吸附和解吸等过程,最终转化为NO3-。

在污灌过程中,交换性阳离子铵态氮一般在土壤水由上层土壤到下层土壤的入渗过程中易被土壤吸附,迁移能力差,移动性弱不易进入地下水中;而氮素的最终产物,经硝化、土壤及植物消解吸附作用转化的硝态氮为阴离子,移动性较强且不易被土壤吸附,易被淋洗至深层土壤或地下水中导致氮污染[14-18]。

同时在污水灌溉过程中,污水中的NH4-会与土壤胶体表面的Ca2+、Mg2+发生离子交换反应,有可能直接造成地下水硬度升高,间接造成地下水中NO3-离子的污染[19]。

大量的研究表明:(1)土壤水中NO3-逐层增加,污水中高浓度的含氮有机物及铵离子发生硝化作用产生的NO3-会随污灌的不断进行逐层向下层渗透,造成地下水的污染[20];(2)污灌过程中,地下水潜水埋深、灌水量[21]、土壤质地、灌水方式、污水类型等因素均会影响硝态氮在土层及地下水中的淋洗程度。

2.2.2磷素对地下水的污染机理
灌溉污水中的磷以可溶态的磷为主,它们在土壤中的的迁移转化过程以吸附作用和沉淀作用为主[22~23]。

Biswas[24]的研究显示,污水灌溉土壤中的总磷的分布趋势为表层土壤的含量远远大于底层土壤的含量,磷易被表层土壤吸附。

马云端等[25]的研究发现当污水中富含钙离子、铁离子等离子时,它们会与耕层土壤中的有效磷发生逆转反映,使耕层土壤的有效磷含量降低。

就目前的报道,污灌水中的磷素对地下水污染风险不大。

2.2.3 重金属对地下水的污染机理
一般情况下,污水中的重金属(如Cu、Pb等)能够被土壤颗粒所吸附,导致这些金属在土壤行列内很低地迁移,大部分留存在土壤中,发生较强的富集作用,局部含量较高,这种特别的吸附机制降低了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污灌条件下污水中重金属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较小,但长期的污灌会造成土壤的污染。

目前对于污灌条件下主要4种重金属Cd、Pb、As、Hg在土壤及地下水中的运移规律研究较为成熟,许多学者[26-27]均对此进行了研究:污灌条件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变化呈多样性,四种重金属均在土壤表层累集,向下迁移的趋势不明显,但Cd向下层迁移的趋势相对较强。

污灌区内重金属含量与灌溉定额及灌溉浓度有关。

尽管地下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升高,但均未超过地下水水质标准,因此短期内不大可能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

另外有研究表明[28]:浅层地下水中铜、镉等重金属及挥发酚、总氰化物、砷化物与灌溉水源中重金属和剧毒物质含量无相关关系。

污灌条件下重金属在农田土壤、地下水的分布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和反应滞后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因响,需要多学科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研究。

2.2.4 其他污灌污染物对地下水的污染机理
土壤对污水中的各种主要阴离子(如Cl-、SO42-)和阳离子(K+、Na+等)的吸附能力较低,这些离子经过土壤向下移动,进入浅层地下水,使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灌溉和降水对这些离子在土体及地下水中的分布起再分配的作用。

宋晓焱等[29]的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氯离子、总硬度以及TDS污染与污水灌溉有关,大气降水的入渗不仅将包气带中的部分污染残留溶解,并携带进入地下水环境,同时还为截留下次灌溉污水中的污染物提供了空间,使得地下水环境不断恶化。

当灌溉水源中氯离子和氨氮含量较高时,经长期灌溉后的浅层地下水中的含量也相应较高[28]。

3 污灌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进展
污灌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通常采用通过室内土柱试验、野外土柱或大田试验、野外调查取样的方法获取实测数据,分析污灌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污染物溶质进行预测从而对地下水环境进行风险评价。

污灌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是建立在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水质模型的基础之上的。

早在本世纪初,国外就开始应用数学模型来研究地下水问题,但将数学模型用于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规律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迄今为止,描述物质在地下水中迁移的数学模型主要有确定性模型、随机模型和“黑箱”模型。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污染控制方面的描述物质在地下水中迁移的数学模型应用最多的为对流-弥散模型,许多研究者将该模型加以修正以使模型适用于不同的实际情况。

