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瓷器的鉴定方法(通俗易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瓷器的鉴定⽅法(通俗易懂)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最长的皇帝,由于他善于引进和使⽤西洋先进科技⼯艺,使社会各⽅⾯都取得巨⼤进步和辉煌成就,制瓷业也得到⾼度的发展。

在制瓷⽅⾯,不但恢复了明代各种釉⾊和品种,⽽且在胎釉、纹饰各⽅⾯都有很⼤发展,创烧了许多釉⾊和彩⾊新品种,这是其他任何时代⽆法与之相⽐的。

可以说康、雍、乾三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盛时期,接下来说说康熙时期烧制瓷器的鉴定⽅法,通俗易懂哦。

康熙瓷器的鉴定⽅法⼀、瓷胎
康熙时期的瓷胎和明代有很⼤不同,胎质更加坚硬精细,杂质少,含铁的成分⾮常少,所以胎的颜⾊⾮常洁⽩。

除此之外,还有⼀种浆胎瓷器,由于器胎淘洗过细,把胎⼟中的粘性致坚物质淘洗掉了,结果使胎变得粗松,⽐较糠,不坚密,分量较轻,这种浆胎器物所占⽐例很少。

康熙青花兽⾯纹花觚(对)
康熙瓷器的鉴定⽅法⼆、瓷釉
康熙时期瓷器的釉质⾮常坚密,釉⾯极其光润,瓷釉和瓷胎结合得⾮常紧密,⽐明代时有很⼤进步,浆胎除外。

康熙朝除继承明代各种釉⾊外,还创出了不少釉⾊,⼀道釉瓷器已朝着多种多样的⾊彩⽅⾯发展,⼀种釉⾊可分为若⼲个⾊调,给⼀道釉瓷器开创了新局⾯。

主要釉⾊有:⽩釉、祭红釉、豇⾖红釉、郎窑红釉、霁蓝釉、洒蓝釉、天蓝釉、茄⽪蓝釉,另外还有黄釉、绿釉、酱釉、⿊釉、⾖青釉等,具体釉⾊的特点为:
1、⽩釉
康熙时期⽩釉分两种,⼀种是⽩中略闪青⾊,另⼀种是⾮常洁⽩的粉⽩釉,好像釉中含有⾮常细的粉质⼀样,器⾝施⽩中略闪青的⽩釉,底部施粉⽩釉。

2、红釉
红釉从元代开始烧制,属⾼温铜红釉瓷,到明初永乐时期变得鲜红,宣德时期的宝⽯红都烧制得很成功,可是宣德以后每况愈下,红釉⼏乎达到失传的境地,直到康熙时才得到恢复和⾮凡发展,红釉品种增多,在⼀⾊釉中⾮常突出,有祭红、豇⾖红、郎窑红等,具体特点如下:
豇⾖红:其颜⾊似⾃然豇⾖之⾊⽽得名,⾊调柔和,⼜称为美⼈醉。

是康熙时期红釉瓷器着名的品种之⼀。

康熙豇⾖红团龙团凤太⽩尊
祭红:祭祀所⽤器物多为红⾊⽽得名,与元代的红釉、明永乐时期的鲜红釉、宣德时期的宝⽯红釉同属⼀个品种。

郎窑红:从康熙四⼗四年开始,景德镇官窑的窑务由江西巡抚郎廷极兼理,在此期间内烧制的瓷器过去⼀般都习称为“郎窑”瓷器,实际并不确切,还是应该叫康熙瓷器,可这时候烧制的红釉瓷器,历来都习惯地称为“郎窑红”瓷器。

它在红釉瓷器中成绩最为突出,其颜⾊分两种:⼀种是⾎红⾊,为⽐较光亮的玻璃釉,另⼀种是紫红⾊的暗光釉。

郎窑红的特点是:底部⼀般都是苹果青釉和⽶汤黄⾊釉,釉⾯都有细碎的开⽚,器物⼝沿⼀般都是⽩⾊釉,俗名叫“灯草⼝”,并施釉规整,没有垂釉现象,因此接近器物底⾜部分的红釉都⾮常整齐,俗称“郎不流”。

3、蓝釉
康熙时期的蓝釉主要有霁蓝、洒蓝、天蓝和茄⽪蓝釉等⼏种。

具体特点有:洒蓝釉是⽤青花料在瓷器上采⽤⽵管吹釉的施釉⽅法,⼜称“吹青”。

因其斑点呈雪花状,故有“雪花蓝”之称。

这种洒蓝釉,明宣德年间就开始烧制,但数量很少,以后就不见了,到康熙时⼜继续烧制,数量也⽐较多。

康熙瓷器的鉴定⽅法三、⾊彩
康熙时瓷器的⾊彩⽅⾯,不但继承了以前的青花、釉⾥红、三彩、五彩、⾦彩、⽃彩等彩
⾊,⽽且⼜创造出了珐琅彩、粉彩等新的彩⾊品种。

特点为:
1、青花
康熙时青花器物⽐较多,所使⽤的青料是明末开始⽤的国产料,翠蓝⾊,青翠艳丽,⾊调明快,这种青花可以渲染出深浅不同的多种层次⾊彩,适宜于表达各种花纹图案,⽽且⽴体感较强,特别适宜绘画⼭⽔,⼈物,同⾏称赞康熙朝青花为“青花五彩”。

