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物质运输单元培优提能系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细胞的结构和物质运输
“热点题型技巧化”系列——模式图类
绝大多数题目中的模式图是教材中原图的变形,遵循万变不离其宗的真理,把教材中原图相关知识掌握扎实到位是做好该类题目的关键。

图甲、丙是两种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⑨结构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⑧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染色体的运动所需能量是由[ ]________提供的,星射线的形成与[ ]________有关。

(2)图甲所示的分泌物,其产生、运输、加工、分泌到细胞外依次经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细胞识别与图乙中________(填字母)有关。

(4)图乙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功能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将图丙细胞放入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将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现象。

(6)有光的条件下,14C标记的CO2进入图丙细胞后,首先在[ ]________中发生反应。

(7)如果图丙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图中还应该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

(8)若测定图丙细胞的细胞呼吸强度,需在________条件下进行。

(9)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液来培养离体的图甲细胞,请在下图中绘出放射性氨基酸量在核糖体(a)、内质网(b)和高尔基体(c)中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分析] 图甲细胞无细胞壁,为动物细胞;⑨为细胞膜,图乙为其亚显微结构;图丙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无中心体,则图丙细胞为高等植物细胞。

图甲中⑧为细胞核,其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线粒体可为染色体的运动提供能量,中心体与星状射线的形成有关。

图乙的选择透过性是其重要的功能特征。

图丙细胞放入0.3 g/mL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有光条件下,CO2进入叶绿体中,参与暗反应。

若测定细胞呼吸强度,必须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所以要在遮光条件下进行。

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中,首先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在内质网中加工,再到高尔基体中加工,最后分泌到细胞外,所以放射性先出现在核糖体上,后依次出现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

[答案] (1)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①线粒体⑩中心体(2)③②⑦⑨(3)a (4)选择透过性(5)质壁分离(6)4 叶绿体(7)中心体(8)遮光
(9)如图
[答题技巧] 此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可归纳如下:首先要知道题中的图像源于教材中的何种模式图,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识别各部分名称,抓住突破口。

然后根据题干和设问的要求,理清知识点,如该图涉及哪几个知识点?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图解需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在作答时一定要根据图中的序号
或结构,应用教材中的相关生物名词作答。

总结如下图解:第一步:通览图示,确定题意

第二步:细读图解,联系知识⇒
第三步:结合要
求,准确作答
例题中的图解可追溯到教材中的原图如下:

1.(2016·安徽安庆月考)如图为细胞膜结构图,其中a和b分别代表不同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膜结构③的排列方式不同
B.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Na离子通过②进入细胞,此过程不消耗ATP
C.b可表示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
D.将③分子制成微球体用来包裹大分子药物,送入到相应的细胞中,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解析:选B。

题图③是磷脂分子,不同生物膜磷脂分子排列方式相同,A错误;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此过程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项正确;据糖蛋白可判断,Ⅰ为细胞外侧,氧气应从细胞外侧向细胞内侧扩散,C错误;将③分子制成微球体用来包裹大分子药物,送入到相应的细胞中,是通过膜融合,体出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D错误。

2.图甲为酵母菌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乙是图甲局部放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无________。

(2)图甲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序号),能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填序号)。

(3)在无氧环境中,酵母菌也会逆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为此过程提供载体蛋白和能量的细胞结构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4)在酵母菌的无性繁殖过程中,图乙中的结构[ ]________和[ ]________有消失与重建过程。

(5)⑧彻底水解可得到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丙中⑪⑫⑬均代表细胞的某种结构,它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⑭代表某种物质,它是________________。

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结构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解析:(1)酵母菌和菠菜均为真核生物,酵母菌细胞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主要区别是没有叶绿体。

(2)酵母菌细胞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是核糖体(④)和线粒体(⑥),能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⑦)和线粒体(⑥)。

(3)提供载体蛋白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
无氧环境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提供能量,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4)酵母菌进行无性繁殖的过程为有丝分裂过程。

