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动力--基于转换份额分析法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动力--基于转换份额
分析法的实证分析
李福柱;吴坤
【摘要】In order to study the growth momentum of China’s marine fisheries primary sector labor productivity. The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rate ofChina’s marine fisheries primary sector from 1989 to 2014 is decomposed into the static shift effect, dynamic shift effect which i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tra-branch productivity growth effect caused by th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with the analysis of shift-share method. The empirical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intra-branch productivity growth effect to the growth of marine fisheries primary sector labor productivity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aggregate static and dynamic shift effec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aggreg ate static and dynamic shift effect performs “first increases, then decrease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intra-branch productivity growth effect shows the trend of “first decreases gradually, then increases”.Overal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the main drive force to enhance its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Compared with the marine fishing industry, the mariculture industry makes more contributions to the marine fisheries primary sector labor productivity.%为研究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力结构,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1989-2014年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由产业结构变迁引致的静态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由技术进步引致的生产率增长效应,结果显示生产率增长效应对海洋渔业第一产业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远高于静态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之和的贡献,静态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之和的贡献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态势,生产率增长效应的贡献表现为“先逐渐减少、后增大”态势。

技术进步是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海水养殖业对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于海洋捕捞业。

【期刊名称】《中国渔业经济》
【年(卷),期】2016(034)006
【总页数】8页(P59-66)
【关键词】海洋渔业;劳动生产率;转换份额分析法
【作者】李福柱;吴坤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411
2014年我国海洋捕捞与养殖总产量已达3296万吨,高出1989年总产量约3倍,海洋渔业第一产业产品日益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居民重要的食物和营养来源。

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产量增长受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性越来越强,促进以结构转型升级和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就成为今后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高效、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生产率增长效应和结构变迁效应,分解并厘清生产率增长效应与结构变迁效应对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水平,对促进我国海洋渔业第一
产业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辅助决策依据。

Timmer和Szirmai(2000)基于“结构红利”假说采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分析产业结构变迁与技术进步对印度尼西亚、印度、韩国和台湾地区1973-1993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后发现:印度尼西亚不存在制造业内部结构红利,甚至结构变迁对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约为-15%;结构变迁对印度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为正且很小;韩国和台湾地区制造业内部发生较大程度的结构变迁并促进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而技术进步对印度尼西亚、印度、韩国和台湾地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均有较大贡献[1]。

Peneder(2003)针对1995-1999年欧盟三次产业间的结构变迁与生产率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将总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并认为欧盟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很低的由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结构红利”,而且三次产业间结构变迁效应存在差异,相反,由技术进步引致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却较为明显[2]。

刘伟和张辉(2008)将Peneder(2003)的分析范式应用于我国1978-2006年三次产业间结构变迁与生产率增长效应对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只有在1988-1991年和1998-2002年两个阶段内结构变迁效应大于零,即存在着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构红利”,除1988-1991年之外,在其余阶段内均存在着显著的生产率增长效应[3]。

Atiyas和Bakis(2015)认为过去三十多年产业结构变迁对土耳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水平高达三分之二,技术进步引致的生产率增长效应的相应贡献占三分之一[4]。

上述有关研究结论存在分歧表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增长中的结构变迁效应与生产率增长效应强弱及发展阶段或条件有着紧密联系。

然而,直接分析渔业乃至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力结构研究比较鲜见,众多间接或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产业结构调整、渔业经济发展规律与政策探讨、科技进步支撑等方面。

王芸(2008)、王淼等(2009)、李大良等(2009)指出我国渔业产业结
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是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压缩海洋捕捞强度,调整水产养殖结构、保持养殖业健康发展等[5-7]。

范小建(2007)指出要实现我国渔业从追求扩张规模向提高效益转变,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此问题的科技、政策和制度研究是科技人员和渔业经济政策研究人员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8]。

倪国江、韩立民(2009)基于我国海洋渔业由于资源和环境问题而面临的困难,指出
以科技为主导和支撑的海洋渔业现代化是我国海洋渔业摆脱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9]。

