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与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扎特与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对比分析摘要
艺术歌曲属于声乐作品体裁范围之内,大体上的定义可以界定为:“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

结构短小,歌词多采用诗歌且文学性较强,声乐部分和钢琴伴奏都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声乐作品。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

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艺术歌曲形成的过程中,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进行了非常重要的创作尝试。

莫扎特的艺术歌曲虽然在数量占其所有作品的比例很小,但大多是具有细腻构思、精准创作技巧的上乘之作,具有研究的意义。

而且在整个艺术歌曲尤其是德语艺术歌曲利德(Lied)的发展、定型、成熟的过程中,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舒伯特、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也为这门体裁的最终确立作出
了重要的贡献。

而这一体裁最终在舒伯特的创作中完善、定型,并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舒伯特可以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舒伯特一生创作了 600 多首艺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称呼,可见其在艺术歌曲上的成就是非凡的。

舒伯特上乘莫扎特、贝多芬,下起浪漫主义作曲家,尤其是最终完善了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并对其经行了充分的发展。

舒伯特所创作的大量艺术歌曲对舒曼等作曲家的创作,甚至是后世音乐的表现特征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选取了莫扎特、舒伯特两位作曲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艺术歌曲,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

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在绪论中主要交代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方
法。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正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是简要介绍两位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并且以生平为线索介绍了其艺术歌曲的创作概况。

第二章是核心论述部分,主要从作品的外在形态方面出发,在作品的和声技法、形式结构、诗乐结合、声乐旋律与钢琴伴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

第三章是通过对两位作曲家生活的年代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自身经历的分析,对作品深层次的情感内涵进行比较研究。

第三部分是结语,主要对本文论述的核心点行进重点总结。

关键词莫扎特;舒伯特;艺术歌曲;比较研究
Abstract
Art songs within the music genre, roughly defined can be defined
as: ”at the end ofeighteenth Century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in a lyric song in europe. Shortstructure, with lyrics and poetry literature is strong, vocal and piano accompanimentpart has a certain artistic works of vocal music. Art song is from poetry and musiccombined together to accomplish artistic mission of a genre of music, its name due toRomanticism musician Schubert's works and established, become a kind of independenttype of song. It combines the beautiful melodies and vocal two most has the universalappeal of music and the art songs with strong expressive force and appreciation, is theromantic music in the
19th century a unique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During theformation of art songs, a
very important creation to the classical period of Mozart.
Mozart's artistic song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accounts for all his works in a verysmall proportion, but mostly with delicate design, precise creative skills of the superior,ha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nd in the whole art songs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of German
art songs lied lied, stereotypes, mature process, the creation of Mozart's artsongs to the very important role, different extent affected the creation of Schubert,Schumann s art songs, but also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finalestablishment of the genre. While the genre of Schubert in the final in the creation ofperfect stereotypes, and got great development, it can be said that Schubert has made agreat contribution. Schubert wrote over 600 songs, “the king of songs” the call, can beseen in the art songs of the achievement is remarkable. Schubert, Mozart, Beethovenfine, romantic composers began, especially the final perfection of art songs of this genreof music, and the line through the full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art songs ofSchubert's creation of composers such as Schuhmann's creation, and even have greatlyinfluenced later music features.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selection of the Mozart, Schubert
two composer withcertain of the representative art song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he full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n the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 researchcontent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body,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wo composers
lifeexperience, and life as the clue to introduce the creation of art songs. The secondchapter is the core part, 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composition techniques of analysisin conjunction with a novel harmonic technique, form structure, poetry and music,
vocalmelody and piano accompaniment, and on this basis for comparative study. The thirdchapter is based on the two composers in the life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environment and analysis of their own experienc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works ofdeep emotional connotation.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he main point of thispaper. The core key summary.
Key words: Mozart; Schubert; art songs; comparative study.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莫扎特与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对比分析
【绪论第一章】莫扎特与舒伯特生平简介
【2.1 2.2】莫扎特与舒伯特歌曲声乐部分的分析与比较
【2.3】钢琴伴奏与音乐形式结构
【2.4 2.5】演唱上的特色比较概述
【第三章】作品情感内涵比较研究与艺术价值
【结语/参考文献】舒伯特与莫扎特歌曲风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莫扎特、舒伯特作为德奥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两位作曲家之一,其在德奥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尤其是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作品艺术价值与受众广泛的影响,莫扎特、舒伯特在中国音乐界,其作品的表演与学术
研究两个方面都有着非凡的地位。

