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殊的群体——“长征四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特殊的群体——“长征四老”
作者:李国强
来源:《共产党员·综合版(河北)》 2016年第10期
李国强
在长征的队伍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年龄较大、德高望重被亲切地称为“长征
四老”。

他们分别是: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

这四位老革命家意志坚定、不畏艰险,乐观豁达、感召力强,成为长征中一道风景。

徐特立:年纪最长,精神最旺
“长征四老”中,徐特立年纪最长,参加长征时已经57岁。

然而,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意志坚定,积极乐观,他始终坚信“只要党存在,红军存在,我们在政治上是有出路的”。

长征中,过雪山对红军来说是一次巨大挑战,不少人感觉像是走了一遭鬼门关。

但徐特立不同,他说:“毫不觉得冷。

因为山陡,费力多,体温增加。

天明已经下到了半山,雪止了,下行也容易了,但湿衣湿毯,感觉寒冷,用跑步前进。

到山下时,衣裤完全干了。

这一困难度
过后,精神特别愉快,自己以为抵抗力超过一般同志,不知不觉骄傲起来。

多数同志称赞说我
可活到九十岁。

”话里话外透露出老革命家不同寻常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还有一次,徐特立他们正在开会,一架敌机飞来投下一颗炸弹,正好落在他们围成的圆圈
中间。

炸弹一头栽进土里,泥土飞溅,落得大伙满头满脸都是土。

幸运的是,炸弹没有爆炸。

徐特立处变不惊,镇定自若。

他抖了抖身上的泥土,风趣地说:“这是马克思在保佑我们,他叫我们继续干下去,因为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咧!”
长途跋涉中,一有机会,徐特立就教战士们学习文化。

更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育战士们学习孙大圣的大无畏精神,什么艰难险阻,什么妖魔鬼怪,统统战而胜之。


草地的时候,他率先用拐棍探路,一边走,一边招呼后边的同志跟上来。

草地行军快结束了,
又遇上一条险恶的河流。

他又首先跳入水中,试探到一条较浅的水道,招呼伤员、女同志安全
地渡过河。

徐特立的言行感染了身边许多人,谁也不好意思再叫苦叫累了。

很多年以后,担任过干部
休养连指导员的李坚贞提到徐特立,还满口称赞:“徐老年纪最大,精神却最健旺。


谢觉哉:革命道路长,一颗心如铁
谢觉哉在中央苏区时任内务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时50岁。

长征路上,谢觉哉心如钢铁,意志坚定,坚信革命只是暂时出现了挫折,将来一定会成功。

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枚印章,上面
刻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部”的字样。

有时经过危险区时,他还把印章用红绸系在脖子上,贴身藏在胸前。

他觉得:印章是红色政权的象征,将来一定用得着。

长征开始时,谢觉哉和广大红军指战员一样,都深刻地认识到“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只有毛泽东出来指挥和领导红军,革命才能迎来希望和曙光。

1935年1月上旬,遵义会议召开。

当时,谢觉哉正在楼下打摆子(患疟疾),一听说毛泽东出来领导长征,他兴奋得霍然而起。


高级干部中传达会议的决议时,谢觉哉高兴地说:“毛泽东出来领导红军,事情好办了。

”他
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了坚决拥护毛主席领导红军的重要发言,长征期间,谢觉哉的身体是“长征四老”中最弱的一位。

一路上,谢觉哉经受了各种艰难困苦。

行军的时候,部队每天要
走七八十里,有时甚至急行军百余里,谢觉哉虽然有马,但他总不肯骑而让给伤员骑或驮行李,
自己坚持和战士们一起跋山涉水。

部队经常是夜行军,他的视力不好,行军时常常高一脚、低
一脚甚至经常跌倒,但始终没有掉过队。

长征途中,谢觉哉也非常乐观,总是笑呵呵的。

行军时拄着棍子,有节奏地迈着步子。

休息的时候,一边理着胡子,一边给大家讲故事。

鼓励大家在困难中要看到希望,看到光明。

他讲到李自成几次几乎全军覆没,又如何重新拉起
队伍,最后还是打进了北京城,吓得崇祯皇帝上吊自杀。

他还讲了列宁领导的革命运动,如何
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艰苦斗争,终于取得胜利。