对孔隙介质中水动力弥散研究的详细综述是1967年由前苏联Bel 等完成的[30],指出了水动力弥散可由纵向弥散和横向弥散系数来表征。

此后,国外针对包括二维弥散、重力分异、迁移物质与岩石及地下水相互作用等问题在内的、较复杂计算图式的解析解,制定了实验室实验与野外试验中测定溶质迁移参数的方法,同时继续进行分子扩散问题的研究。

1972年Fried进一步研究了经典模型与水动力弥散方程,该方程是建立在宏观孔隙介质连续的前提下的,据此认为:孔隙介质的每个无穷小单元体都是由固体物质与孔隙构成的,并提出了考虑固体物质与孔隙分界面是浓度与浓度梯度跳跃的新水动力弥散模型,导致水动力弥散方程中增加了补充项。

而可预测含水层中污染浓度的复杂数学模型是由Konikon等人在1978年研制出来。

1977年Wills和Neumman在系列论文中提出了分散参数系统内地下水质动态管理的通用模型。

近年来,国外学者在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如对污染物迁移的弥散系数提出了与时空有关的表达式;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使得迁移方程中的衰减、离子交换、生物、化学反应项的系数取值更为合理,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深入研究了对于污染物中固液相浓度的相互转化关系,吸附条件由平衡等温模式发展到考虑非平衡吸附模式;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设定也更趋于合理和全面。

国外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随机模型也开始广泛的研究,在迁移载体水分运动方面,发展到考虑可动和不可动水体等因素。

并且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借鉴现有的模型进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已是大势所趋,许多模型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污灌污染物的相关研究中,并且各有侧重点。

如MODFLOW[31]模型可模拟地下水流动过程、模拟粒子运动轨迹和传播时间及模拟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中的输移过程,DRAINMOD[32]模型可模拟氮素在土壤中方向运移、转化机理,美国国家盐土实验室开发的HYDRUS-1D[33]模型可用于模拟饱和-非饱和渗流区水、热及多种溶质迁移的模型等。

我国对于污灌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通常采用的是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刘凌等[34]在含氮污水灌溉实验的工作基础上推导了可以定量预测污水灌溉后土壤水及地下水中NH4+、NO3-浓度的时空变化的数学模型。

吕华[35]等通过试验和数学模型办法,在建模的过程中受到径向流水质模型的启发,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污染特征与实测资料,进行了修正,对某研究区地下水油类污染进行了调查和趋势预测。

陆垂裕、杨金忠[36]等根据水流和氮素转化运移的基本方程,研究了不同类型氮素在二维饱和-非饱和土壤中运移和转化的数学模型,并概化和简化了氮素集合体的划分,给出了氮素运移、转化方式和控制方程,并通过试验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程先军[37]等利用MODFLOW模型对污灌和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地下水管理子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了模拟仿真,对当地大定额污灌对地下水位变化影响的初步试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验证后确定运行该系统后对污灌污染物对地下水质基本无影响。

土壤-植物-地下水系统极其复杂,任何复杂的数学模型都是对自然过程的一种简化处理,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何尽可能多的考虑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建立一个动态的、整体的模型来预测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的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地方。

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4.1 加强污水与肥料一体化研究
大量的研究表明地下水污染物超标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污灌及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引起的。

目前的研究一般都只片面考虑其水效应或是肥效应,把污水既看作水源又看做肥料来研究,对于利用污水进行灌溉究竟是否可以完全替代肥料或是可以代替多少肥料至今尚没有定论,因而建立污水-肥料耦合模型、加强水肥一体化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加强污灌数值模拟及模型方面的研究
①目前的研究多是单纯研究污灌污染物在土壤中或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对污染物在表土层-非饱和带-地下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整体模拟不多,研究具有经验性和片面性;②探求三维模型的求解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以及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随机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③已有的模型过分理想化,应用时难以达到精度要求;应用型模型中,经验参数多,考虑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机理性因素较少;④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模型对实测资料依赖程度较高,难以推广应用;
⑤对于应用数学模型模拟及预测污灌污染物在土壤或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时多局限于氮素方面的研究,对于其他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成分的数值模拟研究还不多见。