可见,针对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构性动力分解研究几
近空白,制度“红利”与技术进步分别引致的结构变迁效应与生产率增长效应对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差异及相应对策研究亟待完善。

本文采用转换份额分析法研究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力结构,对把握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增长的动力源泉,及探索促进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劳动生产率分解公式
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在t期的总产出Yt与总就业人员数Lt的比值为总体劳动生产率,该指标用来表示,以表示相应的i产业部门在t期的劳动生产率,具体表达式为其中i表示海洋捕捞或养殖部门,则令n=2,表示t期i产业部门在海洋渔业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所占份额,表达式为
总体劳动生产率可以表示为如(1)式
t期总体劳动生产率相对于0期(初始期)的增长率分解式如下:
(2)式可以将t期海洋渔业第一产业总体劳动生产率相对于0期的增长率分解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三项。

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度量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向劳动生产率较高产业流动引致的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

如果t期相对于0期劳动力份额变化为正,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也为正,权重相对较大,劳动生产率较高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也
较大。

反之,该产业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则为负。

为动态结构变迁效应,表示劳动力份额和劳动生产率的共同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劳动力份额变化为正,其劳动生产率变化也为正,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就为正。

如果劳动力份额变化为负,若其劳动生产率增加,则动态结构效应为负;若其劳动生产率减小,动态结构变迁效应表现为正。

为生产率增长效应,来源于无结构变迁情况下产业内部的技术进步(包括技术效率的提升),其水平越高,表示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就越小。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基础数据为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业的产量和就业人员数,以产量代替产出(万吨),以劳均产量表示劳动生产率,数据来源于1989-2014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选取1989-2014年专业劳动力人数代表相应产业的就业人员数。

1989-1995年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产量均为依原有标准统计的数据,自1996年起开始采用新标准统计产量数据,参照《历年全国水产品产量新旧标准统计对照表》,将1989-1995年产量换算成按新标准统计的数据。

1997年专业劳动力数据是根据1996和1998年专业劳动力人数采用差分法计算而得。

根据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采用统一标准后的产量数据和专业劳动力人数计算1989-2014年海洋渔业第一产业的年度总产量与总就业人员数,然后得出年度总体劳动生产率tL P(万吨/人)以及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所占份额以1989年为0期计算1990-2014年海洋渔业第一产业总体劳动生产率相较0期的增长率,并将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三部分。

(一)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力结构及其阶段性变化特征
1989-2014年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劳动
生产率为16.7吨/人,高出1989年其劳动生产率水平近1.3倍。

1989-1996年
劳动生产率以平均每年9.7%的增速快速增长,1996年劳动生产率已达13.5吨/人,此后劳动生产率经历了四次上升与回落过程,表现为波动式上升态势。

根据(2)式代入处理过的数据,计算出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及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水平(见表1)。

分解结果显示:以1989年为基期,1989-2014年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总体劳
动生产率增长率约为22.334,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
长效应分别约为3.150、-0.274和19.458。

通过各种效应与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
率的比值可知其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水平,结果显示静态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之和的净水平值较小,由技术进步引致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水平值较大,后者是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贡献率约为87.1%,这说明技术进步是海洋渔业第
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第一动力;但是,从具体产业部门间的贡献差异来看,海水养殖业对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于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静态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之和的贡献率约为42.5%、生产率增长效应的贡献率约为17.3%(见
表1)。

为进一步分析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力结构及其阶段性变化特征,本文把1989-2014年分为1989-1996、1996-2001、2001-2003、2003-2008、2008-2012、2012-2014年六个时段,每时段内以起始年为基期进行转换份额分析,分别计算海洋渔业第一产业、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水平(见表2、表3、表4)。

