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之感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之感想
教学的效益是教学的唯一指标,实施有效教学是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我本人本来是一个学计算机专业的,但是我在2005年参加工作之后,一直担任学校的生物教学工作,在五年多的生物学教学中,从不识到认识,从认识到熟识,从熟识到计划的实施有效教学,并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借此专升本的机会,下面就对我本人的一些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的看法和想法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评述。

一、知识系统化策略
知识组织的好坏,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联系。

优等生和后进生知识组织是不一样的。

后进生头脑中的知识是零散和孤立的,而优等生头脑中的知识是有组织和系统的,知识按层次排列,而且有内在联系,呈现出一个层次网络化系统,即所谓“知识系统化”,在学生提取知识时,会准确而有效。

那么,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呢?在这几年的生物学教学中,我通常是将关于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内或椭圆内,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它是一种将概念之间的关系图形化表示的技术,便于学生思考、表达。

由于生物学的知识点比较零碎,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多,通过绘制概念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是生物课有效教学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
库”一节教学时,学生对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知不很明确,我给学生提供一串名词:细胞核、细胞、DNA、染色体、基因,让学生区分概念范围的大小,和学生共同绘制概念图(见图1),明确概念。

又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光合作用”等内容涉及的概念多,知识点比较零碎,在授课中通过绘制概念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多层面的理解和记忆,也是生物课有效化解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好方法。

二、突破学科限制策略
选择教学方法时不必拘于学科限制,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不仅可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隐为显的目的,从而优化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例:借用物理学实验说明生物学问题。

“眼和视觉”的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难以理解光线经眼球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像及近视、远视原理等知识点。

于是,我利用物理学科所用的光学仪器和实验用具仪对这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实验演示的教学设计。

但是我们是一所偏远山区的独立初中,还不能用演示实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感性的认识,从而不能有效的化解教学的难点。

三、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策略
操作是一种手、脑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尽苛能多地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可以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从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一节教学中,关于“肺的容积到底有多大?”的问题,我告诉学生,直接测出肺的容积比较难,不过我们可以借助其他手段进行大致测量。

我提供了圆气球、软尺、细绳等,并提示:①如果用C代表圆气球的周长,则圆气球的体积=C3/6π2。

②如果周长以cm为单位,则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体积单位正好是毫升。

请动手测量并计算出自己的肺的容积。

我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分组讨论确定测量的方法:先深吸气,然后尽力呼气,呼出的气体吹进圆气球内,接着用软尺量出气球的周长(注意测量),代人圆气球的体积公式,经过计算,就可以得到肺的大致容积。

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相互合作。

通过测量和计算,学生对自己肺的容积大小有了初步认识,并在教师指导下经过统计还能计算出全班同学肺的容积的平均值。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使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类似的还有:学习细菌和真菌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培养霉菌、酵母菌;探究鼠妇、蚯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学生用矿泉水瓶灌注水来感知人内体总血量等。

四、利用科学史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策略
实现有效教学要以学生的高参与为前提,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
教学是引发学生高参与的有效策略。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学家不畏艰难、奋勇探索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

恰当运用科学史教学,开发科学史的多维教育价值,不仅能展示科学发展过程,还能把科学巨匠独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渗透到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铺垫良好的心理基础,利于实现有效教学。

同时科学史潜移默化的作用,更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科学人文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

例如,“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利用有科学家图文资料的课件“血液循环之谜?
在“历史长河悠悠,智慧闪光熠熠”的科学史叙述中,就把学生带人那充满曲折的探索之旅中去,唤起了心理共鸣,使学生情绪高涨,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轻松地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有效教学。

五、利用成语、诗词、谚语、俗语策略
成语、诗词、谚语、俗语是脍炙人口的精炼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哲理和生命现象。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成语、诗词等,挖掘语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突出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又可以使深奥的知
识通俗易懂,也满足了学生对美的欣赏需求,引发愉悦的学习心境,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生物的变异时,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连母十个样”的俗语来教学;讲条件反射时,用“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讲生态平衡能量金字塔时用“一山不容二虎”来说明;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哈密瓜果格外甜是因为哈密白天光照强植物光合作用旺盛,积累的有机物多,昼夜温差大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的结果;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蝗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讲食物链;用“金蝉脱壳”,“作茧自缚”来说明昆虫发育过程中蜕皮和化蛹阶段;用“狡兔三窟”来说明野兔的生活习性;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来讲明蒸腾拉力的作用;又如,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让学生体会植物生命的周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这些做法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也抓住了学生心理,维持了学习热情,奏响了课堂思维共鸣曲,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