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入之地——观澳大利亚影片《禁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禁入之地——观澳大利亚影片《禁地》
作者:窦超
来源:《轻兵器》 2015年第12期
从战争性质上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并不是一
场反抗侵略和民族解放的战争。
而从军事学术角度来说,一战是一场并无根本创新战术的战争,虽然在二战中大显神威的坦克装甲部队、航空兵在此时都已经崭露头角,但却对战争的整体影
响不大,一战更为明显的标志是堑壕战以及重机枪和铁丝网对进攻的巨大阻碍作用。
以一战为
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充分反映了这样的战争史实,2013年上映的澳大利亚影片《禁地》就是这样
一部电影——
窦超
影片内容概要
亚瑟·惠金斯是英军的一名普通军士长,其所在部队正陷于西线战场的堑壕战中。
当时,
英军的1个步兵团正在企图攻占德军阵地,一波又一波的英军步兵在发动进攻的口哨声中爬出
战壕,向德军阵地冲去。
虽然英军炮火已经反复对德军阵地进行轰击,但德阵地上的火力配系
仍然基本完整,特别是MG08重机枪的火力成了英军步兵的噩梦。
在德军机枪火力的猛烈扫射之下,英军步兵伤亡惨重,进攻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这时,负责指挥的中尉将惠金斯找去,让惠金斯所带领的部队先冲上去。
惠金斯对此信心不足,并且
建议将下一波攻击延后到下一次炮火准备之后,下一次炮火准备预定于当晚21时进行,随后部队再次发动进攻。
但是,中尉却没有采纳这一建议,仍然命令惠金斯的部队立即发起攻击。
惠金斯只得带领部下准备发起攻击。
虽然英军的重机枪也开火进行掩护,只是惠金斯部队
的攻击在德军机枪的猛烈火力下仍然毫无效果。
非但如此,德军后方炮兵也开始对这一区域进
准备发起攻击的英军士兵行覆盖射击。
英军死伤惨重,惠金斯也被炮弹炸晕过去。
当他醒来时已经是当天晚上20时了,此时离英军进行下一次炮火准备还剩下1小时的时间。
惠金斯找到了存活的新兵欧雷利和被炸断腿的下
士瑞奇,3个人决定想办法赶紧离开两军阵地之间的无人区,否则非但瑞奇会因为伤重死亡,
而且等到21时英军发起攻击时大家都会被己方的炮火一起炸死。
就在他们想尽办法带着不能行动的瑞奇后撤时,对面德军阵地上发现了无人区内有动静。
德军先是使用各种火力对无人区进行射击,后来又派出一个小分队利用毒气作为掩护到无人区
内搜索。
惠金斯等3人历尽艰辛终于接近己方阵地,但却再也无法带着受伤的瑞奇越过最后的
几百码距离了。
此时,距离英军进行下一次炮火准备只剩下很短的时间了。
欧雷利自告奋勇前去己方阵地
报信。
当他跑向己方阵地时,己方狙击手和观察员看出他是自己人并向上级报告。
中尉得到报
告后却认为欧雷利跑回来可能会破坏己方的进攻计划,因此命令狙击手将欧雷利射杀。
狙击手几次射击都没有命中,欧雷利终于跳进了己方的第一道战壕,但同时他也触动了地
雷绊线。
这时,欧雷利意外地发现战壕壁上有一个写着“再见,德国佬”字样的字条。
就在这
一时刻,地雷爆炸了,欧雷利葬身在自己人设置的火海之中。
与此同时,德军搜索小分队也到
达了惠金斯和瑞奇所在的位置。
英军炮兵开始炮火准备时,一名德军也进入了惠金斯等人藏身
的弹坑。
经过一番搏斗,瑞奇救了惠金斯一命后伤重死去。
就在最后一名德军准备开枪射杀惠
金斯时,发起进攻的英军冲上来救下了他。
就在惠金斯在前线苦战时,他的家人也经历着另一场“战争”。
惠金斯的妻子格蕾丝因丈
夫离开两年没有团聚而怀上了别人的孩子。
她极为担心丈夫回来后因此而关系破裂,就去找当
地可以做人工流产的医生帮忙。
但医生认为手术风险太大,拒绝了她的请求。
而这位医生的女
护士十分同情格蕾丝的遭遇,后来架不住格蕾丝的一再请求,决定给她做手术,但经验缺乏的
女护士却在手术过程中导致格蕾丝大出血而死去。
战争结束后,惠金斯回到家乡只能是孑然一