1989-1996年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呈快速增长态势。

在政策激励下
此阶段我国海洋渔业产量大幅提高,1989年产量达834万吨,1996年产量超2000万吨。

在产量较快增长的同时,劳动生产率也快速上升,但劳动力流入数量
却相对较少,因此,结构变迁效应远小于生产率增长效应,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效率提升与技术进步引致的生产率增长效应。

1997年国家出台大力扶持渔业发展、夯实渔业基础设施政策,吸引渔村劳动力不断流入海洋渔业第一产业。

但因渔业资源日渐衰退、捕捞强度居高不下,1999年农业部首次提出海洋捕捞“零增长”目标,同年南海海域开始实行伏季休渔制度,黄海休渔期延长半个月,至此我国沿海全面实行了伏季休渔制度,2000年农业部又提出海洋捕捞“负增长”计划,养殖面积扩大成为海洋渔业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

在多种政策综合作用下,1996-2000年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
来源为产业结构变迁引致的结构变迁效应,生产率增长效应的贡献较小。

2000-2003年海洋渔业第一产业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明显减小。

2002年开始实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减船转产工程,该政策鼓励从事海洋捕捞的渔民向开展海水养殖业和休闲渔业等第二、三产业及其它非渔产业转移,致使2000-2003年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为样本期内最小增幅,生产率增长效应为负,那么,产业结构转变引致的结构变迁效应为其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

2003-2007年存在“非典”疫情突发、自然灾害多发、柴油价格上涨等对海洋捕
捞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海水养殖技术提高与养殖面积扩大以及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弥补了海洋捕捞业发展不足的劣势,仍然促进了海洋渔业第一产业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究其原因在于海洋渔业技术进步产生了较高的生产率增长效应。

2007-2010年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总体增长速度变缓,结构变迁效应
与生产率增长效应水平相较于2003-2007年均有减少,但生产率增长效应仍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虽然在此期间存在渔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冰冻雨雪、地震和台风等特大、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因素,给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增长造成较大损害,但是,国家支渔惠渔政策力度明显增大,有效调动了广大渔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进了渔业生产,使得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仍
呈现增长态势。

2010-2014年是21世纪以来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最高阶段。


阶段内我国海水养殖生产形势良好,海洋捕捞产量总体稳定,渔船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渔业从业人员数逐年递增,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生产率增长效应,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偏低(见表2)。

(二)海洋捕捞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力结构及其阶段性变化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海洋捕捞业发展曾备受重视。

1985年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在西非海域捕捞生产,远洋渔业开始快速发展。

1989-1996年,海洋捕捞业保持产量逐年
增加趋势,从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生产率提升,负的结构变迁效应说明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人数占海洋渔业第一产业总劳动力人数比重下降,是技术进步引致此阶段内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1996-2000年海洋捕捞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放缓,
结构变迁效应仍为负,技术进步是此阶段内海洋捕捞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2000-2003年,海洋捕捞“零(负)增长”政策初见成效,2002年农业部对沿海渔民实施转产工程,结构变迁效应与生产率增长效应均为负,海洋捕捞业劳动生产率首次出现负增长,这说明政策对海洋捕捞劳动力有挤出效应,但无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2003-2007年海洋捕捞业劳动生产率依然呈现负增长态势,2007年海洋捕捞产量为1243.55万吨,已接近至1996年产量,为1996年以来最低水平,结构变迁效应为负,表现为劳动力人数与劳动力份额逐年递减,生产率增长效应也仅为极低水平的正效应。

2007年后海洋捕捞产量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2007-2010年随着产量提升与就业人员数减少,海洋捕捞业劳动生产率重新开始呈现缓慢增长态势,这源于生产率增长效应水平的提升。

2010-2014年海洋捕捞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延
续着前四年的变化趋势,生产率增长效应仍是劳动生产率缓慢增长的主要来源,结构变迁效应起着拖累作用。

总之,除20世纪初外,海洋捕捞业劳动生产率一直呈负增长或低增长态势,结构变迁效应为负,海洋捕捞劳动力占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力份额始终在下降;生产率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海洋捕捞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动力主要为技术进步(见表3)。

