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练习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于.其身也,则耻师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月出于.东山之上 解析 例句中的“于”是介词,做“在”讲,A中的
也是。B.介词,对于。C.表被动。D.介词,从。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泣.孤舟之嫠妇 ③乌鹊南.飞 ④西. 望夏口 ⑤东.望武昌 ⑥方其破.荆州 ⑦顺流而东.也 ⑧侣.鱼虾而友麋鹿 ⑨侣鱼虾而友.麋鹿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C.①⑧/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⑧⑨/③④⑤/⑥/⑦
解析 加点的词语分别是使动、使动、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动 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文本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5~8 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 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 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 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 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 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 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纵一苇之所如.(往) B.白露横.江(弥漫)
饮酒)
倚.歌而和之(依,按)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
C.正襟危.坐.(端坐) 而上)
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
D.知不可乎骤.得(突然得到) 目遇之而成色.(美景)
解析 骤得,是“屡次得到”的意思。
3.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字意义用
A.今者薄.暮(稀薄)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已经)
B.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斜坡)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唱和)
C.归而谋诸.妇(之于) 以待子不时之需.(需要)
D.我有斗.酒(古代盛酒的器具)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认识)
解析 薄:迫近,临近。
(A )
10.下列句子中与“将归于临皋”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
A.铺陈文采,以示典丽。 B.运用典故,以示古奥。 C.借古人业绩,反衬自己虚度年华的痛苦。 D.借古人已逝,表示人世的无常与悲哀。 解析 A、B、C三项的理一项是(3 分) ( B ) A.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新颖 独到。 B.主客问答,实际上表明了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 C.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 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D.“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 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出现清 明政治的理想。 解析 A.对话方式也是赋的传统表达方式。C.作者 并没有做隐士的思想。D.本句中并未表现出厌恶以前 官场腐败的心情。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 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 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 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 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 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三、课堂延伸(15 分)
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完成 9~12 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
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 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 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 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 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7 分)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 分)
译文: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2 分)
译文: 江水日夜东流,但大江仍在。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3 分)
译文: 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 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子愀然. 愀然:忧郁的样子。
B.寄蜉.蝣.于天地 蜉蝣:空中浮动的蝣虫。
C.挟.飞仙以遨游 挟:一起。
D.吾与子之所以共食. 食:享用。
(B )
解析 蜉蝣:夏秋之际生活在水边的小飞虫,生命仅 有数小时。常以此喻人生短暂。
6.对文中引叙孟德事迹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项是(3 分)
(B )
A.而君幸于.赵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苛政猛于.虎
解析 B与例句中的“于”均是介词“到”的意思。A
中的“于”表被动。C、D中的“于”应译为“比”。
1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 地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 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 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丰富多样。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 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 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 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 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 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