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然林的类型与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天然林的类型与特征
作者:王剑波王秋波
来源:《商情》2010年第35期
[关键词]天然林原始林天然次生林
人们通常将森林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
天然林是指未经人为措施而自然形成的森林,包括原始林和次生林。
天然林一般是森林经过长期自然演替,达到或者将要达到顶极时的一种最佳平衡——天然顶极状态,此时期森林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处于较为稳定的最大值。
一、原始林
原始林是长期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逐渐演替而形成的最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群落,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和谐,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如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部山地的地带性顶极群落,是该地区最具代表性、与该地区的环境条件最适应的类型。
在同一原始林群落,不同空间上的种群存在差异,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群体,呈现出原始林在年龄结构上的异龄性;原始林中有老龄大径级的活林木和枯立木,有腐朽程度不同的粗大倒木;具有多层次的林层结构;具有原始林所特有的灌木、草本和丰富的物种成分;地被物松软深厚。
这是原始林在各种自然因素干扰下长期演替发展的结果。
例如,阔叶红松林在植被长期演化过程中,红松与多种伴生阔叶树和其他生物协同进化,各生物间自我组合形成最优化的群落。
在其分布区内沿着水热条件的不同组合,红松和它的伴生种组合成不同的林分类型。
阔叶红松林具有多世代共存、异龄复层结构的特点,是一种物种丰富,生物量高,结构复杂,能自我更新、自我维持和自我调控的森林生态系统。
相对于其他森林生态系统,阔叶红松林是一个完整成熟的、多价值的、生态效益最高的类型。
二、天然次生林
中国的天然次生林分布很广。
北方各省,天然次生林占森林面积的50%以上,有的省除了人工林全为天然次生林。
我国现存的天然林,大多数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上游的黑龙江、吉林、内古、云南、四川、西藏、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和自治区。
因此,天然次生林在天然林资源保护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
与原始林相比,天然次生林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树种成分单一。
多为阳性树种原始林遭到破坏以后,环境恶化,只能适于少数树种生长,形成了少数树种占优势的次生林。
如东北东部山地的红松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后,形成了适应性强的杨、桦、栎占优势的阔叶次生林。
(2)中、幼龄林与同龄林较多。
我国的次生林大部分是建国后经过封育等形成的,林龄较小。
同时这些次生林大部分是在皆伐、火烧迹地上自然恢复起来的同龄林。
但是过伐林以及反复破坏的林分则常为异龄林。
(3)无性繁殖起源的林分多。
构成次生林的树种多为萌生力很强的阔叶树,如杨、桦、椴等,经反复破坏形成萌芽更新的次生林。
(4)林木早期生长迅速,但衰退早。
构成次生林的树种大部分为速生树种,因此次生林比原始林生长速度快、成熟早。
如黑龙江省东部次生林生长量达到高峰时的年龄要比云杉与红松原始林早30-90年。
(5)群落层次结构简单,水平结构多样。
树种成分单一,同龄林较多,导致群落层次结构简单。
但外力的强度、树种的特性、林分起源的不同又使得次生林内的水平结构出现较大的差异,呈现多样化。
(6)林分的稳定性差。
次生林形成的初期,阳性的先锋树种占优势。
这些阳性树种不能在自己的林下更新,必然被中性或耐阴树种所替代,使群落发生根本性改变。
(7)林分呈镶嵌性分布。
由于外力作用的方式、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以及地形、土壤条件和树种的差异,导致多数次生林的分布极不均匀,常呈团状、块状或大小不同的片状分布,呈现镶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