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
料
单元目标知识与能力:
本单元的四篇文介绍了古今中外的建筑,包括碑、陵、宫、楼、园等多种样式。
学习本单元的文,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明白得被说明事物的特点,体会建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教学说明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熟悉生动说明的作用,分析说明的顺序,把握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准确有序地说明事物的要求。
重点难点知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入手,明白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体特点,
(2)通过文的阅读,了解的思路、说明的重点及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的意义,从而突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
加深对文要点的明白得。
巍巍中山陵
(1)引导学生把握文要点时,增强朗诵的训练,使学生在朗诵中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2)明白得人物的的精神
凡尔赛宫
(1)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重点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点来讲明。
(2)这篇设计以朗诵为手腕,让学生在朗诵中加深对这一特点的了解。
短文两篇
(1)这两篇介绍古代建筑、园林的短文,初一学生学习有必然的难度,文中一些句子学生也较难明白得。
(2)这篇设计以扶读为主,着重让学生读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字音字形:瞻(zhān)仰(yǎng)矗(chù)立
奠(diàn)基砌(qì)墙
伟绩(jì)镏(liǘ)金
上溯(sù)五卅(sà)
t朽(xiǔ)幅(fǘ)
天堑(qiàn)镶(xiāng)
嵌(qiàn)发髻(jì)
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
二
词语说明:
耸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
朽,磨灭。
指辉煌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久流传,可不能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兴奋、昂贵。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丰,多、盛。
巡捕:旧时期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
远远地彼此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
比喻新生事物不断显现,
势不可当。
三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周定舫,(1931---),浙江定海人,19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派到新华社担任记者。
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导任务。
他在五十年代,曾持续报导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鼓励和鼓舞人们去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
他采写的和与人和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效劳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别离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2写作背景:
这座耸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捐躯的人民英雄而兴修的。
这座宏伟的建筑于192年8月动工,通过五年修建,到19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拜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先刊登在19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
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
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宏伟建筑。
四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讲解:
.的题目下面有个副题,副题起什么作用?
分析:题目说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标明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
通过对纪念碑的介绍说明,歌颂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2.“瞻仰”是什么意思?什么缘故这儿必需用“瞻仰”?
分析:“瞻仰”意为恭顺地看,表示对革命先烈的万分崇拜。
(二)结构分析:
第一段(第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英姿并介绍十幅浮雕。
第三段(第11节):瞻仰后的感受。
(三)整体感知:
重点段落分析:
、作者用哪几个文句来形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你能举例具体说明吗?作者什么缘故要列数字、打例如呢?
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宏伟”、“庄重”,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
纪念碑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碑身周围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
以上各类仅是略加说明,已显示出纪念碑的巍峨、宏伟、庄重。
作者打例如、列数字,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了具体形象的熟悉,增强了实感。
二、说明的顺序。
(1)从整体上看,作者是依照如何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眼前的?阅读2~自然段,找出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归纳:依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眼前。
先“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然后“走到碑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
活动顺序清楚,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修通过和整个形象介绍得明明白白。
(2)到了平台认真瞻仰,作者是依照如何的顺序有条
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辞、碑文和造型的?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辞等是依照空间的)顺序。
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双侧上部——碑顶由正面而反面:题辞——碑文先周围后中间:碑身周围——碑身——碑心石。
(3)既然依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什么缘故“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什么缘故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如此是不是显得杂乱?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大体上依照由低而高、由下而上的顺序,但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把碑身东西双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周围的雕刻花纹集中起来写,阐发花纹的象征意义,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拜。
碑座老是在碑身的下面,这是众所周知的,可不能引发误解。
大碑座周围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开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通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辉煌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庞大代价。
(4)十块汉白玉大浮雕是依照什么顺序说明的?归纳:十块大浮雕依照方位的顺序加以说明,从碑身的东面起,依次到南、西、北,那个顺序正好与浮雕中反映的历史事的时刻顺序吻合。
()剖析“五四爱国运动”浮雕的记叙,了解爱国青年
在革命中发挥的先锋作用,明白得背景和主体的记叙和用词造句的适当,如“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这些形容词表达了学生酷爱祖国,痛恨卖国贼的思想情感。
依照上述要点阅读介绍其他浮雕的段落。
3、本文是如何运用移步换形法进行说明的?
