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阶段总结学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总结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全面理解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
(1)概念。
①君主专制制度:主要指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
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②中心集权制度:主要指地方听从中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需严格听从中心政府的吩咐,一切受制于中心。
(2)历程。
(3)形成并长期维持的缘由。
①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爱护小农经济。
②政治: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须要。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新兴地主阶级须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政权来爱护封建土地全部制,镇压人民的抗拒,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③思想: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理论。
(4)基本特征。
①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相统一。
②中心和地方官员由皇帝干脆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③君权和相权、中心和地方的冲突伴随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直至废除;中心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减弱。
④借助神权和思想限制来巩固君主专制,加强中心集权。
(5)历史影响:有双重性。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主动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渐渐增大。
详细表现在:
主动消极
2.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心机构。
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
中心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听从专制君权的须要。
(2)加强对地方的限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减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清朝设军机处可以干脆限制地方官吏。
(3)注意对官吏的监察。
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心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司分管地方监察。
(4)注意官吏的选拔。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限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从限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限制官吏选拔,再到限制和镇压全体人民。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及特点:
(1)演化。
①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心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③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心集权受到威逼。
④隋唐: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⑤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⑥元代:地方推行行省制,属于中心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行世袭,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⑦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2)特点。
①演化过程中,中心始终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心与地方的冲突始终存在。
②中心通过多层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渐渐被分割、减弱,集权于中心。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验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2024·苏州二模)有学者特殊推崇古代中国“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心集权”,其特征是“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
这样的体制实质上 ( )
A.弱化了中心政府的权力
B.激化了君权与相权冲突
C.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独尊
D.导致了国家机构的分裂
【解析】选C。
“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说明强调的是君权的独尊,C正确;材料说明中枢机构权力集中和君权集中是可以并行的,并不是弱化中心权力,A错误;材料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没有体现激化了君权与相权冲突,B错误;这一措施不会导致国家机构的分裂,D错误。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的封建政治以“亲亲”“尊尊”为骨髓,大宗包含小宗,而大宗为本,小宗为其枝。
徐复观先生就曾经指出:有干则必有枝,在常情说,干枝本是一体,干强者枝茂,枝茂者亦可增加干之强,这是周初封建的信念,齐桓、晋文的霸业,也证明白这一点。
——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材料二“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闾,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
壅圉。
数披其木,无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将逼主处。
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
公子既众,公室忧吟,止之之道,数披其木,毋使枝茂。
木数披,党与乃离。
掘其根本,木乃不神。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极有可能是受了韩非的影响,从制度层面接受了韩非的政策。
——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封建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主动作用。
(2)与材料一相比,韩非的主见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秦始皇是怎样“从制度层面接受了韩非的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和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实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实力。
第(1)题西周封建政治的特点,依据“大宗包含小宗,而大宗为本,小宗为其枝”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是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干枝一体。
其主动作用应当联系所学,从亲密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扩大周人的势力范围、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统治等方面来回答。
第(2)题从“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可以看出,韩非主见强干弱枝,与材料一主见的干枝一体不同。
秦始皇“从制度层面接受了韩非的政策”的表现,可以联系所学从确立皇帝制度、中心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从而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来回答。
答案:(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干枝一体。
作用:亲密了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2)不同:材料一主见干枝一体,材料二(韩非)主见强干弱枝。
表现: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中心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牵制,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由中心任免,不能世袭。
【备选习题】
1.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当,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当。
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睬公事”。
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
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
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调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
【解析】选D。
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睬公事”。
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对地方的监察,故A错误;材料和弱化政权的民族色调无关,故B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的,故C错误。
2.汉代“察举孝廉,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唐代“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明清“唯经义、尚八股,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材料表明汉至明清选官任官制度的变革( )
A.起先由贵族政体向官僚政体转变
B.实现了文化素养与治世才能的结合
C.反映了专制皇权对思想限制的加强
D.体现了选贤与公允的人才选拔原则
【解析】选C。
由材料“唯经义、尚八股,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可知,科举制逐步走向了僵化,专制皇权逐步加强了对思想的限制,故选C;A指的是郡县制的推行,而非科举制,解除;八股取士不利于培育人们的创新意识,选拔出的官员不确定有治世才能,不确定是贤能的人,无法得出B、D结论,解除。
3.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吏”审察案情。
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出现于突发案情或发生农夫起义之时。
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夫起义,派遣司隶校尉“捕巫蛊,督大奸猾”。
这说明西汉时期( )
A.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B.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敏捷性
C.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心集权
D.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既有定期监察又有突击督察,既有刺史监察又有司隶校尉监察,这说明当时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敏捷性,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西汉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心集权,而是说明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郡守的履职权限扩大,故D错误。
故选B。
4.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干脆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干脆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
这一变更( )
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了对地方的限制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解析】选C。
材料并未反映官僚的腐败现象,故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心对地方官吏的管理,不能体现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故B错误;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干脆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的限制,故C正确;材料中并未扩大地方行政权限,故D错误。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需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气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特别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驾驭这一秘书机构并给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探讨》材料三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
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
假如说士人有所抗拒,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推翻。
——李庆西《最终的儒者》
(1)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秦始皇给大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学问,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3)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这么惊奇的现象。