(5)⑧代表染色质,是由蛋白质和DNA等组成的,这两种物质彻底水解的产物分别是氨基酸和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6)图丙中⑪为内质网,⑫为高尔基体,⑬为囊泡,⑭为ATP。

分泌蛋白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答案:(1)叶绿体
(2)④⑥⑥⑦
(3)④核糖体⑦细胞质基质
(4)⑨核仁⑩核膜
(5)氨基酸、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6)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ATP(或三磷酸腺苷)
一定的流动性
“规律方法专题化”系列——巧用模型分析物质穿膜问题
物质穿膜运输问题是学生解题的难点之一,其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对题目涉及的生物体局部结构不清楚,无从着手,其次是对物质是跨膜还是非跨膜(即膜融合)进出细胞,不能作出正确判断。

另外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不会将生物体局部结构进行放大,并利用图示表示出来。

1.物质在细胞内不同细胞器之间的跨膜分析
(1)线粒体与叶绿体之间的跨膜
a为O2,b为CO2,由产生场所到利用场所共跨4层膜。

(2)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跨膜问题
(合成的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示意图)
①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肽链后直接进入内质网中加工,不跨膜。

②蛋白质在内质网中完成初步加工后,经“出芽”形成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不跨膜。

③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后,成熟蛋白质也以囊泡形式分泌,并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整个过程均不跨膜。

2.物质在血浆、组织液等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跨膜分析
(1)几种由单层细胞形成的结构
人体中有很多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如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
肺泡、肾小球和肾小管等,这些非常薄的结构有利于物质交换,物质透过这些管壁或泡壁时,要经过两层细胞膜。

(2)物质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跨膜
葡萄糖、氧气等物质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经过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至少要跨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共2层细胞膜)。

(3)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
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要分析该物质具体在细胞中被利用的场所,然后计算出跨膜层数。

如上图葡萄糖利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组织液中的葡萄糖只跨1层膜,进入细胞质基质即被利用。

氧气利用的场所在线粒体内膜上,它要跨3层膜,进入线粒体中被利用。

3.体外环境与血浆之间的跨膜分析
物质由体外环境(肺泡、小肠等)进入血浆,至少要跨1层上皮细胞和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即要跨4层膜,才能进入到血浆中。

物质进入血浆后,由循环系统转运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该过程是不跨膜的。

1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至少穿过的生物膜层数及磷脂分子层数分别是( )
A.5层和10层B.6层和12层
C.7层和7层D.8层和16层
[分析] 1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如图),因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故共穿过的生物膜是6层,而每一层膜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所以共穿过12层磷脂分子层。

(图中黑色的颗粒表示CO2分子)
[答案] B
1.内质网腔内的分泌蛋白,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进一步加工,最后释放到细胞外。

这一过程中分泌蛋白通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4层B.3层
C.2层D.0层
解析:选D。

如图所示,分泌
(合成的分泌蛋白
输送到细胞外的
过程示意图)
蛋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经过内质网的加工,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囊泡,把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加工后,再由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囊泡,把蛋白质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膜,最后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经细胞膜的胞吐作用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整个过程中分泌蛋白都是以囊泡的形式移动,而并非穿过生物膜进行运输,故这一过程中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0层。

2.血浆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几层细胞膜( ) A.5层B.3层
C.6层D.4层
解析:选B。

血浆中的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如图所示)。

葡萄糖首先要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所以葡萄糖穿过这层细胞即穿过2层细胞膜,再进入组织细胞共穿过3层细胞膜。

进入组织细胞的葡萄糖在被彻底氧化分解时,首先要在细胞质基质中经过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被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再进一步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

线粒体膜不是细胞膜,所以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经过的细胞膜只有3层。

3.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被人体所吸收并转化为组织蛋白的过程中,共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 )
A.4 B.8
C.7 D.14
解析:选D。

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蛋白酶和肽酶分解成氨基酸,主要在小肠中被吸收,其吸收过程如图所示。

肠腔中的氨基酸经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层膜)+绒毛内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7层膜;而1层膜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所以共穿过14层磷脂分子层。

(图中黑色颗粒表示氨基酸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