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中医治法简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不足的患者具有保胎效果。

从中医学角度看:早期先兆流产中医属“胎漏”、“胎滑”,“胎动不安”、“妊娠腹痛”的范畴,病机是冲任不固,不能摄气血以载胎养胎。

与肾气不足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司冲任,冲为血海,任主胞宫,肾气亏虚,冲任失固,胎元不实,胎失所系,而为胎漏、胎动不安。

本病多由肾虚所致,故治疗当以补肾固冲益气养血为大法。

方中菟丝子平补肾阴肾阳,补而不燥,滋而不腻,为安胎之首选药物。

枸杞子滋补肝肾与菟丝子合用能阴阳并补。

续断、桑寄生固肾壮腰以系胎。

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益气以载胎。

茯苓、白芍调和脾胃,理气安胎。

山药健脾益气,养胎载胎,先天后天气血双补。

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能养血止血安胎。

熟地补血以养胎。

黄芩为清热安胎之圣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亢进有镇静作用,从而达到保胎、防止感染的目的;白术可使子宫肌肉收缩得到抑制;白芍能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对子宫、胎盘功能起到良好的调整效果;桑寄生、续断可抗维生素E缺乏;药理研究[4]认为,菟丝子能提高垂体对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的反应性,具有增强下丘—脑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

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养血补肾固冲的作用。

总之本研究将以上两种方法有机结合,采用中药保胎方(补肾固冲益气养血法)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并与单纯应用西药相对比,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效果优于单用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53.
[2]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要出版社,2000:210.
[3]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53-258.
[4] 王本详.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189.
术后改良中药塌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4例分析
熊时喜1 郑 凡2通讯作者
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骨伤科 海南三亚 572000
【摘 要】目的:观察术后改良中药溻渍治疗的疗效。

方法:对34例(3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患者采用改良中药溻渍治疗。

结果:经改良中药溻渍治疗2个疗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总有效率94.6% 。

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改良中药溻渍治疗能温通经脉,活血通络,健脾利水,能有效降低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残率。

同时,改良中药塌渍疗法提高了中医药的临床有效率,节约中医药资源,进一步凸显了中医药在治疗跟骨骨折方面的特色优势。

【关键词】改良中药溻渍;跟骨骨折;骨折术后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4)06-0019-01
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现在多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易发生肢体肿胀,致切口皮缘坏死,有些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差,发生行走疼痛等术后并发症,一直是医生需要解决的难点。

我院从2009年6月~2012年6月采用术后改良中药塌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4例,男26例,女8例。

年龄19~62岁,平均35.7岁。

高处坠落伤22例,车祸伤7例,挤压伤4例。

单侧跟骨骨折31例,双侧跟骨骨折3例,共37足。

按Sanders分型,Ⅱ型18例,Ⅲ型10例,Ⅳ型6例,均为关节内骨折。

均排除合并下肢长骨骨折、脊柱骨折及颅脑损伤。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治疗: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跟骨外侧“L”形切口,全层切开直达跟骨,采用“不接触”牵开技术,于骰骨、腓骨尖及距骨颈分别用3枚克氏针固定,充分显露距跟、跟骰关节、跟骨外侧壁及后关节面。

骨折的复位遵循分次序、分阶段原则进行,明确跟骨骨折块程度、跟距关节面损伤程度及翻转情况。

用骨膜剥离器撬顶恢复关节面,克氏针在跟骨结节处撬拨恢复Böhler,S角和Gissan,S角及跟骨高度,确认复位满意后临时固定,充分恢复解剖关系,再选取适宜的跟骨解剖钢板固定,术中骨折塌陷缺损严重影响钢板放置者,予行自体髂骨植骨。

拔除克氏针,放置引流,常规缝合切口。

术后常规抗炎、伤口换药等治疗。

12~14d伤口拆线拆线。

2.2 改良中药塌渍疗法:伤口拆线后1周,予行患侧足部改良中药塌渍治疗;中药塌渍方为本院经验方(由:伸筋草、桂枝、花椒、独活、透骨草、鸡血藤、川芎、苏叶、红花、防己、海桐皮、茯苓、松香、冰片、樟脑、忍冬藤、络石藤、海风藤等经黄酒泡制而成),用上述中药液浸泡后的纱布敷贴于患侧足踝部,同时行红外线治疗仪(由上海高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可见光照射,照射距离约20~30cm,皮肤表面温度保持在35~45℃,每日2次,每次20分钟,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本组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术后无皮肤坏死、切口感染、延迟愈合病例发生,改良中药塌渍治疗过程中无药物过敏、副作用及皮肤烫伤等不良事件发生。