(三)海水养殖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力结构及其阶段性变化特征
1989-1996年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很高,同时,结构变迁效应与生产率增长效应的贡献比较接近,产业结构变迁与技术进步同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动力。

1996-2000年海水养殖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生产率增长效应为负,技术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反而存在负向拖累作用;海水养殖业相对捕捞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增长率吸引大量劳动力转入,提升了海水养殖业劳动力所占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力份额,此阶段内制度变革与产业结构变迁成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与海洋捕捞业相反,2000-2003年海水养殖业劳动生产率平稳增长,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显著大于生产率增长效应。

2003-2007年海水养殖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接近0.2,较往期有所提高,结构变迁效应与生产率增长效应的贡献基本相等。

2007-2010年海水养殖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再次变缓,结构变迁效应与生产率增长效应也都较小,只是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相对更大。

2010-2014年,海水养殖业发展形势良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比以往更高,尤其是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有所增大。

可见,海水养殖业在1989-1996年间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此后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结构变迁效应与生产率增长效应对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水平总体相近,表现为此消彼长的波动态势(见表4)。

这说明产业结构变迁与技术进步共同成为海水养殖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扩大养殖面积、提升劳动技能与养
殖技术是促进海水养殖业乃至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1989-2014年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及其海洋捕捞业与海水养殖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分阶段分解为静态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生产率增长效应,可知:
一是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引致的生产率增长效应。

生产率增长效应对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远高于静态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之和的贡献水平。

静态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之和的贡献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态势,生产率增长效应的贡献表现为“先逐渐减少、后增大”态势。

二是海洋捕捞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引致的生产率增长效应。

受国家限制捕捞政策约束,海洋捕捞业对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静态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始终为负,即存在劳动力挤出效应,海洋捕捞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来源于生产工具改进与技术挖潜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

三是结构变迁效应与生产率增长效应共同成为海水养殖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

从阶段性变化特征来看,两种效应的贡献水平表现为此消彼长态势,总体来看,海水养殖业对海洋渔业第一产业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静态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均为正,两者之和的贡献率约为42.5%,来自生产率增长效应的贡献率约为17.3%。

(二)政策建议
一是在完善海洋渔业生产与管理制度基础上,应着重推进海洋渔业第一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依靠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缓解劳动成本上涨和资源环境约束压力。

短期来看,应继续完善海洋捕捞业与养殖业市场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政策,长期来看,技术创新应成为海洋渔业第一产业
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是继续加大对海洋捕捞业的研发投入,改进渔业捕捞工具。

应提高渔船生产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生产自动化可以减少雇工人数,信息化可以提高渔船精准捕捞能力,两者相结合能够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升海洋捕捞业劳动生产率。

三是促进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科学发展海水养殖业。

着重在良种繁育、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养殖技术推广与服务、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增加投入,促进创新能力建设,稳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提高技术研发与服务水平;强化政府产业规制管理水平和市场机制作用,适当增加近、远海养殖面积,不断提高海水养殖业科学发展水平。

四是持续探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发生规律与损害强度,提高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尤其是海水养殖业)免受损失和抵抗灾害的能力,构建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灾害保险体系,提高防灾减灾管理能力,稳定产业发展水平。

【相关文献】
[1] Marcel P Timmer,Adam Szirmai.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 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0,11(3):371-392.
[2]Michael Peneder.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14(10):427-448.
[3]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4] Atiyas I,Bakis O.Structur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Turkey[J].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 Trade, 2015,51(10):1209-1229.
[5] 王芸.当前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J].中国渔业经济,2008,(1):29-33.
[6] 王淼,刘勤.我国海洋渔业内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9,(1):74-78.
[7] 李大良,石磊,戴美艳.我国渔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9,(4):41-45.
[8] 范小建.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必须加强渔业经济与政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7,(1):4-6.
[9] 倪国江,韩立民.我国海洋渔业的现代化及其科技发展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9,(5):74-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