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制度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台账制度方案预案专案交底计划措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生产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项目部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保障工程建设安全,预防事 故发生,控制项目部重大危险因素,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特制定本 管理办法。 第二条 编写依据: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 、环境与职业健康体系要求。 第三条 本办法适应于兰州新区现代有轨电车项目经理部。 第四条 不可接受风险是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爆炸、坍塌、坠落 、火灾及中毒等事故或对周围人员、建筑物和设备有重大危害的作 业、活动、设施和场所等。
安全生产
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 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1.风险评价
(1)依据危险源辨识记录,定量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
一般地,采用以下公式
D=LEC
式中: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关于L、E、C、D值的确定,见表1、表2、表3、表4。
见表1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安全生产
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1)
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 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2) 自燃性物质; 3) 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 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 他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1)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2) 传染病媒介物; 3) 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 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
2
安全生产
≤D<70
注意
稍有风险,
<20
1
可以接受
第三章 危险源的辨识 第六条 项目经理部各工区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生产范围,组织进行危 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确定不可接受风险。 第七条 涉及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应严格按照“三同时”的要求,在开 工前、施工中和完工后进行不可接受风险的辨识、评价。 第八条 对已存在的不可接受风险,各工区每年必须进行一次风险分析和安 全评价。 第九条 辨识的方法: (一)危险辨识的目标就是通过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中哪 些部分、区域是危险源,其危险的性质、危险程度、存在状况,危 险地能力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的规律、条件、触发因素等 。 第十条 辨识程序: (一)分析系统的确定→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 在条件的分析→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风险性分析→危险源等级划 分 1.危险源的调查:生产工艺设备及材料情况、作业环境情况 、操作情况、事故情况、安全防护;
分数 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安全生产
10
完Hale Waihona Puke 可能预料6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
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
值
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 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 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 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 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 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 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 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 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
安全生产
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
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
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
振动);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Y射线、a粒子、自粒子、质
非常罕见暴露
表3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可能出现的后果
分
经济损失(
数值
伤亡人数
万元)
1 00
≥1000
大灾难,死亡1 0人以上
4
500~100
灾难,死亡3至9
0 1
5
7
3 1
安全生产
0 100~50
0
50~100
10~50 1~10
人 非常严重,死 亡一人 多人中毒或重
伤 至少1人致残
轻伤
(2)危险性等级的评价法
D=L×E×C
D—危险性大小、即危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表4
风险值(D)
风险 值
风险程度
风 险等级
极其风险,
≥320
5
不能继续作业
160
高度风险,
4
≤D<320
需立即整改
70≤
显著风险,
3
D<160
需要整改
20
一般风险,需要
第二章 危险源的分类 第五条 根据GB/T13861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 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六类。 (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 、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 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项目部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保障工程建设安全,预防事 故发生,控制项目部重大危险因素,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特制定本 管理办法。 第二条 编写依据: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 、环境与职业健康体系要求。 第三条 本办法适应于兰州新区现代有轨电车项目经理部。 第四条 不可接受风险是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爆炸、坍塌、坠落 、火灾及中毒等事故或对周围人员、建筑物和设备有重大危害的作 业、活动、设施和场所等。
安全生产
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 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1.风险评价
(1)依据危险源辨识记录,定量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
一般地,采用以下公式
D=LEC
式中: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关于L、E、C、D值的确定,见表1、表2、表3、表4。
见表1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安全生产
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1)
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 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2) 自燃性物质; 3) 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 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 他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1)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2) 传染病媒介物; 3) 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 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
2
安全生产
≤D<70
注意
稍有风险,
<20
1
可以接受
第三章 危险源的辨识 第六条 项目经理部各工区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生产范围,组织进行危 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确定不可接受风险。 第七条 涉及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应严格按照“三同时”的要求,在开 工前、施工中和完工后进行不可接受风险的辨识、评价。 第八条 对已存在的不可接受风险,各工区每年必须进行一次风险分析和安 全评价。 第九条 辨识的方法: (一)危险辨识的目标就是通过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中哪 些部分、区域是危险源,其危险的性质、危险程度、存在状况,危 险地能力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的规律、条件、触发因素等 。 第十条 辨识程序: (一)分析系统的确定→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 在条件的分析→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风险性分析→危险源等级划 分 1.危险源的调查:生产工艺设备及材料情况、作业环境情况 、操作情况、事故情况、安全防护;
分数 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安全生产
10
完Hale Waihona Puke 可能预料6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
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
值
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 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 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 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 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 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 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 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 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
安全生产
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
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
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
振动);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Y射线、a粒子、自粒子、质
非常罕见暴露
表3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可能出现的后果
分
经济损失(
数值
伤亡人数
万元)
1 00
≥1000
大灾难,死亡1 0人以上
4
500~100
灾难,死亡3至9
0 1
5
7
3 1
安全生产
0 100~50
0
50~100
10~50 1~10
人 非常严重,死 亡一人 多人中毒或重
伤 至少1人致残
轻伤
(2)危险性等级的评价法
D=L×E×C
D—危险性大小、即危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表4
风险值(D)
风险 值
风险程度
风 险等级
极其风险,
≥320
5
不能继续作业
160
高度风险,
4
≤D<320
需立即整改
70≤
显著风险,
3
D<160
需要整改
20
一般风险,需要
第二章 危险源的分类 第五条 根据GB/T13861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 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六类。 (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 、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 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