艺术歌曲作为莫扎特、舒伯特作品中重要的一种音乐体裁,表现出了莫扎特、舒伯特音乐创作的心路历程与作曲家自身的人生道路。

艺术歌曲对于舒伯特的创作范围来说是贯穿在他一生的音乐创作之中的,而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在他一生的作品中虽然所占比例较小,但同样是他声乐作品的代表性体裁。

莫扎特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作曲技巧上已到了高超的境界,是两位大师声乐作品创作技巧的代表。

在思想内涵上,正如上文所述,两位作曲家的艺术歌曲不再是单纯地抒情,其中对为了与诗歌的搭配,对音乐上的处理已经开始注入了新的因素。

两位作曲家艺术歌曲的成功得益于两者高超的作曲技巧,更加得益于两位大师深邃的精神境界。

通过对两位作曲家艺术歌曲的比较研究,不仅具有对作品研究上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作品的演唱处理、伴奏处理以及作品教学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对莫扎特、舒伯特共 6 首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以及表现内容、思想内涵分析为基础,对两者艺术歌曲在作品外在形式和表现内涵上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是以艺术歌曲的同一体裁为对象,以德奥地区为同一地域上,不同音乐风格时期的比较。

最后通过比较探寻两者艺术歌曲的历史价值和当代审美价值。

本文对莫扎特、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比较研究持有一下基本观点。

两者的艺术歌曲创作受不同时代风格的影响,所表现出的情感内涵是有区别的;两位作曲家不同的生活遭遇与人生经历不同对艺术歌曲的影响也不相同。

但是,作为主调时期最为重要的两个音乐历史风格时期,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存在着实质的艺术联系,体现在对启蒙运动及其背后深远的人文思想表现上,这是两者进行比较的核心联系。

另外在作曲技术上两个历史时期也存在继承与延续的关系。

本文重点是如何突破以往文献资料的视角与观点,以本文作者长期的艺术实践为基础对两位作曲家艺术歌曲的分析研究产生新的认识。

难点在于两位作曲家身处不同的音乐风格时期,如何以启蒙运动的思想为桥梁,寻找到作品之间的相同联系,以及把握作品的核心内容突出在艺术表现力上的不同。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莫扎特、舒伯特的研究总体趋势还在于作品研究上,主要是对作品在作曲技术上的分析,研究范围涵盖了两位作曲家大量的音乐作品,对艺术歌曲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学位论文上以及一些
期刊论文中,单独对两位作曲家艺术歌曲的专题研究着作尚未出现。

国内研究现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重复,大量文献资料对生平和简介过多;二、参考资料重复,各论文的参考资料大体相同。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当下对莫扎特和舒伯特的研究已不在单纯停在作品研究这一层面上。

更多的是以音乐风格喂大的背景下对作曲家及其作品的文化、社会、宗教视角上的分析研究,研究视角已经很大程度上抛开了音乐的出发点,研究状况已经朝着多学科交叉的态势发展下去。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对莫扎特的研究,国外已经开始注重断代史的学术工程建设,本文两部着作都是关于古典主义时期的断代音乐史,其中记录了许多莫扎特时代的社会音乐生活的细节,这也是国外当下莫扎特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由于本文写作所涉及到的大量西方音乐与西方文化的历史资料,所以对写作所需要的文献整理与研读,是本文写作的立论基础与写作参考。

音乐分析法。

本文作者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谱例的书面分析以及音频的听觉分析,将研究对象的基本音乐形态分析出来,包括在旋律、和声、曲式、织体等方面的特征。

比较研究法。

此研究方法是本文写作核心内容的根本方法。

通过以上方法的研究为本文核心内容提供研究对象的基本数据,并以此通过比较的方法,探讨两位作曲家艺术歌曲的异同。

归纳法。

通过以上研究方法所得出理论的归纳,对莫扎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共性艺术规律进行总结。

第一章莫扎特与舒伯特生平简介
一、莫扎特生平简述
莫扎特于 1756 年 1 月 27 日出身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1],父亲是利奥波德?莫扎特,母亲是安娜?玛丽亚?莫扎特。