分析:依照观看者位置移动的前后来记叙所观看到的事物的写作方式,称为移步换形法,或步移法。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写了作者的三次大的“步移”,和与之相应的三次大的“换形”。
第一次,“我”“未进入广场”,从远处描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和八个金色大字;第二次“我”“缓缓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描述了纪念碑的高大、牢固和洁白;第三次“我”“到了第二层平台”,描叙了大碑座上的十块汉白玉大浮雕。
这第三次的大移步,又能够与四个小移步,即从“碑身东面”到“碑身的后面”,再到“碑身的西面”,最后到“碑身的正面”。
作者依月光所及,顺着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前后刻画了这十块大浮雕,从而细致生动地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进展的各个时期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人民英雄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运用这种方式要注意以下三个大体点:
(1)必需有“步移”,即必需写出观看者的位置的移动。
本文是按作者瞻仰纪念的活动顺序来写的。
(2)必需使“步”和“形”一致,即所写的都是那时站在那个位置上所看到的。
(3)必需顺述,即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不能把前后顺序倒置了。
二、明白得难句含义
(1)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
我怀着万分崇拜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宏伟、庄重的纪念碑。
第一句话告知全国人民: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建成了。
“落成”一词说明这一工程已成功终止,内含庄重、庆贺之意。
第二句点明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印象和那时的心情:“巍峨、宏伟、庄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的印象,又归纳了纪念碑的整体特点;“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论述说明的要紧内容,也与“怀着万分崇拜的心情”扣合,表现了全文情感的基调。
(2)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
在语言运用上,用数词“成千上万”,动词“举着”“冲
破”“前进”“加入”“勇往直前”等表现了“五卅运动”声势之浩大,突出了上海人民同仇敌忾反对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精神。
(触类旁通:在说明北面最大的一幅浮雕时,连用了一系列动词,其作用是突出渡江战役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
)
4写作特点:
(1)恰本地安排说明的顺序。
作者采纳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进行介绍。
开篇用六个字归纳了纪念碑的整体特点,然后围绕这一整体特点,说明了有关局部的具体特点。
(3)准确而富于转变的说明语言。
.体验拓展
本文作者在说明纪念碑时用了方位顺序,假设你是一名导游,能不能请你来讲明一个你的家乡的建筑物,让人看了顺序井然。
6.后练习答案:。
“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1946至1949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而“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而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暴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三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解放战争时期
3、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个做比较的说明方式,令人们对“42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
10层楼大伙儿都是见到过的,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伙儿都很熟悉,一比较就能够够想见纪念碑确实很高,从而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宏伟”。
二,请你联系《展现华夏文化魅力》一,说说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什么缘故会入选;想一想,文开头什么缘故要详细刻画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明确:《展现华夏文化魅力》一文报导了世界顶级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的事迹。
贝聿铭先生之因此成为世界杰出建筑师,就在于他的建筑设计能“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表现出中国民族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就在于他设计的“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组成高度和谐的景色”。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寝方案,之因此能够入选也在于此。
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寝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中假设干优秀的传统体会,采纳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练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大体上达到了表现陵寝庄重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有效上,也取得中意的成效。
文开头详细刻画中山陵的地理环境,一是为了说明中山陵寝什么缘故就建于此;二是为了说明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与钟山环境、地形的和谐一致;三是为了衬托孙中山的高贵人格和不朽精神。
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加上这两句后,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明确:加上的这两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式,
加上这两句以后令人们对“379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
10层楼大伙儿都见到过的。
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伙儿都熟悉,一比较就能够够想见纪念碑有多高了。
《巍巍中山陵》
一字音字形:
(二)形近的字:
嵯峨(uó'é)麓(lù)巉岩(hán)棺木(i ù)
完工(ùn)龟趺(fū)陀(tuó)深邃(suì)琉璃(liúlí)
