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册 第九章 降水量和积雪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降水量和积雪深度
降水量是指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体(或融化后的固体)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深度。
以毫米(mm)为单位,取一位小数。
纯系雾、露、霜、雾淞、吹雪、冰针不作降水量处理。
当其与降水伴见时,也不扣其量。
准确地测定降水量对积累资料,预报水情,修建机场和机场其它工程设施都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当熟练地掌握其测定方法,保持测量仪器处于良好状态,以使降水量的观测准确无误。
积雪深度是指积雪表面至地面之间的厚度。
单位为厘米。
观测积雪深度对积累资料,掌握各地积雪期间的深度情况以及对机场跑道的使用,均有一定作用。
第一节降水量和积雪深度的观测
一、降水量的观测
(一)观测项目
降水量的观测项目包括:日降水量、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直径大于10毫米的最大冰雹的重量。
(二)观测时间
24小时观测的机场气象服务机构最后一次观测在日界时;13小时观测的机场气象服务机构最后一次观测在12 时。
当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及时测定降水量。
1、当日最后一次观测,降水仍未停止时;
2、值班期间降水停止时;
3、降水量很大雨量筒储水瓶内将容纳不下时;
4、有关部门临时需要了解降水量时。
(三)降水量的测定
1、人工观测时降水量的测定
(1)液态降水量的测定方法
降水已停,可在观测场或室内进行,如降水未停,应先用空储水瓶换出雨量筒中盛有雨水的储水瓶,拿回室内量取。
量取时,将雨水一滴不剩地倒入雨量杯中,再把雨量杯放平(或用姆指和食指夹持雨量杯上端),视线以水凹面最低处平行为准读数,精确到0.1毫米,如一次量不完,可分几次测量,最后求出其总和。
每次量过的雨水应倒入容器内,以备复查。
(2)固态降水的测定方法
先用空储水筒换下盛有降水物的储水筒,带回室内测定,常用方法是:
A 待降水物融化后,按测定液态降水量的方法进行。
B 为能较快的测定降水量并避免蒸发,可往筒内注入定量的温水,加速降水物的融化,最后再从量得的水量中减去注入的温水量。
C 如果有台称,也可先用台称称出降水物的重量(克)。
因为一立方厘米的水等于一克重,所以,水的重量在数值上等于水的体积。
即:重量=体积=降水量(深度)×雨量器的面积
降水量=重量÷雨量器的面积(厘米²)
=重量÷雨量器的面积×10(毫米)
例:称得内径为20cm的雨量器内的降水重是31.4克,求降水量?
降水量=31.4÷(10²×π)×10=1(毫米)
D 如有吹雪现象时,应将吹入雨量筒内的雪清除掉,不计算其降水量。
(3)无雨量器配套的量杯测定降水量的方法
可用上、下内径一致的量杯代替,先量出雨量筒和量杯的内径。
然后根据量杯的水深,按下列公式求出。
降水量=(量杯内半径)²/(雨量筒内半径)²×量杯中水的深度
例:量杯内直径为20毫米,雨量筒内直径为200毫米,量杯水深是20毫米,求降水量?
量杯和雨量筒的内半径是:20/2毫米 200/2毫米
降水量=10²/100²×20=0.2(毫米)
2、使用自动观测设备时降水量的测定
使用自动观测设备测量降水量时,应当从显示终端直接读取降水量数据。
二、积雪深度的观测
(一)观测时间
当视区内的地面被雪覆盖达到或超过一半的情况下,应观测积雪深度。
通常只观测一天内最大的积雪深度,而最大积雪深度观测的时间在一日内积雪深度最大的时候。
但如遇有下列情况时,应立即进行观测。
1、当日最后一次观测若降雪尚未停止时;
2、值班期间降雪停止后(应立即进行观测);
3、有积雪而无降雪,仍应在每日00时定时观测;
4、有关部门临时需要了解积雪深度时。
(二)积雪深度的测定
观测积雪深度是用一木制的有厘米刻度的直尺或用普通的米尺,测量时,先将积雪尺(米尺)垂直插入雪中,到尺的下端刚刚接触地面为止,然后读取雪深值,精确到1厘米。
使用固定积雪尺测量时,可直接读取雪深值,精确到1厘米。
观测地段选择在观测场内,一般选择三个点,每点间距6米。
测定时,分别观测求其平均值。
雪日较多的地方,在入冬前应平整好地段,清除杂草,并作上标志,以备积雪期观测。
若机场气象服务机构四周积雪面积过半,观测地段因某种原因而无积雪时,则应在就近积雪的地段选择有代表性的测点测量雪深。
第二节降水量和积雪深度的记录
一、降水量的记录
(一)降水量测定后应立即记入例行观测簿纪要栏内,记整数和小数一位,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同时注明测定时间。
不足0.05毫米或有微量降水而因蒸发
过速,观测时无量,降水量记0.0,最后将当日各次降水量的总和记在日降水量栏内。
(二)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最大重量用文字记在纪要栏内。