身了,战争使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也失去了挚爱的妻子。
影片最后,惠金斯原谅了妻子,并
且决定坚强地活下去。
片中无人区形成的背景
影片之所以用“禁地”一词来作为片名,正由缘于英德两军阵地之间的中间地带。
这一毫
无遮拦的空旷地带因为处在双方猛烈火力的控制之下,人员很难在这里找到遮蔽之物,因此而
被称为“无人区”。
而了解无人区的形成背景,是把握和理解影片内容的前提。
一战时期,连发武器(如重机枪)和弹仓式步枪已大量运用于战场。
武器装备的迅速发展,对于军事作战和整个战争形势造成了极为明显的影响。
首先是连发的速射武器大大提高了火力
密度,使得依托阵地进行防御的一方获得了保持防御稳定性的最有利条件。
对于毫无防护能力
的步兵来说,对方的以重机枪为骨干、与步枪相结合的火力配系完全是致命的。
以德军使用的
主力重机枪MG08为例,其射速为400~500发/分,采用水冷式冷却方式,以250发弹链供弹——这就解决了速射武器进行高射速连续射击的难题。
这样一来,重机枪就可以在阵地上进行长
时间地连续射击,从而使得步兵的攻势被遏制。
其次是以铁丝网为主的障碍物大量使用,也对战场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步兵冲到铁丝
网前时就需要进行破障作业,而此时就会成为重机枪更为明显的目标。
火力和障碍物的紧密结合,是防御稳定性的最重要体现之一。
另外,完善的堑壕体系是一战中防守一方最可靠的依托。
一战时期,大口径重炮和密集的
机枪火力使得交战双方都难以在接近敌军的位置存活下来,所以堑壕体系也就成为当时的军队
进行作战必不可少的依托。
以上一系列因素综合到一起,使得一战的战争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战争爆发时,西线战
场的双方都企图以速战速决的机动战结束战争。
但在马恩河会战后,双方都发现正面突破在当
时的武器装备条件下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双方都开始试图以侧翼迂回的方式迫使对
方退出现有的防御阵地。
当时,交战双方都将堑壕不断加深,并开始构筑包括地下掩蔽部在内
的完整防御工事体系,甚至有的地方开始构筑地道,使得对方即使集中大量大口径重炮进行长
时间轰击也不能达到满意的摧毁效果,从而导致谁也无法大规模突破对方的坚固防线。
双方对峙的基本战线形成后,中间的空白地带也就成为双方火力重点控制的地区,因而也
就形成了无人区。
《禁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一无人区之内。
片中交战双方的战术表现
《禁地》一片基本上表现了英军一次失败的进攻行动的全过程,片中交战双方的战术表现
均不太出色,存在很多缺陷。
英军方面进攻的失败基本上是由当时的战场情况所决定的。
当时,进攻一方无法取得成功
的最重要原因并不是士兵不够勇敢,而是缺乏一种可靠的突破武器。
这种武器必须能够克服对
方的一般障碍物,且有能力在对方的机枪火力下生存下来并可以不断向前推进。
这种武器就是
坦克。
但在没有坦克出现之前,进攻一方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当时,一名目睹法军
向德军阵地攻击的英国军官曾这样写道:“每当法国步兵前进,整个战线就立即完全被弹片所
覆盖,倒霉的士兵象野兔般被打翻。
……没有一人能在向他们集中射击的炮火中活下来。
”影
片中英军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遭受进攻失败的。
尽管如此,片中英军指挥官战术指挥方面的错误也是很多的,从而给英军带来很多不必要
的损失。
特别是在明摆着继续攻击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指挥官不采纳惠金斯的建议将攻击延时
到下一次炮火准备后进行。
当时,英军几波部队已经投入进攻,但全部因遭到德军机枪火力猛
射而归于失败。
