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导学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日》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记者朱启平所写的通讯风格。
2. 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3. 通晓日本军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培养热爱祖国的强烈意识。
学习重点:
1.“点”与“面”结合的写法;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2. 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与写作接合。
一、预习指导: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哔.叽(bì)绶.带(shòu)舷.梯(xián)挪.动(núo)
B.湔.洗(qiān)顷.刻(qǐng)拾.阶(shè)翘.首(qiáo)
C.半晌.(shǎng)昭彰.(zhāng)虔.诚(qián)归咎.(jiù)
D.应.酬(yìng)赎.罪(shú)亚裔.(yì)撰.写(zhuà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伎俩摧枯拉朽端倪妄加揣测
B.耸峙焦躁不安梦魇永葆生机
C.肃穆白浪如炼呼啸感慨万千
D.嬉笑诙谐幽默悚然厥功甚伟
3.了解有关抗日战争信息。
4.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又称新闻侧记,通过生动感人的镜头,截取最富特征的横截面,使读者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
5.历史背景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
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二、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把握结构
阅读指导:
1.抓住叙述要素:人物及其行为,事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2.抓住叙述线索:时间、地点的转换,人物、事件的关系。
3.抓住重要标志:关联词语、指代词语、插入性词语、表顺序词语,首括句、总结
句、过渡句、呼应句。
4.提取重要信息,理清脉络。
阅读思考:
1.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
2.文中除了顺序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何作用?
3.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二)、研读课文,分析内容。
1.开头,为什么要说“9时10分”呢?说道“离开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
2.文章接着写“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请你找出来。
4.本文的特点是“点”“面”结合,请从“点”和“面”结合的角度,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三)、探究对比与细节手法的运用:
1.朱启平的作品反映的题材重大,在以对政治、军事的观察和分析见长之外,还善于从对比描写入手。
比如,他的作品中“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其此之谓欤!”那么,本文的对比有什么好处呢?
2.在写到“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时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里提到“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怎么理解?
4.同学们,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有独特的含义吗?
(四)、拓展: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枝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
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
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
(朱启平《落日》)
(二)重光葵外相代表天皇仁首先为日方签字。
他脱下大礼帽,拿好笔,然后在一份约12×18的投降文件上用力地签上他的名字。
他先小心地签美国文本,然后签日本保存的一个副本。
接着他签字的是日本帝国大本营的梅津美治郎将军。
他重重地坐下,草草地签上名字,好像急不可耐一样。
这位将军签字的时候,在场的一位日本上校在擦眼泪。
日本人都紧绷着脸,显得疲乏。
梅津签字的时候,重光葵焦急地在旁边瞧着。
(荷马·比格特)
以上两段文字是两位不同国籍的记者对日本代表签字情景的描写。
比较阅读朱启平在《落日》中和美国记者荷马·比格特在报道相同事件时的不同描写,说说哪一个更好。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簇簇.(cù) 哪.吒(né)投掷.(zhèng) 曾.几何时(céng)
B.恫吓.(hè)感喟.(kuì)装载.(zài)一年半载.(zǎi)
C.桅.杆(wěi) 针砭.(biān)蕴藉.(jiè)厥.(jué)功甚伟
D.驻.屯(zhù) 伫.立(chù)遐.迩(xiá)目不暇.接(xiá)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肃穆永志不忘咔叽密密簇簇
B 旋梯目不暇接应酬天网灰灰
C 湔雪厥功甚伟警戒天理昭彰
D 吹拂流血成仁堡垒无与伦比
3.下列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签字,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2)旧耻已,中华应新生。
(3)文字记者眼耳四方,手不停地作笔记。
(4)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
A.洗净湔雪审视倾注
B.湔雪洗净倾注审视
C.洗净湔雪倾注审视
D.湔雪洗净审视倾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交管部门首次在长安街上使用交通疏导流动提示牌,以缓解“两会”期间会务交通对社会交通造成的压力。
B.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
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5、下面各项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B、海尔赛以前曾在向记者的一次谈话中说过这样一件事:他看中了日本天皇阅兵时骑的那匹白马。
C、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
D、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送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十九点十八分。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黄梅时节,忽阴忽晴,原野间绿荫沉沉,给摇曳的小草挡住,就生出几缕与波纹直交的浪痕,相互交错着。
①萎黄的叶尖成行成列地散点在水面上②有的尚未插秧③田里面积水盈盈④微风吹过,波纹如绉⑤看去白茫茫的一片,只偶然有几根草露出水面⑥有的刚刚插下了秧
A.④②⑤⑥①③ B.③②①⑥⑤④
C.③⑥①②⑤④ D.⑤②⑥①③④
《落日》学案(参考答案)
1.小标题有何作用?