4.3 加强污灌对地下水环境的负效应及防治措施的科学研究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植物体积累情况以及污灌区域地下水组成成
分及含量的变化方面,对于污灌后对地下水环境的负效应的研究较少。

且研究成果多为经验性和纯理论的,实验环境较为理想化,考虑的影响因素较为单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大多数是分散的零碎的研究。

污灌区是一个复杂的区域污染环境系统,是由土壤-植物-地下水组成的统一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应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下对该系统中的污染物元素进行研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降雨、施肥、蒸发等,不断拓宽研究范围,通过研究污灌污染物在整个系统中的累积、迁移和归趋从而评估污灌对土壤环境和地下水安全的潜在危害,在最大化的利用污水资源的同时将由污灌引起的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负效应降低到最小化。

5防治措施
5.1 引污水源须经处理、严格控制污水超标排放
引用污水必须经过适当的预处理方可用于灌溉农田。

污水灌溉对于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由于地下水环境的特殊性,若要减少由污灌而带来的对地下水的污染,重在于防。

目前,我国对待污水灌溉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大多“拿来就灌”,水质不符合灌溉水质标准。

因此,一定要正确选择污灌水源,严格控制城市和工业废污水超标排放,同时大力推行污水预处理技术。

5.2 加强水质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建立水质监测站网,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对大型污灌区(段)及长期引废污水灌溉的地区应视具体情况进行重点监测, 如在大型污灌区布设监测井,定期监测水位及硝酸盐、氨氮、氯化物、硫酸盐、pH值、总溶解固体、磷酸盐、重金属和大肠杆菌等污染物参数,系统掌握污灌区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发展变化及动态特征,为保护地下水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5.3 改变灌溉方式
许多地方惯用的大水漫灌方式,常会导致地下潜水层的污染,有的还会形成污灌反漏斗,增加污水扩散的水头,对深层地下水构成威胁。

而采取节水灌溉方式, 如喷灌、滴灌及波涌灌等仅可提高植物的利用率,而且可有效减少污灌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程度。

5.4 建立污灌与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目前除了常规的污水处理方法外,国内外都比较倡导的污灌治理措施当中,建立污灌与污水土地处理系统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具体思路是在作物生长季节内将污水土地处理与污水回用相结合,利用土壤的生物化学作用和作物对于污水中主要成分氮磷的吸收作用,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可以扬长避短,利用污水养分,减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通过利用地下、竖井等排水系统将经土地过滤后的污水排出,减少污水的存储,达到有效提高系统水力负荷、取得良好污水处理效果、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对地下水水质不产生负面影响的目的。