莫扎特是全家存世的两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的姐姐也同为演奏家的玛利亚?安娜?莫扎特(昵称南囡儿)。

莫扎特从小便展现出对音乐具有惊人的感受力。

从 1762 年开始利奥波德带领姐弟二人开始了欧洲各国的旅行演出,此行利奥波德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让莫扎特可以接触到欧洲各国不同作曲家的音乐风格,以此学习、吸收新的作曲技巧和更多的音乐形式。

二是通过莫扎特音乐神童的美誉获得更多贵族的赏识,借此获得稳定的收入或者大量的演出报酬。

从 1763 年的 7 月 9 日莫扎特开始历经四十一个月的欧洲旅行演出,期初在今天德国的各大城市,之后经比利时到了法国巴黎,在巴黎莫扎特的赞助人是梅尔希奥?格里姆,一位启蒙运动倡导者。

在 1766 年 11 月 29 日回到萨尔茨堡之后,利奥波德虽然继续呆着莫扎特进行旅游演出,但是此时的莫扎特已经逐渐长大,“神童”的光环也在逐渐的消失,所以他不得不摆脱曾经的美誉,真正的通过自己在音乐上的才能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更多酬金。

1777 年之
后,莫扎特为了生计转辗于曼海姆、巴黎、萨尔茨堡、慕尼黑之间。

直到 1781 年与大主教的最后决裂,成为一名自由身的作曲家。

1781 年 5 月 10 日莫扎特向萨尔茨堡大主教递交了提成辞呈,6 月 8 日正式脱离了大主教的控制,成为了自由身的作曲家,他此后的生活和创作主要就是在维也纳度过的。

1785 年创作了艺术歌曲《紫罗兰》(KV476),并开始准备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同年 9 月 1 日将之前为海顿所创作的 6 部弦乐四重奏印刷出版,并献给海顿。

这一时期除了创作作品以外,莫扎特还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大事,就是 1782 年 8 月 4 日与康斯坦泽?韦伯(婚后改姓为莫
扎特)结婚,婚后俩人生育子女,但不幸的是有些孩子未能长大便夭折,并且由于夫妻二人的不善经营经常搬家以及欠下债款。

80 年代末由于债台高筑,致使莫扎特开始考虑新的旅行计划,在整个旅行中举办音乐会、进行参观访问获得更多的报酬,旅行的地点大致在柏林、美因茨、法兰克福等德国的几个城市。

在莫扎特自 1781 年离开萨尔茨堡大主教之后,可以说是西方音乐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第一,作曲家开始脱离宗教、贵族的生活赞助,不再单一的为上层社会服务,不再是统治阶级的附庸人物;第二,莫扎特在维也纳时期的创作对奠定和发展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舒伯特生平简述
舒伯特于 1797 年 1 月 31 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郊区,后来全家人搬到了名为“天堂门”的可供 16 户家庭居住的一栋公寓里,父亲是弗朗茨?特奥多尔?舒伯特,母亲是伊丽莎白?维茨?舒伯特。

对于舒伯特母亲的记载并非很多,亦不知其父姓,舒伯特的父亲是摩拉维亚[2]人,在维也纳是一名教师,在积攒一定积蓄后,购置了一套名为“黑马”的房子,并将自己的学校也一并搬至。

家中父母共生有 14个子女,但其中有 9 个子女夭折了,舒伯特和他其他存活下来的兄弟姐妹相处融洽。

1804 年舒伯特被父亲送到了安东尼奥?萨列里[3]那里学习音乐。

在这个早期
阶段,萨列里就已决定性的影响到了舒伯特的学习之路。

之后,在萨列里的推荐下成为了宫廷乐童,并进入了维也纳的寄宿学校学习。

1813 年由于在拉丁语和算术两方面课程的降级,舒伯特离开了寄宿学校,同时进入到了早期音乐创作的高峰时期。

1814 年以后,舒伯特先后为 50 多位诗人的诗词进行谱曲,于同年十月创作的第一首艺术歌曲《纺车旁的格丽卿》(D112),凭借戏剧性的艺术处理,获得了不小的赞誉。