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Maryland Food score,MFS)[1]对本组34例(37足)进行疗效评估,优28足,良7足,可2足。

优良率94.6%。

4 讨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因为损伤严重、治疗方法多样、预后差异较大,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且争议较多[2]。

在跟骨骨折术后恢复期间运用中医药内外治疗,成为临床上治疗的一个突破口。

术后中药泡洗、熏蒸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临床报道颇多,且疗效确切;其中中药塌渍在中药外治中的运用独具特色、疗效可靠。

中药泡洗应用在四肢谓之溻渍 [4]。

但以前中药溻渍或中药熏洗需要大量药液,同时中药药液直接泡洗随时间推移温度逐渐降低,不利于药效的充分发挥。

通过临床观察表明,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改良中药塌渍治疗能温通经脉,活血通络,健脾利水,能有效降低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残率。

同时,改良中药塌渍疗法提高了中医药的临床有效率,节约中医药资源,进一步凸显了中医药在治疗跟骨骨折方面的特色优势。

参考文献
[1] SANDERS R.Current concept review: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J Bone Joint Surg,2000,82:225—250.
[2]兆宏谋,杨云峰,俞光荣.植骨与不植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8):725-729.
[3]李洪斌,张妙林,袁见华.内固定植骨联合中药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9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3):286-287.
[4] 丁毅,张洪海,吕培文.局部辩证应用中医药溻渍法对糖尿病足创面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6):69-70.
项目:三亚市科技局2013年医疗卫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名称:术后改良中药塌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研究;(项目编号:YW1333)
心律失常中医治法简析
庄 欣 徐 群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随症加减,运用灵活,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4)06-0019-02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包括期前收缩、心房纤颤、阵发性室上速、病窦综合征等。

恶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原因之一。

如何控制心律失常,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西药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明显,但其副作用较大,影响了临床的应用。

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随症加减,运用灵活,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现将笔者治疗心律失常的几种方法简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温阳益气
常用方药:附姜归桂参甘汤(附子、干姜、当归、桂枝、党参、黄芪、炙甘草)加减。

适用证:心悸、胸闷、胸痛、畏寒、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迟或结代,或数而无力。

该法主要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包括:病窦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2 温阳利水
常用方药:茯苓四逆汤(茯苓、附子、干姜、炙甘草)、真武汤(白芍、白术、茯苓、附子、生姜)加减。

适用证:心悸、胸闷、憋喘、咳嗽、咯吐痰涎、甚则不能平卧、双下肢浮肿、面色苍白、形寒肢冷、乏力、气短、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结代或沉细滑。

该法适用于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律失常。

3 补气养血
常用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桑寄生、当归、葛根、丹参、川芎、元胡、木香、生山楂、茯神)
适用证:心悸、胸闷、失眠多梦、健忘、神疲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数或促、结、代。

该法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所致的早搏、房颤、窦性心动过缓或室上性心动过速。

4 补气养阴
常用方药:生脉散加减(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生地、石斛、百合、当归、丹参、川芎、紫石英、炒枣仁)
适用证:心悸、胸闷、胸痛,劳累时加重。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

也适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伴早搏的患者。

5 补气活血
常用方药: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人参、黄芪、桂枝、甘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柴胡、川芎、牛膝、葛根、桑寄生、生山楂、川芎) 适用证:心悸、胸痛、胸闷、眩晕耳鸣劳累加重,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声低、自汗,舌质淡白滞暗或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结代、或沉涩。

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所致的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
· 19 ·
阻滞等。

6 阴阳双补
常用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党参、桂枝、麦冬、生地、阿胶、麻子仁)适用证:心悸、胸闷、乏力、畏寒肢冷、手足心热、烦躁口干、舌质淡红而嫩、少苔、脉结代。