2、三彩
⽤黄、绿、紫三种彩⾊在烧成的素胎上涂绘填彩⽽烧成的三彩瓷,在明代正德已出现,康熙时期烧制的更加成功,彩⾊更加细润,⽽且数量增多,根据地⼦的不同可分为: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地三彩、浆⽩地三彩、虎⽪三彩等,这时三彩瓷的施彩⽅法有两种,⼀种是在烧成的素胎上先涂⼀种彩作为地⼦,然后在彩地上再⽤其他两种⾊彩进⾏涂绘。

另⼀种是在烧成的素胎上,把花纹以外的地⼦涂上⼀种颜⾊,然后花纹部分⽤其他两种颜⾊进⾏涂绘。

此外,根据三彩纹饰及颜⾊的不同,还有镂空三彩、加红三彩,⼒⼝蓝三彩等,但数量极少。

3、釉下三彩
是由青花、釉⾥红、⾖青三种釉下彩⾊组成,是仅在康熙朝才有的特殊三彩。

它是先在胎上⽤三种彩料绘画花纹图案,然后以⽩釉烧制⽽成的,这种釉下三彩器物不多:
康熙青花五彩⼋卦纹⾦钟杯
4、五彩
五彩瓷在宣德年间开始烧制,到康熙时期有了更⼤发展,数量⼤增,达到了我国五彩瓷的最⾼峰,它与青花⼀起成为康熙彩瓷的主流,这时的五彩仍然以红、黄、绿、蓝、紫为基本⾊彩,但与以往的五彩有某些不同。

康熙朝五彩虽然以红、黄、蓝、绿、紫为基本⾊彩,但蓝⾊⽤得很少,多数五彩器物不⽤蓝⾊、在带蓝的五彩器物上绝⼤多数⽤釉上蓝彩代替了以往的釉下青花-有极少数五彩器物仍然使⽤釉下青花。

康熙朝五彩中有使⽤⾦彩的;⿊彩在五彩中出现,⽽且加⼀层透明釉,颜⾊⽐较⿊,多⽤于画树的枝⼲,叶脉、⼈物飘带、鞋⼦等;康熙朝五彩彩料薄⽽细,颜⾊⽐较浅淡,显得⾮常艳丽。

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
5、粉彩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釉上彩新品种,它是在康熙晚期出现的,这种彩料中含有铅粉成份⽽得名。

它的颜⾊也是红、黄,蓝、绿,紫,但⾥边都加了铅粉的成份,粉彩的特点是⾊调⾮常柔和,有助于瓷器绘画的表达能⼒,能够表达花纹图案的浓淡、阴阳、向背,从⽽增强了画⾯的⽴体感和真实感,粉彩⼜称为洋彩或软彩。

⼴彩与粉彩的时间,有⼈认为⼴彩先、粉彩后,这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彩在我国⼴州⽣产,应是先在⼴彩上出现,后被景德镇使⽤。

珐琅彩也是同样,我赞成这种观点。

6、珐琅彩
珐琅彩是⼀种含有玻璃质较多的粉彩料,是康熙时创制的⼀种釉上彩,它是为仿制铜胎画珐琅器物的⾊调与纹饰⽽出现的,是专供宫廷玩赏的御⽤品。

因为珐琅彩料中含有玻璃质较多的缘故,也有⼈称它为“料彩”?康熙时期珐琅器物只在景德镇烧成施釉瓷器,再运到清官如意馆画珐琅彩绘烧制⽽成,彩料和制作都⾮常精细,⾊泽极其光润、浓艳,康熙时期珐琅彩⼀般都是在彩⾊地上⽤珐琅彩进⾏绘画,花纹都是⽐较规整的图案画,⼀般都有款识“康熙御制”四字,为胭脂红⾊或蓝⾊的料款,装饰在器物的底部。

珐琅彩瓷在康熙时期是⾮常少见的。

7、⽃彩
康熙时期⽃彩是在明成化时期⽃彩的基础上发展提⾼⽽来的,其特点与明代成化时期⽃彩有所不同。

成化时期⽃彩在器物上所占⾯积及使⽤的彩⾊都⽐较少,有的仅⽤三种颜⾊,所绘画⾯较简单。

康熙⽃彩,⽆论是在器物上所占⾯积还是彩⾊的种类都⽐较多,彩⾊还表现深浅不同的颜⾊,⾊彩艳丽,画⾯也较繁复。

康熙瓷器的鉴定⽅法四、纹饰
康熙时期瓷器的花纹装饰有绘画、刻印、堆塑、镂空等⼏种⽅法,其中以绘画纹饰为主。

初期仍然保留明代晚期的特点,⽐较注重写意,绘画的线条粗放有⼒,画⾯表现得极其古朴典雅、⽣动活泼。

初期以后的绘画趋向于⼯笔画,画⾯不如以前那样⽣动活泼,⽐较规整、死板。

康熙朝瓷器上的绘画题材基本上脱离了以往的形式,⼤⼤发展了历史⼈物故事⼀类的题材,如三国⼈物、西厢记,⽵林七贤、五⽼观图、踏雪寻梅等,也有不少反映劳动⼈民⽣活题材的,有耕织图、渔家乐、渔樵耕读等,还有⼀些神话传说的绘画题材,如⼋仙、三星、⼋仙庆寿、⿇姑献寿等。