【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一可知“硬件”即为秦帝国的框架,秦朝开创了中心集权制,详细为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其次问,“软件”即为汉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儒学地位的变更。
第(2)题,皇帝强大的反制衡实质问的就是皇帝如何减弱相权的。
围绕三省六部制和军机处的特点分析即可。
第(3)题,通过阅读材料三,设问中惊奇的现象指的是士大夫遭遇皇帝的施虐却没有抗拒,即使有抗拒也仅限于伦理道德层面的批判。
主要结合明代的时代背景,从政治和思想两个角度考虑。
答案:(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加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支配地位。
(2)唐朝在中心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减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缘由:极端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抗拒意识;皇权对士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八股取士钳制了学问分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系专制统治;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
二、农耕文明之下的中国社会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主要耕作方式。
(2)以地主土地全部制为核心的土地制度以及租佃关系。
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起先出现私田。
商鞅变法,确定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以来:存在多种土地全部制形式,包括国有土地全部制(如均田制等)、地主土地全部制(占主导、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自耕农土地全部制。
土地全部制发展总趋势是国有土地渐渐削减、私有土地渐渐增加。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夫被迫租种,地主同劳动者依附关系日益松弛,租佃制渐渐占主要地位。
(3)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夫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担当者,是古代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由于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发展,到明清更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沉重的赋役使小农经济特别脆弱,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导致人地冲突尖锐,也制约了小农经济发展。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不断发展。
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春秋战
自由商人成为主体,中原出现一些商业中心,产生商业城市国时期
秦汉设专职官员管理城市商业,“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洛阳、益州、扬州成为典型商业城市,草市与夜市发展。
陆上丝绸之隋唐
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旺盛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打破“坊”“市”界限,打破“市”时空限制,都市宋元
中商业区特别繁华
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白银成为普遍明清
流通货币
(2)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古代商品市场分城市市场和乡村集市。
城市市场满意达官贵人享受消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则处于次要地位。
乡村集市狭小、分散,处于相对封闭状态。
(3)对外贸易由盛到衰:对外贸易起自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开拓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
唐朝陆路边疆贸易和海外贸易都得到发展。
宋元海外贸易兴盛。
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
从明朝中后期起,实行闭关政策,阻碍对外经济文化沟通,阻碍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取。
1.(2024·南通二模)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夫“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状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
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
材料反映宋代 ( )
A.小农经济有确定扩张性
B.商税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C.重农抑商政策已被摒弃
D.农夫弃农从商现象比较普遍
【解析】选A。
依据“兼作商旅,太半在外”“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可以看出,小农经济具有确定的活力和韧性,相对稳定并有所扩张,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商税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结论,解除B;C不符合史实,解除;材料的现象不能说明具有普遍性,解除D。
2.(2024·青岛模拟)《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
这反映出当时 (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解析】选B。
“《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与经济重心没有关系,故A 错误;依据材料“《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描述了商品经济发达的景象,故B正确;“《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没有涉及外贸的状况,故C错误;仅仅材料中列举的几个商业现象不能体现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变更,故D错误。
【备选习题】
1.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
由此可见 ( )
A.经济重心起先南移
B.农村集镇发展快速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解析】选B。
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起先于唐朝中后期,故A错误;材料中明代到清代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旺盛,说明我国古代的农村集镇经济发展快速,故B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集镇经济的发展,并未涉及农耕文明的衰落,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城市功能完善问题,解除D。
2.封建制度确立后,中国古代的多数地主选择了租佃方式,“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
佃农有了确定的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
这说明租佃方式( )
A.逐步变更了土地全部制性质
B.损害了多数地主阶层的利益
C.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D.巩固了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
【解析】选D。
依据“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可知,农夫在租种地主土地之后,在佃权上有了确定的自主权,
推动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D;租佃方式没有变更土地全部制性质,仍旧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解除A;“中国古代的多数地主选择了租佃方式”,租佃方式不行能损害地主阶级的利益,解除B;租佃方式仍旧把农夫束缚在土地上,不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解除C。
3.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照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
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恒久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恒久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永佃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结合表格信息从粮食亩产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全国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南北方经济对比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第(2)题内容,依据“地方乡例,租人田种……佃田转佃别人……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恒久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概括。
第(3)题影响,结合所学可以从土地全部权和运用权的关系,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佃户的地位及对商品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总结。
答案:(1)发展趋势:粮食亩产量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
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2)主要内容:在完整缴纳佃租后,佃户可拥有永久的佃种权;佃种权可以转让,也可随时收回;即使田主变换,租佃权仍归原佃户全部。
(3)影响:土地全部权和运用权的分别,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佃户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佃户耕作自主性增加,生产主动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演进
1.古代儒家思想政治地位的演化及缘由:
2.全面相识儒家思想: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看法。
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主动的生活看法,爱民意识和仁爱意识,尊老、爱幼、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育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日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4)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
①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
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提倡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压抑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②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特别明显。
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当抛弃,对这些落后的内容应当加以批判和否定。
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显明的时代特征:
(1)先秦: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处于萌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旺盛。
孔子编《诗经》作为德行教化的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操。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文化由此得到快速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汉赋华丽的辞藻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恢宏气概。
(3)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担心,建安文学一扫华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志向生活的憧憬;追求特性的文人画兴起;书法渐渐进入自觉阶段。
(4)隋唐:政治统一、经济旺盛、民族交融、文化艺术全面旺盛,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社会的须要,盛唐的诗歌、书法、绘画都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
中唐以后,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统治的作品。
(5)宋元:北宋重文轻武,随着商业旺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民间文化日益旺盛,出现了很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
如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年画、话本等。
南宋山河破裂、民众苦痛,激发了学问分子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科举无望,转向杂剧创作,促使杂剧旺盛。
(6)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旺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很多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描写日常生活、人情世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