适用于冠心病、心肌炎、风心病等所致的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

7 滋阴降火
常用方药: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炙甘草、当归、生地)、二阴煎加减(玄参、生地、麦冬、黄连、知母、白芍、当归、炒枣仁、茯神)、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芩、白芍。

适用证:心悸、胸闷、胸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适用于心脏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性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早搏、预激综合征等。

8 育阴潜阳
常用方药:三甲复脉汤加减(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炙甘草、生地、麦冬、白芍、阿胶、紫石英)
适应证:心悸、眩晕耳鸣、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促。

适用于房颤的患者。

9 温中健脾
常用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党参、茯苓、桂枝、白芍、炙甘草、当归、甘松)
适用证:心悸、纳呆、腹胀、便溏、乏力、气短、畏寒肢冷、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沉结代或促。

适用于冠心病、心肌炎所致的各种早搏。

10 疏肝理气
常用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青皮、佛手、甘松)
适用证:心悸、胸闷、胁胀、精神抑郁、善太息、易恼怒、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结代。

适用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的各类早搏。

11 清热化痰
常用方药:黄连温胆汤(黄连、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壳、陈皮、生姜、大枣)
适用证:心悸、胸闷、胸痛、头晕、胃痞、呕恶、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促、代。

适用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高血压、肺心病、胆心综合征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各类早搏。

12 逐瘀理气
常用方药: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柴胡、川芎、桔梗、牛膝、甘草)
适用证:心悸、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失眠多梦,舌质紫黯,有瘀斑,脉涩、结代。

适用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的各类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房颤等。

13 祛瘀化痰
常用方药:血府逐瘀汤合涤痰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柴胡、川芎、桔梗、牛膝、甘草、半夏、茯苓、陈皮、南星、菖蒲、党参) 适用证:心悸、胸闷、胸痛、头晕、脘痞,舌质黯,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涩。

适用于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的各类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房颤等。

14 温肾补元
常用方药:五子衍宗丸加减(枸杞、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杜仲、寄生、山萸肉、当归)
适用证:心悸、胸闷、腰膝酸软、倦怠乏力、手足冷,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结代。

适用于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所引起的期前收缩等。

在临床治疗中,辩证论治,灵活运用上述方法,疗效显著。

但是,对于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细胞生物学机理尚有待研究。

通过对于细胞生物学研究,能够进一步明确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机理,为开发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中药提供理论基础。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治进展及中医疗法探讨
张 蕊 燕忠生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中医科 甘肃兰州 730050
【摘 要】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但是该病的恶性程度非常高,后期以剧烈疼痛和大量胸水为主要表现,半数以上患者死于发病半年内,该病的临床表现与周围性肺癌、结核性胸膜炎的症状相似,故误诊率非常高,本文将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做一综述,以期对减少该病的误诊误治提供指南。

【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方法;治疗进展;中医特色疗法
【中图分类号】R73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4)06-0020-01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是发生于胸膜间的恶性肿瘤,发生率非常低,约占恶性肿瘤的0.04%,但是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且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表现与周围性肺癌、结核性胸膜炎的症状相似[1],诊断与治疗有一定困难。

本文通过复习文献结合临床工作体会,将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原理、诊断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简要介绍如下,以期对恶性胸膜炎的明确诊断、全面治疗带来新的引导。

1 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1960年南非报道了开普省石棉矿区在4年内发现了33例间皮瘤,首次注意到恶性胸膜间皮瘤和石棉接触史之间的关系。

其后发现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间皮瘤发病率急剧上升,还发现发病率的增高和石棉进口数量有关。

在我国的许多青石棉产地,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高发病率引起关注,高发年龄一般在40-60岁,男女比例3:1。

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常在体检时或胸部CT检查时发现。

临床症状最为常见的表现是胸痛、胸闷、气短。

部分患者表现为低热、盗汗和小关节疼痛,少数患者伴有杵状指、关节肿大、低血糖等[2],症状并无典型性,但是该病的恶性程度非常高,后期以剧烈疼痛和大量胸水为主要表现,半数以上患者死于发病6个月内,因此医务工作者要提高该病的警觉性,通过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和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减少误诊率。

