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流域水污染防治监控预警主题
“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课题组
二零一四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1 总则 2
1.1 编制目的 2
1.2 适用范围 2
1.3 指导原则 2
1.3.1 科学实用原则 2
1.3.2 因地制宜原则 2
1.3.3 循序渐进原则 2
1.4 术语和定义 2
1.4.1 湖泊 Lake 2
1.4.2 水库 Reservoir 2
1.4.3 水生态环境质量 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3
1.4.4 生境 Habitat 3
1.4.4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3
1.4.5 浮游动物 Zooplankton 3
1.4.6 底栖动物 Benthic Invertebrate 3
1.4.7 富营养化 Eutrophication 3
1.4.8 参照点位 Reference Site 3
1.4.9 生物指数 Biotic Index(BI) 3
1.4.10 生物完整性 Biological Integrity 3
1.4.11 生物完整性指数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IBI) 3
2 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素 4
2.1 评价要素类别 4
2.2 生物类群的选择 4
3 水质评价 4
4 生境评价 5
5 生物评价 5
5.1 生物多样性指数 5
5.1.1 评价方法 5
5.1.2 评价标准 5
5.2 生物指数 6
5.2.1 评价方法 6
5.2.2 评价标准 6
5.3 生物完整性指数 6
5.3.1 候选生物参数 6
5.3.2 核心参数筛选 7
5.3.3 生物完整性指数构建 9 5.3.4 评价标准 10
5.4 水生生物指标赋分标准 10
6 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0 6.1 评价方法 10
6.2 评价标准 11
7 报告编写 11
7.1 报告内容 11
7.1.1 前言 11
7.1.2 监测/评价区域 11
7.1.3 野外调查工作状况 11
7.1.4 样品分析和资料整理 12
7.1.5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分析 12
7.1.6 图集 12
7.1.7 质量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12
7.2 编写要求 12
附录 13
前言
我国湖泊和水库众多。

然而,随着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加剧,使得湖库萎缩和消亡严重、水质持续恶化、富营养化趋势逐年加剧。

不仅如此,水环境质量下降所引发的生态问题也开始显现。

近年来,湖库生态系统总体处于退化状态,鱼类资源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不断减低。

目前,我国湖库的相关环境问题,已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湖库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监测并评价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要求,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将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2]1163 号)任务的成果进一步落实并推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并编制了《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我国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工作。

“指南”中规定了湖库水生态质量评价的相关指数和计算方法,以及湖库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分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出。

本指南由“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课题组负责起草。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五位一体”的要求,为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加快水生生物监测工作,推进我国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进程,编制《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湖泊及水库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指南”中规定了湖库水生态质量评价的相关指数和计算方法,以及湖库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分级。

1.3 指导原则
1.3.1 科学实用原则
结合湖库生态环境实际情况,遵循水生生物类群栖息及生存规律,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反映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水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3.2 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考虑水域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生物类群的时间变化特点、工作目的及人员的技术水平,选择评价类群和评价方法。

1.3.3 循序渐进原则
指南遵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既可以为基础薄弱的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也可以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1.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4.1 湖泊 Lake
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

1.4.2 水库 Reservoir
在河道、山谷、低洼地有水源或可从另一河道引入水源的地方修建挡水坝或堤堰,形成的蓄水场所;或在有隔水条件的地下透水层修建截水墙,形成的地下蓄水场所。

1.4.3 水生态环境质量 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总的的性质及变化状态。

1.4.4 生境 Habitat
又称栖息地,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1.4.4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水中营浮游生活的藻类,属于微藻类,广泛存在于河流、湖泊和海洋中。

淡水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绿藻、硅藻、裸藻、甲藻、金藻、黄藻和隐藻八个类群。

1.4.5 浮游动物 Zooplankton
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动物类群。

它们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动力。

淡水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类群。

1.4.6 底栖动物 Benthic Invertebrate
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类群,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

为了研究方便,将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将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μm 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小型底栖动物,将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微型底栖动物。

1.4.7 富营养化 Eutrophication
是指水体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营养物输入水体,使其逐步由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贫营养状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富营养状态变化的一种现象。

1.4.8 参照点位 Reference Site
能够代表水域内未受人为干扰(或所受人为干扰较小)生物状态的点位。

1.4.9 生物指数 Biotic Index(B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