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三)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札记(三)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这篇文章顾颉刚写于1926年,前后花了3个多月时间。
他饱含深情地叙述了自己如何走上治学的道路,如何体会治学过程中的甘苦,如何一步一步认清自己的性情,明白自己需要走什么道路。
这一年他33岁,在此之前,他因辨伪古史,在学界已有声名。
这次借编辑出版《古史辨》的机会,回顾了已走过的学术人生,并且更加坚定了以后要走的道路。
我以前知道这篇文章的大名,但一直没认真细读,这次读完,觉得顾颉刚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读书人,至少在他人生的前半段是这样的。
他会去做研究学问的事情,他自己说了与他的性情、环境、境遇有关,这在文章里说得很清楚。
我一边读,竟也觉得能够对他的一些做法表示同情。
他有历史癖,有很强的好奇心,敢于怀疑前人的成说,凡事喜欢自己动手来做,喜欢买书,看书贪多,对学问薄致用而重求是。
他说他买书的事情,很有意思。
他回忆说:
买书这一件事,在我十一二岁时已经成了习惯,但那时只买新书;自从进了中学,交到几个爱收旧书的朋友,就把这个兴致转向旧书方面了。
每天一下课,立刻向书肆里跑。
这时的苏州还保留着一个文化中心的残状,观前街一带新旧书肆约有二十余家,旧书的价钱很便宜。
我虽是一个学生,只能向祖母和父亲乞得几个钱,但也有力量常日和他们往来。
我去了不是翻看他们架上的书,便是向掌柜们讨教版本的知识。
所见的书籍既多,自然引诱我去研究目录学。
《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书,那时都翻得熟极了。
到现在,虽已荒废了十余年,但随便拿起一册书来,何时何地刻的还可以估得一个约略。
见的书买的书多了,随之而起的是野心不断的膨胀,想要读尽天
下图书。
这种想法不切实际,他说:“我的痴心妄想,以为要尽通各种学问,只须把各种书籍都买了来,放在架上随心翻览,久而久之,自然会得明白通晓。
我的父亲戒我买书不必像买菜一般的求益,我的祖母笑我买书好像瞎猫拖死鸡一般的不拣择,但我的心中坚强的执拗,总以为宁可不精,不可不博。
只为翻书太多了,所以各种书很少从第一字看到末一字的。
这样的读书,为老辈所最忌,他们以为这是短寿促命的征象。
我也很想改过来,但是求实效的意志,终抵抗不过欣赏的趣味。
我曾对友人说:‘我是读不好书的了!拿到一部书想读下去时,不由得不牵引到第二部上去,以至于第三部、第四部。
读第二、第三部书时,又要牵引到别的书上去了。
试想这第一部书怎样可以读得完?’这种情形,在当时确是很惆怅的,但在现在看来,也可以说由此得到了一点益处。
因为这是读书时寻题目,从题目上更去寻材料,而不是读死书。
不过那时既只随着欣赏的趣味而活动,并没有研究的自觉心,就是见到了可以研究的题目,也没有实作研究的忍耐心,所以不曾留下什么成绩。
”这种读书法,也正说中了我的痛处,我想有这种痛处的该不止一二。
不过我觉得这种读书法,虽是凭着兴味,由一根藤而摸出千百根藤,也有他的好处,那就是对一个题目在目录学上会有较为全盘的把握,待到以后真要做这方面自觉的研究,则会容易上手的多。
这是他年轻时候贪多的读书方式,等到走上治学道路,明白读书不仅在多,也要仔细推敲琢磨时,也就有了另一种的想法。
经过一番学问之道后,他说:“我记得幼时常见人圈点一部书(如《史记》、《汉书》、《文选》等),圈完了一遍之后买一部新的再圈下去。
我很瞧不起这班人的迂拘和迟缓,以为读书只要翻翻就是了,照这样的读法,一生能够读得几部。
那时我的胸中既没有宗旨,也没有问题,所以看书虽多,时间依然是宽裕的;因时间的宽裕而把学问看得更轻易。
现在有了宗旨,许多问题都引起来了,无论看哪种薄薄的书,只觉得里面有许多是可供旧有问题的研究材料的,有许多是可以发生新问题的。
因为都是有用的材料,都不忍弃去,钞出既没有空闲,不钞
出又似乎负上了一笔债,所以我到现在,真不敢随便翻动哪一本书,除了我要把它自首至尾读一遍的。
我始回忆先辈的读书方法,很想拣出几部必须精熟的基本书籍,一字一字地读去,细细咀嚼,消化成自己的血肉。
”在想要精读的时候,又因为种种需要研究的问题,已经容不得那么宽裕的去读书了。
顾颉刚能在学术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他对待学问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他对学问的态度并不是要在这里面取得多大的实效,而是基于他的好奇心,要将不明白的事情弄清楚。
世间得有多少东西是他所不能明白的呢。
那么他就会一直去探索。
又怎么会觉得时间的消逝。
除此之外,恐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能够在探索学问之中做一个很好的自己,在里面寻得自身的存在感。
他说:“我知道我是一个有二重人格的人:在一切事务上,只显得我的平庸、疲乏、急躁、慌张、优柔寡断,可以说是完全无用的;但到了研究学问的时候,我的人格便非常强固,有兴趣、有宗旨、有鉴别力、有自信力、有镇定力、有虚心和忍耐;所以我为发展我的特长计,愿意把我的全生命倾注于学问生活之内,不再旁及他种事务。
”他有这样的自知之明。
在远离人事纷扰的世界里,寻得了栖身之所。
如果时代是雍容的,在他的后半生可能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