中尉将惠金斯找去,告诉他德军的火力因英军炮兵未能准确命中而没有得到压制,攻击部队都没有成功,中尉表示寄希望于惠金斯的攻击行动。
惠金斯坦率地对中尉说:
“在机枪面前冲锋根本就是自杀行为。
”当惠金斯得知将在当晚21时再次进行炮火准备后发起攻击,因此就建议将自己部队的攻击延后到晚21时之后。
但中尉拒绝接受惠金斯的意见,还威胁说要惩治畏缩不前的人。
作为军人,惠金斯在上级不接受自己意见的情况下只好服从命令。
在这里,惠金斯服从上级命令并没有错,英军的错误在于那名顽固的中尉拒绝接受正确意见。
英军本来就没有将德军的火力压制住,却匆忙将步兵投入了攻击,这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通常来说,攻击一方采取行动的前提是,敌方阵地上的武器和有生力量在攻击发起之前要达到30%以上的毁伤率。
也就是说,要将敌军阵地上30%甚至更多的兵力兵器加以摧毁,才能够为攻
击部队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其不至于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而英军的炮火准备未能准确击中目标,
也就无法达到有效的毁伤率,因而攻击部队遭到了猛烈的火力阻击。
英军投入的几波部队都已
失败,根本就没有理由认为投入惠金斯的部队能够成功。
与其如此,不如接受惠金斯的建议,
将部队投入进攻的时间推迟到当晚21时炮火准备之后,这样可能遭受更小的损失。
通常情况下,攻击一方在第一次火力准备后发动攻击,如果仍然遭到敌方火力阻击而未成功,就会停止攻击。
同时,前沿部队将新发现的敌军目标报告给上级,上级则组织炮火对敌目
标进行补充打击。
补充打击完成之后,部队才再次发起攻击。
如此循环,直到部队克服敌军抵
抗攻上敌人阵地为止。
这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试探敌军防御情况,且不断采取措施加以克服直到
将其攻占的过程。
二战时期,苏军通常采用以先遣营发动试探性攻击的办法,即在炮火准备后,以先遣营发起攻击,主力暂时不投入战斗。
如果先遣营攻击成功,就投入主力部队扩大战果;
如果先遣营攻击失利,就组织火力再次对德军阵地进行火力准备。
而《禁地》一片中的英军中
尉好像就是这样一个“呆子”,明知道再投入部队也是白送,却仍然派惠金斯的人发动攻击。
当时,被击退的步兵部队应该已经知道了德军阵地的火力配系情况,即使他们无法准确搞清楚,英军后方阵地上的观察哨也会将德军火力点位置记录下来。
根据观察结果,英军应立即组织炮
兵对新发现的德军火力点进行轰击,以给下一步的进攻扫清障碍。
可惜的是,英军仍然按照原
来的部署强令惠金斯的部队攻击,根本毫无变更部署的意图,这样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的行为
就是“犯罪”。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片中的英军指挥官似乎对部队巨大的伤亡无动于衷,根本
就没有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状况的想法。
在惠金斯和欧雷利拖着瑞奇向己方阵地后撤过程中,德军发现了动静,一再用火力向无人
区内进行盲目射击。
德军的企图恐怕是唯恐有英军趁夜暗接近己方阵地后,发起突然攻击。
而
惠金斯和欧雷利两人拖着瑞奇后撤遭到德军火力盲目射击时,曾三次开火还击:一次是让被拖
着前进的瑞奇开枪,但瑞奇的枪卡壳了;另一次是欧雷利向德军狙击手还击;最后一次是惠金
斯掩护欧雷利返回己方阵地时向德军开火射击。
在当时的情况下,双方对于夜暗并没有相应的
技术手段加以有效克服,也就是说当时并没有夜视器材。
这也就意味着,惠金斯三人在夜暗中
的行动德军是不能看清楚的,德军只能依据听到的某些动静,按照推断的大体方位进行覆盖式
的盲目射击,是无法对点状目标进行精确射击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惠金斯他们选择向德军