他告诉同志们,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革命就
是要能吃苦,要克服困难。

林伯渠:三条腿走路,马灯照征途
1 9 3 8年,以长征为素材的黄镇画作《西行漫画》首次出版。

其中第一幅漫画便是《夜
行军中的老英雄》:一位年已五十开外的老同志,戴着深度近视眼镜,不管白天或黑夜,左手
提着马灯,右手执着手杖,老当益壮地走在长征队伍之中,漫画的原型就是林伯渠。

长征开始时,他48岁。

长征开始的前三个月里,为了躲避敌人的堵截和狂轰滥炸,部队只能在白天隐蔽,夜间行军。

连续的夜间急行军,战士们都累得疲惫不堪,而林伯渠也毫无例外地跟着部队前进。

组织
上给他配备了一匹马,但他很少骑,总是把警卫员黄秋胜、饲养员周仁的背包和文件驮在马背上,拄着一根从瑞金带出来的棍子,高一脚低一脚地和同志们一道步行。

好多次,黄秋胜请求
他上马,可他却风趣地说:“大家都是用两条腿走,我现在已经多了一条‘腿’了(指棍子),为什么一定要用四条腿呢?”他的乐观和幽默,把大家都逗乐了。

每次行军时,林伯渠总是提着那盏小马灯,站在险隘难行的路口,照着让战士们通过。


士们过去后,他还特意交代后面的同志注意险路。

这样,他那盏小马灯一直或前或后地照着大
家前进。

长征中,林伯渠是红军总供给部长兼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

每到一地,他都要亲自布置打
土豪,进行没收征发工作,以保证部队的粮秣供给。

在他的领导下,部队严格坚持了党的政策。

他十分强调革命纪律,注意党的宣传工作。

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红军每到一处,后勤工作都
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为保证长征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征途中,尽管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林伯渠还是尽自己的全力来做好本职工作,帮助
战友,用自己这盏“小马灯”照亮了广大红军将士前行的征途。

董必武:历任有数职,任劳又任怨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元老之一,中央苏区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最高法庭主席,长征开始
时48岁。

由于曾经对“左”倾领导人进行过抵制,德高望重、体质不强的他不仅没有被编到休养连得到照顾,反而到中央纵队总卫生部政治部支队的妇女队任队长,带着一批妇女干部(其
中四个孕妇)、伤病号、担架进行长征。

董必武不仅每天要和年轻
人一样背着行李赶路,还要负责照料伤病员,雇请民工,管理担架,收容伤病号,任务十
分艰巨,得不到休息。

这样繁重的任务连当时担任指导员的年轻人李坚贞都望而生畏,产生了
动摇。

董必武不仅自己坚持工作,还鼓励李坚贞:“遇到困难不干,就是战场上的逃兵。

共产
党员干革命,越是困难越要干。

我们当干部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沉住气。

要顶得住表扬,顶
得住批评,也顶得住困难。

”董必武对大家照顾有加,妇女队的队员个个将董必武当作“慈父”一样看待。

1934年12月,经毛泽东向有关部门建议,董必武调到林伯渠主管的没收征发委员会工作。

不久,又调到中央纵队干部休养连任党委书记。

这本是组织上对董必武的照顾,但董必武把它
视作新的、更重要的工作岗位。

在休养连,他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被大家称赞是个“三不停”的人。

一是脑子不停。

常考虑明天行军到什么地方,行军中会遇到
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二是手脚不停。

每到驻地,董必武把背包一撂,总是要到战士的各住宿
地查看一遍;出发前,董必武比别人起得都早,看看炊事员是否已经在做饭。

三是嘴不停。


到驻地,董必武常常寻找机会向人民群众宣传红军的宗旨,宣传党的政策。

连长侯政后来回忆说,休养连的工作,“主要靠董老以身作则,做政治思想工作。

表面上我们是连长、指导员,
实际上主要是靠董老的威信”。

这是对长征途中董必武的最恰当的描述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