门楣(éi)参错(ēn)穹隆(qióng)纤细(xi ān)牌坊(fāng)镌刻(uān)栩栩如生(xǔ)断垣颓壁(uán)叱咤风云(hìzhà)
(一)字音:
二
词语说明:峻峭:形容山高而陡。
嵯峨:山势高峻。
麓:山脚。
棺木: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
完工:工程完成。
趺:碑下的石座。
深邃:深。
邃,深远。
津梁:渡口和桥梁。
参错:参差交织。
穹隆:指中间高起成拱形的样子。
奉安:称君父下葬,也称神主牌位的迁置。
纤细:超级细小。
工笔: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刻画。
泼墨: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
策:帮忙,增强。
肃穆:严肃而恭顺。
牌坊:由两根或多根并排的柱子支撑,上面有檐的一种建筑物,外形像牌楼。
镌刻:雕刻。
栩栩如生:看起来像真的一样。
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专门大。
叱咤,发怒吆喝。
断垣颓壁:垣,墙;颓,断。
三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作者刘叙杰是我国闻名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教育家刘敦桢之子,南京师范大学大学附中49届校友,东南大学大学教授,闻名古建园林专家专家、建筑学家。
2写作背景:
孙中山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集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选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奉献:领导中国革命
四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讲解:
巍巍,高大的样子。
既指陵寝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高贵地位。
这两个字是这篇的文眼。
(二)结构分析:
第一部份(第1自然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份(第2-4自然段),说明中山陵寝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修简况。
第2自然段说明中山陵寝地理、人文环境的特点。
第3自然段点明了中山陵墓定址的内部缘故。
第4自然段说明中山陵寝最正确设计方案的评选认定、特色,和陵寝的修建进程。
第二部份(第-11自然段),说明陵寝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组成部份,依次介绍各部份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寝的庄重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第四部份(第12自然段),说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寝十分关注,介绍了中山陵的景象。
依照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整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地展开说明。
先说明中山陵寝的地理环境,后说到陵寝的整体设计,再说到陵墓。
在说明陵墓时,又依照“入口——石阶——碑亭——祭堂——墓室”的顺序,即由外而内的顺序予以说明。
这种空间顺序很自然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顺序,
说得明白清楚,使读者眼前清楚地浮现出“巍巍中山陵”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重点段落分析:
陵寝的设计方案是如何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联系《展现华夏文化魅力》一)
明确:陵寝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
“密封评议的方式”,幸免了后门、人情等短处,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寝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和谐),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假设干优秀的传统体会,采纳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练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宏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寝庄重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中山陵的整体设计什么缘故是“值得称道的”?陵寝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寝庄重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
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如何的思想情感?
明确:
2重点语句点拨:
“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恍如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这一处描述有何作用?
这一处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用文学语言生动描述。
在说明文中,运用文学语言生动描述的范例不多见,但并非是说明文不能利用文学语言。
作者如此写的目的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效劳的,是为了使读者“有所知”,而并非像文学作品那样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4写作特点:
(1)紧扣说明对象的特点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以空间为序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
(3)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体验拓展
五、假设你是一个导游,请你依照文,写一段文字简要介绍一下中山陵,并说给他人听听,介绍时要尽可能让你的“游客”对中山陵有个整体的了解(如位置、外形、设计者等)。
(300字之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6.后练习答案:
、明确:“钟灵俊秀”“地灵人杰”。
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能够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
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穷仰慕的思想情感。
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二、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得文的说明顺序
、石牌坊二、墓道3、小屋4、陵门、石阶六、碑亭7、石阶八、平台
九、祭堂
0、墓室
作者是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整体到局部地说明的。