2 主要的诊断方法
胸部X线诊断:如发现大量胸水,胸膜肿块基底有肋骨破坏或多发且形态多样的胸内肿块或波浪状弥漫性胸膜增厚时,即考虑可能为恶性胸膜间皮瘤;CT诊断:恶性局限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多呈边界清楚的丘状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与胸膜相连,类似肺内病变,并伴有中到大量胸腔积液[3]。

对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最常用的方法还有经皮细针穿刺活检术和胸腔镜检查,可明确辨认胸膜间皮瘤细胞,有助于确诊和鉴别[4]。

另外,MRI 和PET也在临床上推广运用于诊断胸膜间皮瘤。

3 西医经典疗法及新的研究进展:
3.1 手术治疗:对于局限性恶性胸膜间皮瘤,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根治性手术(胸膜全肺切除术),姑息性手术(胸膜剥脱术)和减状手术(胸膜固定术),手术对控制间皮瘤细胞的扩散有重要作用,但是可能引起肺栓塞和感染等并发症。

对于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手术的治疗作用尚不明确。

3.2放射疗法:放射治疗对部分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患者能有效控制症状,对其他病人也有姑息治疗的作用,在考虑肿瘤治疗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心脏和肝脏等其他正常组织,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发展进行个体化治疗,并进行多种措施的综合性治疗,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治疗的目的。

3.3 化学治疗:单用化疗药阿霉素、铂类、丝裂霉素有一定的反应率,但是疗效有限。

顺铂和抗叶酸制剂(培美曲塞、雷替曲赛)联合应用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对于肿瘤细胞侵犯胸壁引起的疼痛,阿片类药物加上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很好的止痛作用。

3.4尚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新疗法:分子靶向治疗已经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治疗中有初步的进展,研究者希望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发现为胸膜间皮瘤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免疫治疗是通过为全身或局部胸腔给予干扰素或白介素从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其疗效目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光动力治疗是光线作用于光敏药物产生活性氧从而诱导细胞坏死,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治疗中控制律达50%,但是该疗法的毒性反应及对其他脏器的损伤限制了它的临床推广,对其明显的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探讨。

4 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学认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因病机乃阳气素虚,邪毒外袭,肺脾肾三脏受损、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无力推动和运化津液,导致水液停积为饮,饮邪阻碍气机,进而气滞血瘀,痰癖交阻,结于胸中。

根据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胸膜间皮瘤的急性期,患者多有阳虚水泛,水饮凌心的症候,治疗当解毒抗癌,宣肺利水兼以温阳化气,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真武汤、五苓散可取的明显疗效;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后期(稳定期),患者常有肺脾气虚,饮邪久停,兼有阴虚的症候,治疗当补肺健脾、温化饮邪、养阴清肺,兼以解毒抗癌,用参苓白术散、防己黄芪汤合沙参麦冬汤等合方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

五 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较为罕见,临床症状并无典型性,容易与其他肺部癌症相混淆、误诊率高,一些临床医生对于该病认识不足常导致误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国内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误诊率约为2/3,而且间皮瘤具有广泛转移性,预后不良,因此建立完善的诊断方法,采用中医、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法,对控制该病的蔓延,改善癌细胞引起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病的治疗,除了采用传统的手术及化疗药物,最新的分子靶向疗法,免疫细胞治疗及中医特色疗法的广泛应用,必将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福音。

参考文献
[1] 杨伯泉,翁方纪.26例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与治疗[J].浙江临床医学.2013,7 (12):165.
[2] 刘顺英,陈桂春.恶性胸膜间皮瘤35例误诊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3(5):51.
[3] 刁强,郑玲.CT及PET /CT在诊断胸膜间皮瘤上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 报,2008,21(7):702.
[4] 张德超,张汝刚,等.胸膜间皮瘤的诊断治疗(附40例报告)[J].中华肿瘤杂 志,2009,18:48.
[5] 王平,梁志欣.胸膜间皮瘤的诊治与展望[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2):91
[6] 王震.吴一龙.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最新治疗进展[J].中国处方药.临床肿瘤专版,2010:95
[7] 朱晓婷,赵远红.辨证论治恶性胸膜间皮瘤验案1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25
· 2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