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的古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思的古诗
《秋思》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

下面我们再来
学习一下这首诗吧。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道不尽,行人临发又洛阳。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急我写下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传话人即将启程,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迎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赏析】
这就是乡愁诗。

通过描述写信给前后的心情,抒发乡愁之浅。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到秋风”),以下三句就是描绘作书前、并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就是
“意万重”,并作书后就是“复恐说道不尽”。

“临发洛阳”这个细节把“复恐说道不尽”的心态整体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下的就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够
道出。

作客他乡,见到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传话。

临走时害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关上
看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进诗,特别就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进诗,便臻妙境。


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鲜有佳作。

像是岑参的《逢入京并使》:“马上相见并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慰家人。

杜甫的《春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攻
占下的长安,无人知晓战乱中的家人与否安吉,切盼去书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有的技巧抒
发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就是递深邃于浅淡,寓坎坷于陡峭,乍看上去,寥寥
数语,仔细观察special,却存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
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秋风一起,北
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
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
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

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
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

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

他虽不
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

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
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
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顺“见到秋风”。

原来诗人的心情就是平淡的,像是一泓清水。

秋风乍起至,刮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行文通畅自如,一气流贯,
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去一个逆折,有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因此这里诗人的感
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回去挖掘。

这种手法,貌似奇怪,实极高超。

我们细
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无人知晓从何TNUMBERBO34A。

“意万重”,乃是以虚带虚。

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照面,脉
脉万战略重点。

”“万战略重点”、“万重意”,俱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繁杂。

其中究竟
存有多少心意,每一个存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够体会获得。

因为就是“意万重”,这
家书怎么写下呢?写下了没?作者没明言,使读者回去想象,这就叫作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
未尽。

“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

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
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

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
得不匆匆落笔。

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

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

“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

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
思相关联。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

‘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

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
可称一篇之警策。

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
之切。

”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

”(《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
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

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
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张籍概述】
张籍(约~约),唐代诗人。

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
(今江苏苏州)。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世称“张水部”、
“张司业”。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
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
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
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生平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

贞元十二年(),孟郊至和州,访张籍。

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

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
长安进士及第。

元和元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


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

15年后,迁秘书郎。

长庆元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

大和二年(),迁国子司业。

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
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

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

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
昌文集》 4卷,共收诗首。

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多首,《四部
丛刊》曾据以影印。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多首。

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2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