此外也有各种草⾍、花鸟、禽兽、云龙,⼭⽔、⼈物、⼋宝、博古,花绘、缠枝花卉、折枝花卉、婴戏图、楼台殿阁等。

绘画⽅法特⾊是,康熙时画龙所绘的龙头都⽐较⼤,龙⾝短⽽粗笨,官窑瓷器绘龙皆为五⽖,民窑瓷器上的龙多为四⽖。

这时期龙的画法与明朝有明显的区别,具有清代龙的风格,也有个别近似晚明龙的形态。

除以上各种题材的花纹装饰外,康熙时期的瓷器还出现了⼤⽚的⽂字装饰,如:圣主得贤⾂颂、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出师表、百寿图等,这些⽂字⼀般都装饰在棒槌瓶和笔筒之类的器物上。

康熙瓷器的鉴定⽅法五、造型
康熙时期器物在制作⽅⾯⽐明代晚期要精细规整得多,⽽且明代瓶、罐类器物上的接⼝痕迹这时基本看不到了。

碗、盘类器物烧制得也很规整。

明代盘碗塌底现象也极为少见。

具体造型特点为:
1、盘
康熙时期制作的盘⼦⼯艺⾮常精细,多数底⾜都制作成光滑⽽滚圆的泥鳅背状,除⼀般造型的盘⼦外,⼜出现了⼀种双圈⾜,民国时也有仿制。

清康熙青花釉⾥红“四景读书乐”诗⽂笔筒
2、笔筒
康熙时期笔筒的特点是,⼤多数笔筒都是上下端粗,腰部⽐较细,同时笔筒的底⾯有⼀圈⽆釉,我们称它为环形底笔筒,平底带圈⾜的笔筒也有,但数量很少。

3、瓶、罐类
康熙时期⼤多数瓶、罐类器物的底⾜最外圈都旋进去⼀圈,形成台状,称这种底为“台阶底”,其他时代都没有这种现象。

另外,这⼀时期⽟壶春瓶也有很⼤变化,颈部较粗,腹部转折处弧度较⼤,整个器⾝明显粗矮。

总的来说,康熙朝器物基本脱离了明代的造型特点,这⼀时期是制瓷⼯艺发展的⼀个重要转折点,⽽且器物造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传世器物较多,常见的有:
瓶类:梅瓶、天球瓶、蒜头瓶、车油瓶,油锤瓶、棒槌瓶、桶⼦瓶、葫芦瓶,⽅瓶、花觚、⽟壶春瓶。

尊类:摇铃尊、太⽩尊,马蹄尊、⽯榴尊、苹果尊、观⾳尊、风尾尊等。

罐类:将军罐、鸡腿罐、莲⼦罐、圆罐。

⽂具类:印盒、⽔呈、笔洗、笔筒。

其他:盘、碗、杯、炉,壶、⾹炉、鱼缸,花盆、绣墩等。

康熙瓷器的鉴定⽅法六、款识
康熙时期题写款识较为盛⾏,⼀般器物上都有款识,下⾯将官窑与民窑瓷器的款识分述如下:
⼤清康熙年制
1、康熙朝官窑款识
⽐较重视年款的装饰,⼤约有书写款、刻印款两种,其中以书写款为主,⼀般都装饰在器物的底部。

书写年款中可分为:青花款、釉⾥红款、紫彩款、蓝料款,胭脂红款等。

其中以青花款最为普遍。

年款的写法⼀般部为“⼤清康熙年制”六字两⾏的形式,也有少数款识是六字三⾏的,⽽明代某某年造的形式没有了。

另外还有⼀种“康熙⾟亥中和堂制”的甲⼦纪年形式的年款,不过数量很少,同时在康熙年款外部有青花双蓝圈。

⼤多数年款都是楷书体,篆书体很少见。

年款书写笔道刚劲有⼒,字体紧凑规整。

属于官窑珐琅器物上的年款,⼀般都是“康熙御制”四字,颜⾊多⽤蓝料或胭脂红彩料。

2、康熙时期民窑款识
康熙时期民窑器物⼀般都没有年款,只有少数有,有的器物底部仅有青花双蓝圈,或⼀些符号装饰,如装饰⼀⽚树叶、⼀个钟⿍、盘肠等,字体书写基本上与官窑相同,略显草率。

另外康熙时期民窑有⼀部分仿制明朝年款的,如“⼤明成化年制”、“⼤明宣德年制”、“⼤明嘉靖年制”等,书写字体基本和官窑年款相同,但字体略微草率。

同时,民窑瓷器有私⼈家藏款的,
如“昼锦堂”、“拙存斋”等,但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