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
的关系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5例健康
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急性脑梗死患者列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列为对照组,两组
均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两组血栓弹力图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血细胞凝
集块形成时间(K)、血凝块最大强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血细胞凝
集块形成速率(a角)]与凝血功能四项[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同时将血栓弹
力图参数与凝血功能四项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的凝血反
应时间(R)[(5.32±0.42)minvs(6.43±0.95)min]、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
(K)[(2.21±0.79)minvs(2.89±0.96)min]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的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61.35±8.54)degvs(56.32±4.28)deg]、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
(MA)[(58.12±6.39)mmvs(52.14±4.17)mm]、凝血综合指数(Cl)(-
0.23±0.06)vs(-1.57±0.44)、血小板聚集率
[(65.32±12.51)%vs(53.21±9.75)%]、D-二聚体
(DD)[(0.39±0.12)mg/Lvs(0.25±0.06)mg/L]、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4.65±0.69)g/Lvs(2.71±0.46)g/L]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K随着梗死面积的增大和神经缺损程度的增加而
降低,α角、MA、Cl、血小板聚集率、DD、FIB则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中R、K与血小板聚集率、DD、
FIB呈负相关(P<0.05),α角、MA、Cl与血小板聚集率、DD、FIB呈正相关
(P<0.05)。
结论ACI患者TEG参数均与血小板聚集率、DD、FIB存在明显相关性,可用作评价ACI发生、病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脑卒中;血小板急性
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脑血管
疾病,血小板活化、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是ACI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凝血指标
可反映ACI患者病情,其中纤维蛋白原(FIB)与脑梗死发病独立相关,D-二聚体
是评价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客观指标。
然而常规凝血指标只能评价部分凝血体系,对ACI病情评估存在一定局限性。
血栓弹力图(TEG)通过测定血凝块形成速度、强度及稳定性评价血液凝固状态和变化,能在短时间内反映血液凝固及溶解
过程。
本研究拟探讨ACI患TEG与凝血功能指标相关性,皆在为临床ACI病情评估、治疗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5例健康
体检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心电图、血常规和生化常规检查无异常者。
排
除标准:(1)有精神病史;(2)认知或沟通障碍者。
本次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
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
研究对象表示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以急
性脑梗死患者列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列为对照组。
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0~70岁,平均(61.37±5.42)岁。
观察组中,男45例,女40例;
年龄51~72岁,平均(61.45±5.56)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程程度:轻度29例,中度36例,重度20例。
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6mL,注入两份EDTA-K2抗凝试管,分别
用于TEG检测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1)TEG检测方法:向试管注入高岭土混匀,
加入0.2mL氯化钙,采用ThrombelastographAnalyzerTEG-5000血栓弹力仪检测,TEG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血细胞凝集块形成
速率(α角)、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MA)、凝血综合指数(Cl)。
(2)凝血指标检
测:采用美国ChronoLog700系列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全自动血凝
仪CA-7000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1.
观察指标
由同一名医务人员观察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栓弹力图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血凝块最大强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a角)]与凝血功能四项[D-二聚体(DD)、血
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1.
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
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TEG、凝血
功能指标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两组受检者的TEG和凝血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R、K明显低于对照组,α角、MA、Cl、血小板聚集率、DD、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栓弹力图参数比较
组别R(min)K(min)MA(mm)CI a角(°)
对照组(n=65) 6.80±1.75 2.25±0.81 60.22±4.51 1.01±0.42
57.19±4.38
观察组(n=90) 5.82±1.46 1.05±0.34 68.51±4.92 1.13±0.44
66.54±4.62
t值 2.15 6.83 6.21 0.99 7.34
P值<0.05 <0.05 <0.05 >0.05 <0.05
1.
不同梗死面积ACI患者的TEG和凝血功能指标比较R、K随着梗死面积的增
大而降低,α角、MA、Cl、血小板聚集率、DD、FIB随着梗死面积的增大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梗死面积组间的PT、APTT比较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四项比较
组别DD(mg/L)PT(s)APTT(s)FIB(g/L)
对照组(n=65)0.24±0.08 12.45±1.28 29.18±3.05 2.25±0.63
观察组(n=90)0.33±0.11 11.97±1.23 28.26±3.01 4.55±0.82
t值 3.31 1.35 1.07 11.12
P值<0.05 >0.05 >0.05 <0.05
三、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重,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该疾病的
发生与能量代谢、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及氧自由基反应等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
致残、死亡率,若发病时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
在急性脑梗死发
病时,可引发患者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失衡,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的形成
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会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阻碍,极易导致患者错过最
佳的临床溶栓治疗时机,最终影响治疗与预后。
基于此,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
态以及纤溶功能状态对诊断疾病及评估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在其研究中,同样是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栓弹力图参数中的a角、MA、CI值与凝血功能指标APTT、PT呈负相关,与FIB、DD呈正相关;R、K值与DD、FIB呈负相关,与APTT、PT呈正相关。
研究认为,血栓弹力图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诊断及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同时在患者治疗后可根据血栓弹力图参数是否恢复正常来评估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测患者的预后,从而为临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ACI患者存在明显凝血功能异常,TEG参数均与血小板聚集率、DD、FIB存在明显相关性,所以,临床可通过血栓弹力图动态监测患者的机体凝血功能状态,从而准确诊断患者疾病及病情评估。
参考文献
1.
宋博雯,汪旭,杨柳,等.血栓弹力图在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中的预测作用[J].东南国防医药,2019,21(6):593-597.
2.
任丽萍.血栓弹力图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与血小板功能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24):3007-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