阵地开火还击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这就等于在夜间将自己的位置暴露给了德军,德军看到枪
口焰后就可以进一步搞清楚对方的大体位置,从而使射击逐渐集中到这一点上,杀伤概率就会
大为提高。
片中德军就曾使用迫击炮向怀疑的英军位置进行过轰击。
因此,惠金斯他们最好的
选择就是利用夜暗的掩护保持沉默,趁对方射击的间隙迅速撤往己方阵地,而不是以一支步枪
的火力向对方宣示自己的存在。
从片中德军方面来看,其战术表现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依托战壕阻止英军进攻。
德军的战
术运用基本上是成功的,利用铁丝网和重机枪的结合成功遏止了英军的反复攻击。
德军在本片
中战术表现方面的失误在于对阵地前惠金斯等人的处置方式。
当时,德军成功抵御了英军在白
天的攻击,因此也就担心英军可能在夜间再次发动进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德军对于阵地
前面微小的动静也显得十分敏感,惠金斯等人在撤往己方阵地时,因弹坑内存有积水而发出声响,而且在给瑞奇用皮带扎住伤口止血时瑞奇疼地大叫,更是引起了德军的注意。
德军一方面
利用阵地上包括重机枪在内的各种武器进行盲目射击,另一方面也利用狙击手的精确火力和炮
兵火力对无人区进行监视射击。
最后,德军还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出到无人区内搜索,但意外撞
上英军21时开始的炮火准备而狼狈回撤,只剩下一名带队军官在英军阵地前正要射杀惠金斯时被英军击毙。
其实,德军即使因为担心英军会发动夜袭而十分关注无人区内的动静,其采取的行动方式
也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德军听到无人区内有动静就动用阵地上包括重机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步
兵武器进行盲目射击是不妥的,这种行为等于对方不用火力侦察就能搞清楚德军阵地的火力配系。
如果说白天因为烟雾遮蔽等原因英军观察哨可能难以全面搞清楚德军阵地火力配系的话,
那么夜间停火只有德军阵地上步兵武器开火的时候,英军就非常容易观察到德军的火力配系情况。
德军火力配系的暴露,无疑是为英军接下来的炮火准备提供了绝好的目标指示。
当时,德
军应更多地利用短暂的步枪火力进行火力试探,搞清楚英军具体位置后再动用足够且最少的火
力进行打击,而不是利用阵地上的所有武器进行盲目射击,这一做法除了浪费弹药和暴露目标
外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后来,德军又派出一支小分队在释放毒气的掩护下进入无人区进行搜索。
小分队一直到达了距离英军阵地很近的地方才遇到英军炮火准备而狼狈后撤。
这支德军小分队
的行动方式从军事角度来说也是令人费解的,在以步兵火力对无人区内进行盲目射击没有效果
之后,德军派出小分队进入无人区进行搜索是正确的,但具体行动方式是不妥的。
过分靠近敌
方阵地,搜索小分队自身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一旦发生遭遇战根本就得不到后方主阵地的
有效支援。
此外,片中德军小分队出发前释放毒气作为掩护也存在让人无法理解之处,本来德军利用
暗夜秘密出发前出无人区,是可以做到不让英军发现的。
德军多此一举地释放毒气,无疑是给
对方一个提醒:很快就要有事情发生了。
德军前出的目的是防止英军夜袭,而并非是利用毒气
阻击英军进攻或攻击英军阵地。
如果德军寄希望于利用毒气迫使英军后退或暴露目标,那么派
出小分队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英军如果已经接近德军阵地,遇到毒气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混乱,德军很容易就能察觉到相关的情况,只需要接下来利用炮火将相应区域进行覆盖射击就解