在 1828 年 11 月 19 日舒伯特走完了他短暂却又精彩的一生。

他的三部声乐套曲的完成也标志着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在西方音乐
历史上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种声乐体裁,可以说是完善了对诗歌、旋律和钢琴三方面的融合,并将其进行了非常深入化的哲理性发展。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莫扎特与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对比分析
【绪论第一章】莫扎特与舒伯特生平简介
【2.1 2.2】莫扎特与舒伯特歌曲声乐部分的分析与比较
【2.3】钢琴伴奏与音乐形式结构
【2.4 2.5】演唱上的特色比较概述
【第三章】作品情感内涵比较研究与艺术价值
【结语/参考文献】舒伯特与莫扎特歌曲风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术歌曲属于声乐作品体裁范围之内,大体上的定义可以界定为:“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

结构短小,歌词多采用诗歌且文学性较强,声乐部分和钢琴伴奏都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声乐作品。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

到了古典主义时期,艺术歌曲开始快速
的发展起来,得益于作曲技巧发展,对声乐旋律和歌词之间融洽的处理;主调和声性织体的奠定极大地解放了钢琴伴奏,也提升了伴奏在艺术歌曲之中的地位;大量优秀诗歌的产生。

最终在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的笔下形成了西方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声乐体裁。

一、代表作品简要介绍
上诉两位作曲家代表性的艺术歌曲均创作于中晚期,也都是在两者作曲技巧逐渐走向成熟,所处社会历史环境对二人产生较大影响的时期。

从作品上来看,也同时展现了作曲家对内心情感体验转化为优秀作品的过程,各自的代表歌曲有着深邃的情感内涵。

现将本文所分析、比较的两位作曲家主要的艺术歌曲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莫扎特代表性艺术歌曲
1、《紫罗兰》
《紫罗兰》创作于 1785 年 6 月 8 日,是莫扎特唯一一首为歌德的诗歌进行谱曲的艺术歌曲。

歌词选自于歌德于 1775 年创作的歌唱局《埃尔文与艾尔米蕾》中的一首诗歌。

《紫罗兰》为 G 大调,全曲分为三节,但莫扎特并未将其写作成分节歌而是通体歌的形式,三节歌词演唱不同的曲调,但是曲调之间存在着情节上的联系,体现出了莫扎特对音乐戏剧化处理的手法。

歌中表现出了莫扎特借物拟人,以此抒发情感的特征。

这首歌曲是古典主义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之一,也是莫扎特在这一体裁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2、《致克罗埃》
《致克罗埃》是莫扎特与 1787 年 6 月 24 日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是为诗人雅科比(J?G?Jacobi)的诗谱写的一首轻快的小咏叹调,歌曲描写了一位纯真少年对爱慕的少女克罗埃表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致克罗埃》的结构为回旋曲式,
降E 大调,融合了一些莫扎特式的旋律与乐思,让人感受到热情而又欢快。

歌曲旋律轻快明朗,情趣活泼十足。

在这首歌曲里充分展示了莫扎特对声乐旋律的写作技术,如果说他的歌剧是具有总体观念下的旋律布局,那么《致克罗埃》则充分代表了莫扎特对精致、细腻的小型作品中声乐旋律的设计。

3、《晚年的心情》
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极为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情绪受外在影响而极为敏感的作曲家中,有莫扎特、肖邦、柴科夫斯基等等。

今天人们无法真实感受到昔日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但从音乐作品中仍可窥见一斑。

《晚年的心情》和《致克罗埃》放在一起考察,便可以看到莫扎特内心世界的变化之快,这两首歌曲创作于同一天,但音乐情绪截然不同。

《晚年的心情》是为诗人康佩的诗谱曲,建立在F 大调上。

歌曲创作的大体背景是,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去世几周后,他的妻子康斯坦泽患病,家庭的经济负担日益累重,此时莫扎特的身体又羸弱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晚年的心情》一改莫扎特式的曲风,但又不能仅仅以忧思、低沉来概括乐曲主要乐思,本文以”冷静的思考“先简要地形容这首歌曲。

在莫扎特的创作历程中对音乐似有信手拈来的功力,但在《晚年的心情》一曲中,莫扎特仿佛思绪万千,有
所思考。

从《致克罗埃》轻快风格到《晚年的心情》的”思考“,仅仅同一天莫扎特就创作了两首风格截然相反的作品可见其情感世界的变化之快。

(二)舒伯特代表性艺术歌曲
1、《魔王》
歌曲《魔王》是为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歌谱曲而成,形式为通体歌,原调为g 小调。

