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之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负之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第十小学贺文亮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扩大实验范围的背景下,不少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也逐渐被教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
所谓合作学习,指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取最大的个人、小组学习成果而进行合作互助的学习形式。
这种学习方式把探究的过程蕴于合作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锻炼合作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在我有幸聆听的一些公开课上,不少老师都把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交给学生讨论,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作为新教师的我,在大学课堂上接受了不少关于新课程的理念的灌输,主观上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愿望,加之对这些课的观摩,让我坚定了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决心。
我的第一次尝试是教外国诗歌《篱笆那边》。
这首小诗只有九行,教学重点是对诗中几个关键意象含义的理解。
我采取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按照临近原则把学生分成几个四人小组,然后提出了讨论的主题——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理解其含义,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陈述本组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时,我在教室内来回走动,观察各组的讨论情况,让一些因为座位原因(如最后一排单出来)而没有加入小组的学生组合讨论。
在各组代表发言环节,学生们都找到
了几个重点意象:“篱笆”、“草莓”、“上帝”、“孩子”,此外,还找出了教参所没有考虑到的“围裙”,并分析出了这些意象的含义,基本达到了学习目标。
一些听课状态不是很好的学生还主动争取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初次尝试的顺利,让我体验到小小的成就感。
却忽视了一些因素:学生刚进入高一不久,对新的学习方式还充满好奇,学习积极性也较高;同学间的了解不是很深,在一起讨论不易出现借机闲谈的情况。
一个多月后,我再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这次的内容是:根据演讲词的特点,设计一张评价演讲词的表格,标准、分数自定。
分组方式还是按照就近原则,前后桌一组。
但这次的小组学习就暴露出许多问题:
首先是分组不均。
有的小组有5、6人,而有的却只有2人,甚至还有单独画表格的学生。
虽然我进行了干涉,让临近的学生组合,但实际讨论时还是有学生受到“孤立”。
其次是学习效率低。
有的小组花费二十多分钟还没有把表格画好。
究其原因,是学生趁机聊天,说了许多题外话,在我询问到学习进度时才匆匆开始讨论正题。
而不少小组筛选出的评价标准过于粗略,可以看出没有经过充分讨论,只是有组内一、二名同学完成。
第三是课堂秩序混乱。
有的学生趁机聊天、偷懒、随意下位,整个课堂就像个热闹的集市,代表发言时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使整个课堂安静下来。
最后是学习效果不明显。
因为各组内的学生都有学习能力的差别,所
以各组主要参与活动的是学业优良者,学困生参与性不足,所展示的学习成果实际是组内部分学生的,学困生收获不大。
这些问题让我感到困惑,也让我开始思考解决办法。
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和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应该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起到调控作用,而我只是安排了学习任务、进行了简单的分组、巡视了各组的讨论情况,却没有注意对这些问题的前瞻和控制,可以说在这样的学习中丧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想让小组合作学习取得预想效果,需要事前进行详细的设计,包括:对学生座位情况的熟悉、事先分好组,安排每组内成员的分工,谁是组长、谁记录、谁发言都应该指定;控制讨论时间;及时制止讨论跑题甚至借机聊天的情况。
但即使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在课堂上我是否能够避免这次出现的诸多问题?作为一个教学新手,我的课堂管理能力还待提高,在课堂上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关注某些小组时可能忽视了其他小组,这就可能导致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监控上的漏洞。
此外,如果依然按就近原则分组,很有可能导致组内成员分布的不合理:有的组优生过于集中,而有的组学困生较多;有的组员是好朋友,借机闲谈。
若是综合考虑学生情况分组,又会占用一些课堂时间,并且学生调换座位还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
最后,各组讨论时那些没有发言而只是听的学生,是否会放弃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产生依赖心理和从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