决问题了,根本就不要大费周章派小分队出去搜索。
片中若干细节思忖
一战时期,狙击战已经大规模出现在战场上,交战双方都以很大数量的狙击手投入战场。
本片中的狙击战场景并不太多,主要是影片开始时对贸然将头部探出战壕的英军士兵进行狙击
以及德军狙击手在向无人区内的惠金斯等人进行搜索射击,英军狙击手则利用德军狙击手枪口
焰进行反击和狙击向己方阵地奔跑的欧雷利。
影片开始,惠金斯手下的两名新兵决定对战场进行一番探察,其中一名叫莱利的士兵缓缓
地将头探出战壕,但还没等他告诉同伴外面是什么样子时就被德军狙击手击中头部死亡。
应该说,德军狙击手在这一段表现很好,针对随机出现目标的把握能力是很强的,精确射击能力也
无可挑剔。
但当德军狙击手在夜间发现无人区内有动静后开始对战场进行持续观察,这名德军
狙击手显然是一个新手,他在发现可疑目标后,就对目标进行了多次射击,而且是在同一个位
置上,以至这一位置射击产生的枪口焰引起了英军狙击手的注意。
英军狙击手在800码(730m)距离上开火反击,击中德军狙击手头部而将其击毙。
这名德军狙击手违反了不在一个地方连续
开两枪的狙击原则,被击中也是正常的。
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注意,德军狙击手钢盔正面用皮带
固定了一块附加钢板。
这是一战时期德军狙击手经常采用的方式,可以提高狙击手钢盔正面的
防弹能力。
但是,对于当时的大威力步枪弹而言显然防护力仍然是不足的,直接导致狙击手被
击穿钢盔身亡。
另外,片中的英军狙击手在发现德军小分队进入无人区搜索时,竟然不开枪进行制止,实
在令人不可理解,反倒是英军中尉发现欧雷利跑向自己阵地时,惟恐其破坏进攻计划而下令将
自己的士兵射杀,他怎么会居然不担心这些进入无人区的德军士兵破坏己方的进攻计划,而下
令狙击手向其射击呢?
与二战不同,一战中交战双方都曾经大量使用过毒气。
《禁地》一片中也出现了德军小分
队利用毒气掩护,前出到无人区进行搜索的情节。
德军释放毒气后,发现毒气飘来的惠金斯和
瑞奇急忙在纱布上撒尿然后捂住口鼻才免于被毒气伤害——这种利用毛巾浇上尿液的防护措施,实际上就是一种就便防护器材。
一战开始后,双方都曾经小规模使用过化学武器,但因为剂量
小使用数量也有限,所以效果并不明显,也没有引起双方的重视。
但自从1915年4月22日,
德军在伊普尔地区首次大规模使用毒气之后,加上后来交战双方都将毒气作为重要作战手段加
以运用,因此交战双方已经认识到毒气防护的重要性,不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开始给部
队普遍配发防毒面具。
影片的背景设置在1916年的西线战场,因此这时部队普遍装备防毒面具也是正常的,而惠金斯等人没有随身携带防毒面具,只得使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这一措施很
有效。
片中欧雷利成功跳入英军第一道堑壕却发现空无一人,还被自己人设置的拉发雷炸死。
这
实际上是英军防止德军夜袭的一种手段,故意将第一道堑壕放弃,并在里面设置拉发地雷诱使
德军进入后将其消灭。
这种方式在战争中常用。
与此异曲同工的是,二战时期的德军饱尝了苏
军强大炮火准备的威力,所以在作战中采取了在苏军进攻之前秘密将第一道阵地内的兵力撤回
到第二道阵地的办法。
这样,就可以使苏军重点打击第一道阵地的炮火准备效果大打折扣,德
军就可以保存有生力量更为有效地抗击苏军进攻。
不过,《禁地》中英军当时处于进攻状态而
并非处于防御状态,从这一点上来说没有必要放弃第一道堑壕并且设上诡雷。
因为英军当晚21
时就要发起攻击,这样的措施非但不能起到杀伤德军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己方发动进攻的障碍。
英军进攻部队需要越过己方放弃的第一道堑壕,还要排除己方设置的诡雷,将会使进攻速度大
大下降。
影片细节值得思忖,其中的军事内含值得军迷探究。
编辑/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