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赫章县赵家院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
地质勘探
G
eological prospecting
贵州省赫章县赵家院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浅析
杨 天,吴大文*,周丽芳
(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大队,贵州 六盘水 553000)
摘 要:
赫章县赵家院铅锌矿床是垭都一蟒硐铅锌成矿带中产于碳酸盐岩中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矿体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产于北西向及北东向断层旁侧次级层间破碎带内,赋矿围岩为石炭系马平组、黄龙组灰岩,围岩蚀变为方解石化、白云石化、褐铁矿化。
综合认为,矿体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及围岩蚀变三重控制。
关键词:
赵家院;铅锌矿体特征;控矿因素中图分类号:P618.42;P61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1-5004(2020)13-0123-2收稿日期:
2020-07资助项目:
贵州省地矿局青年科研项目“贵州猪拱塘铅锌矿床分散元素富集规律研究(黔地矿科合〔2019〕30号)”。
作者简介:
杨天,男,生于1977年,专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矿产地质勘查。
垭都一蟒硐铅锌成矿带川滇黔重要成矿带,带内已发现铅锌矿床及矿点30余处,最近在垭都-蟒硐断裂带北西端发现的猪拱塘铅锌矿床探明铅锌金属资源量达327万吨。
通过最近在矿区进行勘查工作,探获铅锌矿石量52万吨。
本文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阐述,并分析矿床控矿因素。
1 成矿地质背景
赵家院铅锌矿床位于垭都—蟒硐背斜南西翼,出露地层石炭系汤粑沟(C 1t)、祥摆组(C 1x)、上司组(C 1sh)、摆佐组(C 1-2d)、黄龙组(C 2h)、马平组(C 2m)及二叠系中统梁山组(P 2l)、栖霞组(P 2q)。
除祥摆组与梁山组地层以炭质泥岩、石英砂岩等碎屑岩为主外,其余均为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
发育北西向及北东向断层,北西向断层主要由F 1、F 2、F 3、F 10;北东向断层多切割北西向断层,主要有F 5、F 7;矿区褶皱不发育。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区内铅锌矿体受北向断层F 2、F 3、F 10及北东向断层F 7控制,矿体产出于断层旁侧层间次级破碎带之中。
本次共圈定七个铅锌矿体,其中Ⅱ、Ⅲ号矿体受F 3断层控制,Ⅳ、Ⅴ、Ⅶ、Ⅷ号矿
体受F 7断层控制(图1),Ⅸ号矿体受F 10断层控制。
现将矿区主要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Ⅲ矿体:受F 3断层控制,产于F 3断层旁侧层间次级破碎带中。
矿体呈南东-北西向长条形面状展布,长400m,宽150m,倾向220°,倾角15°。
矿体厚0.84m~2.55m, Pb 品位0.2%~0.91%, Zn 品位1.62%~2.53%,。
品位沿走向、倾向变化大。
矿体围岩均为石炭系灰岩,围岩蚀变主要为白云石化、褐铁矿化、弱硅化。
控制标高为2027m~2025m。
Ⅳ矿体:受F 5断层控制,呈北东-南西向面状展布,长200m,宽350m。
倾向南西,倾角10°。
矿体厚0.66m~1.78m,,Pb 品位1.11%~3.78%, Zn 品位2.35%~11.33%,平均品位7.96%。
矿石品位沿走向和倾向变化不大。
矿体围岩为石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围岩蚀变主要为白云石化、褐铁矿化、弱硅化。
矿体标高为2218m~2168m。
2.2 矿石质量
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
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重晶石等。
矿区浅部及近地表矿石类型主要为氧化矿石和混合矿石,中深部为硫化矿石。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包含结构、柱状结构、乳滴状结构、粒状、胶状;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 ,其次是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以及条带状构造。
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为Pb、Zn,伴生有益组分主要有银(Ag)、镉(Cd)、锗(Ge)、硒(Se)等,但均小于铅锌矿伴生有益元素综合利用指标。
2.3 围岩蚀变
铅锌矿体围岩为石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围岩与矿体界线清楚,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大致相近。
围岩蚀变主要有白云岩
124
地质勘探
G
eological prospecting
化、黄铁矿化、方解石化、硅化、重晶石化、褐铁矿化等。
3 控矿因素
地层(岩性)控矿:区内发现的铅锌矿主要赋存于石炭系白云质灰岩、灰岩等碳酸盐岩中。
碳酸盐岩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脆性岩石,孔隙度大,渗透性强,分布于其中的裂隙常常是成矿流体运移的良好通道,也为成矿热液的就位、聚集成矿提供必要的空间。
构造控矿:矿区处于垭都—蟒硐叠瓦状构造带,其形成经历了早期裂陷、中期沉降、晚期岩浆喷溢、封闭消亡及燕山期构造反转阶段,在多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强烈挤压的北西向褶皱、断裂构造带,在此基础上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及由此产生的热液活动,形成大规模的含矿热液,在不同的地层岩石中、适当的构造裂隙空间中形成铅锌矿体。
围岩蚀变控矿:矿体围岩蚀变主要以白云岩化、
黄铁矿化
图1 赵家院铅锌矿区25-25′勘探线剖面图
1-马平组;2-黄龙组;3-摆佐组;4-上司组;5-灰岩;6-白云质灰岩;7-断层;8-铅锌矿体
为主。
因白云岩化可提高空隙率,晶洞空隙较发育,岩石脆性较大,受力碎裂孔缝增加,为其后溶蚀,充填及交代成矿提供空间;黄铁矿与铅锌矿共生,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上至下含量逐减趋势,往往赋存于铅锌矿之上,但总体上与铅锌矿形成兜底圈边现象,为中近矿蚀变;Ⅰ-1号矿体围岩蚀变中,方解石化、硅化较弱。
参考文献
[1]金中国,黄智龙.2009.黔西北垭都-蟒硐断裂带铅锌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
析[J].贵州地质,45(2):20-26.
[2] 何良伦,吴大文,赵锋等.贵州赫章猪拱塘超大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模
型及找矿方向[J].贵州地质,2019,36(2):101-109.
[3] 吴大文,何良伦,蔡京辰等.贵州赫章县猪拱塘铅锌矿床主矿体地质特征及找
矿标志[J].贵州地质,2019,36(4):299-306.
[4] 王均,许光鑫,周丽芳等.贵州省赫章县珠市乡赵家院铅锌矿普查报
告.[R].2019.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