创作这首歌曲时舒伯特仅仅十八岁,而歌德已经享誉欧洲。

这首诗歌之中,歌德表现出了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借助诗歌抒发愤恨的心情,其中的各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级与角色。

虽然当时舒伯特仅有十八岁,但也从中理
解了诗歌的内在含义,并深刻抓住其中要素,进行谱曲。

歌曲的故事情节包括了四位主人公,魔王、父亲、孩子、叙事者。

整首歌曲与原诗都分为八节,音乐较为连贯地将情节发展下去。

故事情节大概为,一个寒冷的
夜里,父亲抱着自己的孩子穿行在树林之中,急需找到为孩子治病的一生,而魔王紧追其后,威逼利诱之下想要带走孩子的性命。

孩子受到惊吓后接连向父亲求救,然而最终不幸还是发生。

这首歌曲的情节发展比较代表浪漫主义风格,但其背后,舒伯特在对不同形象进行音乐上的塑造的时候,表现出了强烈地戏剧化矛盾冲突。

2、《鳟鱼》
德国诗人舒巴尔特与舒伯特是同时代人,亦是好友,写作的诗歌通常是抨击社会、针砭时弊,笔触非常锐利。

舒巴尔特诗歌中尖锐、讽刺的风格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再被诱骗以及未经审讯的情况下便含冤入狱,在狱中写了《鳟鱼》这首诗歌。

舒伯特为这首诗歌谱曲,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的表现力度。

歌词大意是: 在清澈的小河了,鳟鱼畅游在水中,客观的我在旁边观赏。

这时渔夫垂钓在一旁,由于河水清澈鳟鱼始终不会上钩,狡诈的渔夫便
弄混了河水,从而将鳟鱼捕获。

《鳟鱼》建立在降 D 大调上,是变化分节歌的形式,歌曲的内涵充分表达了诗人与曲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嫉妒愤恨与讽刺之情。

歌曲中的各个形象同《魔王》一样也有着较为容易理解的暗喻对象。

舒伯特从是各种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并且一起高超的作曲技巧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表达力度非常深刻。

歌曲《鳟鱼》在音乐上前面部分比较轻快、活泼,给人印象深刻,在后段的评论部分中音乐则发生了一些变化。

所以这首歌曲不仅代表了舒伯特对浪漫主义风格音乐的创作、把握能力,也在其中抒发了对真、善、美的憧憬之情,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情感浑然一体。

3、《菩提树》
《菩提树》是舒伯特声乐套曲集《冬之旅》中的第五首歌曲,为E大调。

作为一部综合性,故事情节集聚、发展的声乐套曲,在舒伯特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菩提树》是这部套曲集中的点睛之作,尽管处在整部作品较前的位置,然而在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上来看是非常突出的。

这首歌曲不仅总结了整个故事脉络的前半部分,同时也奠定了整部套曲的音乐氛围和情感基调,在其内部来看反映出了舒伯特非常严谨的逻辑思维,对歌曲中的各个要素紧密地且有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菩提树》大体叙述的是流浪者在凄惨的旅途生涯中回忆曾经在菩提树旁与爱恋的人点滴之间的回忆,歌曲背景刻画出强烈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现实的冲突。

歌曲中并不注重起伏多变的旋律,而是使用简单质朴的旋律表达情蕴的复杂,依托典型的德国民谣歌曲的叙事风格抒发矛盾的心情。

二、声乐部分的分析与比较
在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里,本文将着重于作品外在形式上的前奏与主题,音乐与诗歌,声乐旋律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音乐与诗歌的融合
从西方音乐的源流古希腊时期开始,音乐与诗歌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乐与诗的融合成为了古希腊悲剧的最为主要的表现手段。

从海顿、莫扎特之后,欧洲文学的发展模式和音乐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当时整个欧洲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文学也开始进行积极地突破,从十八世纪后半叶的古典主义文学开始向浪漫主义文学过渡,此时德国文学发展大约经历了民族文学的产生到狂飙突进运动,最终在席勒、歌德、缪勒的影响下开启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此时德国文学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德语抒情诗歌的蓬勃发展,也诞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时间大约于舒伯特的创作相一致。

莫扎特儿时游历欧洲诸国,同时也掌握了很多外语,他早期便为法语和意大利的歌词写作过艺术歌曲,但是多作品还都是以德语诗歌为主。

早期莫扎特选用的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