3、吕彦直的钟形图案被选中的缘故:一、构思反映了设计着立意是深刻与精妙;二、考虑了陵寝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3、追求形神兼备,专门好的表现了陵寝的庄重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
4、略
凡尔赛宫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磅(páng)礴
精湛(zhàn)绿茵(īn)
轶(ì)事
葱(ōng)笼
络(luò)绎不绝雄浑(hún)
静谧(ì)
心旷神怡(í)镶(xiāng)嵌恬(tián)静摒(bǐng)弃
挥洒淋漓(línlí)
加冕(iǎn)
参(ān)天
粼(lín)粼(lín)
分辨字形
驰(奔驰)
堪(尴尬)
隅(负隅顽抗)
敞(宽敞)
怡(心旷神怡)
弛(松弛)
湛(精湛)
偶(偶然)
敝(凋敝)
贻(贻笑大方)
二、词语释义
[磅礴]:气势盛大
[摒弃]:舍弃
[雄浑]:雄壮浑厚
[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精湛]:精深
[挥洒淋漓]:形容运笔自然畅快
[静谧]:安静
[别具匠心]:还有一种巧妙的构思
[恬静]:安静
[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愉快
[粼粼]:形容波光闪闪的样子
[轶事]:世人不大明白的情形
[异曲同工]:不同的做法收到相同的成效[加冕]:君王即位时的仪式
[注视]:注目
[络绎不绝]:(人车马等)前后相接,持续不断
三、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吉祖英,今世作家,1978年10月13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本文。
探访背景
凡尔赛宫及庭院是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的要紧住处,也是那时法国的政治中心。
它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是欧洲17、18世纪许多皇家宫殿和园林的典范。
气势磅礴的凡尔赛宫位于法国首都巴黎西南部18千米的凡尔赛镇,是一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古典主义皇家建筑群,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按法国人说法,没有参观过凡尔赛宫,就不算真正到过法国,可见凡尔赛宫在人们心中地位之高了。
它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小的村落。
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在这一带的树林中建造了一座狩猎庄。
路易十三身后,他的儿子路易十四决定把它建成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从1661年动工,集中了那时最闻名的设计家、园林建筑师,施工人员最多时达到30000人,直到1689年才完全完工。
通过两百连年的扩展和重建,凡尔赛宫已成为一座宏伟富丽的宫殿,它占地111
万平方米,其中宫殿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
广义的凡尔赛宫分为宫殿和园林两部份,宫殿指要紧建筑凡尔赛宫,园林分为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3部份。
庞大恢宏的宫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中轴线两那么散布着大小建筑、树林、草坪、花坛和雕塑。
宫殿顶部摒弃了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而采纳了平顶形式,显得端庄而雄浑。
中轴线上建有雕像、喷泉、草坪、花坛等。
宫前广场有两个巨型喷水池,沿池伫立着100尊女神铜像。
一条长160米的运河引来塞纳河水,600多个喷头同时喷水,形成遮天盖地的水雾,在阳光下展现出壮观漂亮的七色彩虹。
四、文内容分析
题目讲解
到法国旅行的人。
确信可不能错过去参观举世闻名的凡尔赛宫,参观此地的人数每一年达200多万。
文题目“凡尔赛宫”,说明了本文说明对象是世界驰誉的法国王宫——凡尔赛宫。
结构分析
《凡尔赛宫》的题目揭露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部份。
第一部份(第1段),总说凡尔赛宫的方位和艺术价值。
在结构上,这句话总领全文。
第二部份(第2—段),具体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时刻、建筑特色和艺术价值。
第2段先交代了凡尔赛宫的建筑时刻。
接着用确凿的数听说明其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园林面积。
紧接着围绕“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周密、和谐”的整体风貌说明其建筑特色。
在介绍整体风貌时,说明顺序是:宫殿形状—宫顶—宫殿外壁。
第3段说明凡尔赛宫内部陈列和装璜的艺术魅力。
作者列举了许多确凿的数字重点介绍了镜廊。
第4段介绍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
第1句总述,后三句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分述,抓住其“风格独特”的总特点。
第段插叙一段凡尔赛宫修建的历史轶事。
介绍这段轶事,要紧为了说明凡尔赛宫与富有盖府第的建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能够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提高说明文的可读性。
这一段在结构上起着过渡(承先启后)的作用。
第三部份(第6—7段),说明凡尔赛宫在旧日和今日的重腹地位。
第6段说明其在历史上是全世界注视的政治中心。
第7
段说明其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3)
整体感知
重点段落分析
(1)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管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仍是对其内部陈列和装璜,和外部的大花园,文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点进行说明。
与艺术价值无关的内容一概略去。
如此对凡尔赛宫的说明从整体突出了重点。
从局部来讲,也一样注意了这一点。
例如,在介绍凡尔赛宫的内部陈列和装璜艺术时,重点介绍了镜廊,让读者以斑窥豹。
因为它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两位建造者赫赫出名,镜廊本身的组成有特色,镜廊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画气势横溢,富有艺术价值。
这种“抓住特点,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式”,咱们在平常的写作中要学会利用。
(2)文第段插入了凡尔赛宫修建的一段轶事,这段轶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段轶事在文中有四个作用:①为了说明凡尔赛宫建筑风格与富盖府第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突出其富丽堂皇的特点。
②揭露了那时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及吃醋心理。
③在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