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影响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干预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影响分析
华孙英;王樱华;孟拥军
【摘要】Objective To promote rational antibiotics use by analyzing antibacterial use density(AUD)and rate of antibiotics use before and afte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Methods It were retrospectively measured that AUD、rate of antibiotics use and rate of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in type Ⅰ incision surgery of three period of from April to July in 2012,2013 and 2014.Results In three periods, AUD were 58.02,51.03 and 42.82,and AUD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for special use were 6.93,5.08 and 4.14.Afte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rate of antibiotics use decreased remarkably(P <0.01)and rate of antibiotics use and rate of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in type Ⅰ incision surgery were decreased remarkably(P
<0.05).After interventions,No.1 antibiotic was cefoxitin.Conclusion Trough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AUD and rate of antibiotics use were decreased,and rational antibiotics use was promoted effectively.%目的:通过对某院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的对比分析,提高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水平。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以2012年4~7月为干预前阶段,2013年4~7月为第一轮干预,2014年4~7月为第二轮干预,计算各个阶段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结果某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干预前后分别为58.02、51.03和42.82,经过两轮干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P <0.05),I 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P <0.05)。
干预前后头孢菌素都是主要抗菌药物品种,排名第1位干预前为头孢
西丁干预后为头孢呋辛。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干预前后分别为6.93、5.08和4.14。
结论通过综合干预管理,有效降低了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
用强度和使用率,使用强度基本达到卫计委要求,有效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干预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并成为常态化管理。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
【年(卷),期】2016(020)011
【总页数】4页(P2180-2182,2183)
【关键词】干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作者】华孙英;王樱华;孟拥军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800;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上
海 201800;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800
【正文语种】中文
2011年4月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中,首次提到了用于反映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广度、频率和量的指标,即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
卫生部明确要求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 DDD 以下,而当时某院的实际AUD值远远高于规定的数值,为此医院采取各项措施,通过行政和业务双管齐下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循序渐进、持续改进,不断促进临床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现将某院综合干预管理下的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情况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抗菌药物纳入统计的标准按卫生部第84号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的范围设定,即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
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其他外用抗菌药制剂如滴眼液、软膏剂等亦不列入研究范围。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目前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可以准确的反映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可进行各种水平的比较[1]。
某院干预前、第一轮干预和第二轮干预三个阶段出院人数基本持平,平均住院天数呈下降趋势。
经过第一轮综合措施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但是仍高于卫生部控制标准;针对第一轮发现的问题,持续改进进行第二轮干预,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权限、专家指导等综合措施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基本接近卫计委的要求,有效的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水平。
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经过两轮干预降到23.24%,已达到卫计委30%的控制标准,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必需常态化保持现有的水平[2]。
手术科室和非手术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经过第一轮干预都呈下降趋势。
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经第一轮干预后有显著性差异,与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降低有关,非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在干第一轮预前后无显著变化,针对这一情况,医务部组织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专家组成员对抗菌药物矛盾突出科室进行现场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经过第二轮干预,使用强度和使用率明显下降。
干预前后排名前10的抗菌药物品种基本没有变化,头孢菌素类占大多数。
干预后排名第1的为注射用头孢呋辛,且构成比明显增加。
头孢呋辛是二代头孢菌素按非限制使用级管理,干预前排名第1的头孢西丁属于头霉素类按照限制使用级管理,排名变化与严格的计算机控制抗菌药物医生使用权限有关,同时也与控制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品种有关。
某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因地处上海郊区,内科系统收治患者比例高,高龄患者多,合并症多,部分患者入院前长期居住在养老院等卫生保健机构,耐药菌等重症感染
可能性大。
通过分析确实存在特殊级抗菌药物适应症掌握不适宜、用法用量不合理等问题。
对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一方面严格计算机权限控制,一方面经过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专家组成员会诊,从流程管控和专业支持两个方面提高重症感染的诊治水平。
经过干预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临床使用更为合理[3]。
在干预前,医院已经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处方管理等制度,但是缺乏针对性的计算机控制手段和制度落实的奖惩机制,无法达到卫生部的要求。
经过细化考核指标、加强处方点评、制定相应流程等第一轮干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仍然高于卫生部控制标准。
于是在第一轮干预的基础上,通过对抗菌药物权限进行严格的计算机系统控制、对重点科室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建议等措施,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基本接近卫计委要求,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达到卫计委要求。
说明采取综合管理措施,不断的持续改进,在实践中抗菌药物使用进入常态化管理,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自觉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和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