5.5 制定科学合理的污灌区规划方案、完善相关法律
法规制度
污灌区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基本处于无人管理
状态,应对污灌区进行整体规划,统一调配使用污水,
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对污灌区进行规范化管理,
从组织管理上保证污水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秀丽.国外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J].水利电力科
技,2005,31(1):41-48.
[2] 陈竹君,周建斌.污水灌溉在以色列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
环境保护,2001,20(6):462-464.
[3] 刘增进,张建伟.污水灌溉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分析[J].安
徽农业科学2008,36(20),8738-8739.
[4] 徐凤兰,叶丹,曹德福,王杰.浅谈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J]地
下水,2005,27(1).
[5] 唐常源,陈建耀,宋献方,张万军.农业污水灌溉对石家庄
市近郊灌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J].资源科
学,2006,28(1):102-108.
[6] 马振民,石冰,高宗军.泰安市地下水污染现状与成因分析.
山东地质[J].2002,18(2):24-28.
[7] 王东升.地球学报[J].1997,18(2):21-26.
[8] 于卉,郭勇,刘德文,霍家文.武清县污水灌溉情况及影响分
析[J].水资源保护,2000,12(4):2-6.
[9] Matsuno Y utaka,Ensink Jeroen.H.J.,Hoek Win van
der,etal.Assessment of ghe use of wastewater for irrigation:a
case in Punjab,Pakistan[A].Wastewater Re-use and Groundwater
Quality[C].Sapporo:IAHS Publ.,285,2004.28-33.
[10] 董克虞,杨春惠,林春野.北京市污水农业利用区划的研究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11] 余常昭,李玉梁.水环境中污染物扩散原理与水质模型[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12] 卢建斌.晋中盆地地下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地下水
[J].2006,28(3):65-67.
[13] 王志权,樊向阳,贾陈忠.浅谈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J].2004,26(3):159-160.
[14] 姜翠玲,夏自强. 污水灌溉土壤及地下水三氮的变化动态分
析[J].水科学进展,1997.
[15] Hayes,A.R.,C.F.Mancino,and I.L.Pepper.Irrigation of trufgrass
with secondary sewage effluent:I.Soil and leachate water
quality[J].Agron.J.1990,82:939-943.
[16] 王超.氮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试验研究[J].水科
学进展,1997,8(2):176-182.
[17] EI Hamouri,e of wastewater for crop production under arid
and saline conditions:yield and hygienic quality of ghe crop and
soil contaminations[J].Wat.Sci.Tech,1996,33(10-11):327-334.
[18] 刘凌,陆桂华.含氮污水灌溉试验研究及污染风险分析[J].
水科学进展,2002,13(3):313-320.
[19] J.W.A.Foppen.Impact of High-Strengh Wastewater Infiltration
on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Drinking Water Supplly:the Case
of Sana’a,Y emen[J].J.Hydrol.2002,263:198-216.
[20] 万正成,李明武,王磊.城市污水灌溉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分
析[J].江苏环境科技,2004,17(1):29-31.
[21] 齐学斌,李平,亢连强,樊向阳等,变饱和带条件下污水灌溉
对土壤氮素运移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
报,2008,28(4):1636-1645.
[22] 王亚男,王红旗,舒艳.含磷污水淋滤条件[J].生态学
报,2008,28(4):1636-1645.
[23] Jan V ymazal.The use of sub-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the Czech Republic:10 years
experience[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2,18:633-646.
[24] T.K.Biswas,F.R.Higginson,I.Shannon.Effluect nutrient
management and resource recovery in intensive rural
Industri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J].Wat.Sci.Tech,1999,40(2):19-27.
[25] 马云端,艾先源.甜菜制糖工业污水灌溉对土壤及作物的影
响[J].土壤通报,1994,25(5):239-240.
[26] 杨军,郑袁明,陈同斌等.中水灌溉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垂直
迁移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J].地理研
究,2006,25(3):449-455.
[27] 佘国英,徐冰,郭克贞.污灌条件下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运移
规律研究[J].内蒙古水利,2006,2:26-28.
[28] 郭凤震,胡新锁.废污水灌溉对土壤和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及控制[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2):28-31.
[29] 宋晓焱,尹国勋,谭利敏,贺玉晓,刘泽军.污水灌溉对地下水
污染的机理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1):136-138.
[30] 王秉忱,杨天行,王宝金等.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水质模拟方法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31] 王庆永,贾忠华等.Visual MODFLOW及其在地下水模拟中的
应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18(5):90-92.
[32] Skaggs R W,M A Breve.Simulation of drainage water quality
with DRAINMOD.Trasactions of Workshop on Subsurface
Drainage Simulation Model,1993.
[33] Simunek J,Sejna,M,van Genuchten M Th.The HYDRUS-1D
software package for simulating the one-dimensional movement
of water,heat,and multiple solutes in variably-saturated
media.U.S.salinity laboratory,1998.
[34] 刘凌,陆桂华.含氮污水灌溉实验研究及污染风险分析 [J].
水科学进展,2002,13(3):313-320.
[35] 吕华,马振民.某研究区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的调查与预测有
色金属,2005,57(2):145-149.
[36] 陆垂裕,杨金忠,N.Jayawardane,Y.Tan,T.Biswas.污水灌溉
系统中氮素转化运移的数值模拟分析[J].水利学
报,2004,5(5):83-93.
The present research status of negativ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effect caused by sewage irrigation and its controlling countermeasures
Liu Weijia,Wu Junhu,Zhang Tiegang,PeiQingbao
(Key Laboratory of Northwest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48, China ) Abstract: Sewage irrigation can save water resources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longer-term irrational sewage irrigation can also bring negative effect to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tatus caused by sewage irrigation in negativ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effect: It includes the impact of sewage irrigation on groundwater quality,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ewage irrigation pollutants to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moving-transiting rule of sewage irrigation pollutants in groundwat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 existed in nowadays research and its research tre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negativ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effect caused by sewage irrigation.
key words: sewage irrigation;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mechanism;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control measur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