点拨:用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每个片段既有联系,有个成体系,使文章
条理清晰
2.文中除了顺序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何作用?
点拨:插叙,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
3.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
第三部分,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
前半部分(第1-2段)写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的到来,在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中国代表。
后半部分(第3段)写日本代表的出场。
第四部分,整个通讯的高潮。
第1段,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接着写日本代表签字的状况。
第2段,是写和日本作战的各国代表的签字。
第五部分,是尾声。
写了三个小花絮,或者说是小插曲。
第1段,借“投降书脏了”嘲弄日本人。
第2段,写盟军空军组队参加受降仪式。
第3-5段,是由一位年轻水手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二)、研读课文,分析内容。
1.开头,为什么要说“9时10分”呢?说道“离开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
点拨:提到“9时10分”,目的是体现这次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因为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二次大战才真正结束。
同时也体现一种气势,收到庄严肃穆的效果。
提到具体的地点,目的是突出现场感与真实性。
2.文章接着写“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扼要地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概括地表述了这个受降仪式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请你找出来。
明确:“天刚破晓”“7点多钟”“8点半”“8时50分”“9时整”“9时10分”“9点18分”这些时间的描写,突出了仪式的非同一般。
4.本文的特点是“点”“面”结合,请从“点”和“面”结合的角度,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点拨:这篇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步步推进,先用大背景作烘托,从“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再像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一样,镜头推前、推前,画面由远景—中近景—特写镜头。
如:“身移影动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
”
(三)、探究对比与细节手法的运用:
1.朱启平的作品反映的题材重大,在以对政治、军事的观察和分析见长之外,还善于从对比描写入手。
比如,他的作品中“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其此之谓欤!”那么,本文的对比有什么好处呢?
点拨:突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规律,同时也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奴役亚洲人民而被钉进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欣喜之情。
2.在写到“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
瘸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时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的是细节和衬托的手法。
衬托手法的运用表明了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的可怜与卑微,是罪有应得。
3.文章里提到“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怎么理解?
明确:文章结尾的风趣语言,表达对日本投降的喜悦,对日本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的伤害的愤恨,对日本毁坏人类文明的极度痛恨。
“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既是实写,也是他们内心肮脏的写照。
4.同学们,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有独特的含义吗?
点拨:象征日本就如同落日一样,风光不再了。
在强大的正义面前,日本军国主义就像没有生气的落日,激情全无。
日本的国名含义为“日出之国”,又有“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称号。
日本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用“落日”有另外一层含义---日本给人类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战争的结果也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
日本已经是一个被打败的癞皮狗,已经是一个没有还手之力的奄奄一息的杀人魔王,是没有生气的不再绚烂的落日。
(四)、拓展: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朱启平对人物的动作做了详细地描写,通过人物的行为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日本代表故作矜持和内心的沉重,更能体现新闻的客观和真实的特点。
荷马·比格特虽然也写了细节,但是较粗略,尤其不可取的是用自己的结论代替了对客观细致地描述
预习题答案:
1.B(“湔”应读jiān)
2.C(白浪如炼—白浪如练)
课堂练习答案:
1、B(A投掷zhì,C桅杆wéi,D伫立zhù)
2、B(旋梯——舷梯,天网灰灰——天网恢恢)
3.C
4. A(B项成分残缺,可去掉句首的“由于”;C项句式杂糅,应删掉“靠的”。
D搭配不当,删去“的寿命”)
5、D(“随即侵占东北”后面为分号)
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