二、积雪深度的记录
(一)积雪深度记录整数(小数四舍五入),将其观测值记录在观测簿“最大积雪深度”栏,不足0.5厘米时,记“0”。
(二)临时量取的积雪深度,记录在纪要栏内,其最大深度记录在“最大积雪深度”栏内。
第三节测量降水的仪器
测量降水的仪器设备主要有雨量器、翻斗式雨量计和虹吸雨量计。
它们是用来测定一定时间内的液体和(或)固体降水量的仪器设备。
本节只对雨量器和翻斗式雨量计做简单介绍,其它仪器设备的构造、安装、使用等见有关产品说明书。
一、雨量器
(一)雨量器的构造
雨量器为一个金属圆筒,目前我国所用的是筒口直径为20厘米的雨量器。
它的构造如图9-1所示。
包括接水的承水器(漏斗)、储水筒(外筒)、收集雨量用的储水瓶,以及配置与其口径相对应的专用雨量杯,如图9-2所示。
图9-1 雨量器的构造图9-2 专用雨量杯承水器和储水筒是用镀锌铁皮或其它金属材料制成的,承水器口为正圆形,并镶有铜制金属圈,是内直外斜的刀刃形,其目的在于防止器口变形及雨水溅入。
承水器的漏斗是活动的,降雪时,可以将漏斗取走。
储水瓶是有一定容量并有倒水咀的玻璃瓶。
雨量杯是与承接口口径成比例的专用特制玻璃量杯,杯上的刻度一般从0.1至10.5毫米,每一小格代表0.1毫米降水量,每一大格代表1.0毫米降水量。
它们的关系为:
设雨量筒的截面积为S,筒内水深为H,则筒内水的体积为:
V=H×S
把筒内水倒入雨量杯内,设雨量杯的截面积为S′,水深为h,则
V=h×S′
因H×S=h×S′
所以h=S/S′H
以口径20厘米的雨量器为例,雨量杯的口径为4厘米,若雨量器内的水深为1毫米,则倒入雨量杯内表现的高度为:
h=S/S′H
=π×10²/(л×2²)×0.1厘米
=2.5厘米
=25毫米
即量杯上每隔25毫米刻成一大格,作为一毫米降水量。
所以量杯的放大倍数为S/S′
因此,一定口径的量杯适用于测定对应口径雨量器的降水量。
如专用杯打破,需用其它量杯代替时,应当进行换算。
(二)雨量器的安装
1、安置在观测场内,不受四周仪器及障碍物影响的地方。
器口距地面高度70厘米,并保持水平。
2、冬季积雪较深地区,应在其附近装一备份架子。
当雨量器安装在架子上时,器口距地面高度为1.0-1.2米。
当雪深超过30厘米时,应把仪器移至备份架子上进行观测。
3、降雪时,须将承雨口从储水筒上拧下(或换为承雪口),取出储水瓶和漏斗,直接用储水筒容纳降水。
(三)雨量器的维护
1、每次巡视仪器时,应注意清除仪器上的灰尘、杂物等,并使之随时处于清洁状态。
2、经常检查雨量筒有无漏水、渗水现象,发现问题应及时维修。
3、严防重压,避免碰撞,以免雨量筒承接口变形影响降水量或储水瓶、雨量杯破裂。
二、翻斗式雨量计
(一)单翻斗雨量传感器
1、构造和原理
该传感器也是用来自动测量降水量的仪器,主要由承水器(口径为159.6mm)、过滤漏斗、翻斗、干簧管和底座等组成(见图9-3)。
降水通过承水器,再通过一个过滤斗流入翻斗里,当翻斗流入一定量的雨水后,翻斗翻转,倒空斗里的水,翻斗的另一个斗又开始接水,翻斗的每次翻转动作通过干簧管转成脉冲信号(1脉冲为0.1mm)传输到采集系统。
仪器测量范围0~4mm/min。
2、安装与维护
单翻斗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观侧场内预制水泥座上(见图9-3),保持筒口水平。
仪器每月至少定期检查一次,清除过滤网上的尘沙、小虫等以免堵塞管道,特别要注意保持节流管的畅通。
无雨或少雨的季节,可将承水器口加盖,但注意
在降水前及时打开。
翻斗内壁禁止用手或其它物体抹试,以免沾上油污。
其他参照设备维护手册。
图9-3 单翻斗雨量传感器
(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中的雨量传感器
1、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中的雨量传感器如图9-4所示,采用翻斗式结构,其分辨率为0.2mm。
2、雨量桶和标准尺寸的翻斗均由铝合金制成。
承雨口面积为400平方厘米,直径225毫米,在桶身底部安装有翻斗和计数装置,用三个螺丝和水平装置固定,以保证翻斗的水平。
为保证测量的准确,传感器采用了两个翻斗,并安装在一个轴上,当一个翻斗装满时发生翻转,另一个翻斗则翻上来承接降水。
3、在翻斗的底部安装有一个虹吸装置和磁吸式的微动开关,以控制流量和计数。
4、只要有降水,翻斗就会不断的翻转,并带动磁吸式的微动开关不断的开关。
5、此类传感器可以增加加热器。
其目的是为了融化固态降水,当温度低于4℃时加热器开启。
6、安装及维护请参考设备维护手册。
图9-4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中的雨量传感器
第四节测量积雪深度的仪器
测量积雪深度的仪器主要有固定式积雪尺和移动式积雪尺。
两者构造原理基本相同,通常使用木质材质,以厘米为单位,标有刻度,刻度范围为0-100。
两者区别在于固定式积雪尺底部较长,并刷有防腐漆,固定在常规观测场内(如图9-5)。
图9-5 量雪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