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节 天气和气温学案(教师用)

合集下载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1. 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仪器(第1节)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第2节)3.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第3节)4.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4节)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掌握气温的基本概念。

2. 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 掌握气温分布规律,了解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投影仪。

2. 学具:练习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气温学习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基本概念。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讲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6. 知识拓展:介绍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测量方法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4.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测量方法。

(2)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

(3)谈谈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气温计,将气温计放置在通风良好、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测量气温时需保持气温计静止。

(2)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

(3)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分布、能源消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2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2 浙教版

§2.2 天气和气温【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的概念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温的观测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教学方式及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思考] 你注意过吗,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飞得很低?蚂蚁搬家又预示着什么?——与天气的变化有关。

一、天气是什么1、天气的概念: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板书]如: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补充]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

[板书]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读图] 2-6、2-7感受天气。

[讨论] 天气概念(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2)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板书]二、气温1、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它是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的;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板书]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板书][分类] 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复习回忆] 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3、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思考] 为什么要把气象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探究实验2] 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结合图2-11)。

(1)人类的生活方面: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是22 ℃,气温在35℃或35℃以上人就感觉炎热,气温在0℃下人就感觉到寒冷。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4. 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5. 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2. 难点: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及特点。

3.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5. 讲解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作用。

6.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7.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悟。

9.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10.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气温测量和表示方法的熟悉程度。

4. 评价学生对天气预报编制和应用的理解。

5.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天气预报视频资料。

2. 气象图标和图表。

3. 气温测量工具模型。

八年级科学上册2_2气温教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2_2气温教案新版浙教版

气温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及天气的基本要素。

2、知道测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并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过程、方法目标:1、在讨论、分析生活现象到能感悟到天气和气候、气温的关系。

2、体验到关注生活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天气的要素、观测气温、测量气温的方法(百叶箱)。

难点:天气的概念、如何观测气温是科学的。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观察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准备:课件一段有关百叶箱知识的播音浴霸和两个温度计学情分析:在学本节课之前,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温度并不陌生,对正负数的感知也是比较丰富的,但他们的方法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经过系统的总结、整合和梳理。

对于百叶箱学生看的多,但具体的应用并不明确。

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华度是新教材中刚出现,与温度的定量关系更是难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诸葛亮五丈原火攻司马懿是把司马懿困在一个山谷里用火烧,本来在盛夏时节,山谷中的空气温度就比较高,谷中气流上升,形成谷风,再加上谷中大火,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却,在有凝结核的情况下成雨掉下来,形成典型的对流雨。

诸葛亮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做为古代的军事家,诸葛亮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气象知识为战争服务,但是人无完人,他并不能完全掌握现代的气象学知识,所以会出现火烧葫芦峪的失败。

二、新课:(一)天气引入: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更是已耕田为生,靠天气吃饭。

提问:古代劳动人民以农业为生,靠天气吃饭,他们是如何预知未来的天气形势呢?讨论: 蜻蜓低飞蚂蚁搬家燕子低飞等动物的行为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和原因。

结论:许多动物的行为都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提问:古代劳动人民除了看动物的行为变化预测天气还通过哪些来预测天气?讨论:看云识天气二十四节气(老祖宗留下的天气预报)引入:古代人民预测天气并利用天气,那么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今社会通过哪些设备仪器来探测天气呢?回答:学生踊跃回答之后,给学生看图,并介绍现在使用的仪器。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具体内容为第2节“气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气温的测量、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掌握影响气温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地图、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农业等方面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

2. 新课导入:(1)气温的测量:介绍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3)影响气温的因素: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测量2. 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3. 影响气温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测量方法。

(2)描述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3)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2. 答案:(1)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气温计进行测量,单位为摄氏度(℃)。

(2)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3)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气温的相关知识。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2气温(讲义)-2023-2024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讲练课堂(浙教版)(原卷版)

2-2气温(讲义)-2023-2024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讲练课堂(浙教版)(原卷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温【知识点分析】一.天气是什么1.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2.天气现象:刮风、下雨、雷电、晴天、霜雾等3.常见的天气符号:二.气温1.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是大气的温度,它能告诉人们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2.气温的单位: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3.气温的测量工具: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除了使用普通温度计外,还要使用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分别测量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4.气温的测量(1)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百叶箱是安置测温仪器的防护设备,测量温度的温度计要水平放置于箱内,朝向北面开着,一般安装在离地面约1.5 米高度的地方。

(2)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即14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5.测量气温注意事项:(1)温度计在百叶箱中需要避免太阳直射,太阳直接照射测得气温偏高。

(2)避免周围环境不能过于复杂。

(3)百叶箱内需要距离地面一定距离,测得的温度波动小,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4)高温环境下,测得气温可能比外界温度低。

(5)直接读数,不需要取出读数6.气温对生物的影响:(1)气温低动物冬眠(2)气温高狗呼吸加快(3)气温影响小海龟性别(4)气温高使植物萎焉7.气温与人们的生活(1)世界最高气温:1913年7月10日,美国死谷56.7o C;中国最高气温:1941年7月4日,吐鲁番47.8o C;中国最低气温:1969年2月13日,漠河-52.3o C;世界最低气温:1983年7月21日,俄罗斯东方站(南极)-89.2o C。

(2)高温会引起中暑,热射病等,低温会导致冻伤,二者严重都会致人死亡。

我国每年因高温和寒冷造成的自然灾害,人员伤亡不在少数。

8.华氏温度:欧美国家常用华氏温度o F 华氏温度=1.8 X 摄氏温度+32【例题分析】一、选择题1.今年3月8日的气温格外带劲,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在29℃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丽水的青田县,达31.6℃,是1951年以来3月上旬的最高记录。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学会测量气温;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天气的概念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天气情况;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或其他物体的温度;能根据生活中的动物的行为判断天气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将所学的有关天气的知识善于应用,观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培养学生将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2、难点:对百叶箱内与箱外的气温进行对比,理解为什么要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测量三、课时:一课时四、教材分析: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五、教学方法:提问法六、教学设计新课导入:看动画《天气预报员》师:天气的变化与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天气和气温。

1、天气的概念师:首先来看一则永嘉的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涉及哪些方面?生:降水、风、气温、湿度等。

师:这些是天气的要素。

所以天气就是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师:看图描述天气情况生:大风、暴雪、严寒的天气微风、晴朗、高温的天气师:下列哪些词语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生:阴转多云、晴空万里、和风细雨、雷电交加师: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生:……师:接下来我们看天气的其中一个要素“气温”2、气温师:气温是什么?生:空气的温度。

即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师: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生:温度计师:单位呢?生:摄氏度师:那再气象观测中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呢?展示百叶箱图片,请同学提几个问题生:百叶箱为什么是白色,三支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是1.5米?……师:现在我们一一来解答。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天气和气温”。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天气的概念、天气符号、气温的测量、气温变化等。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以及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能正确解读天气预报。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掌握气温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变化规律。

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PPT,气温计,天气预报图标。

学具:笔记本,气温计,天气预报图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天气变化,思考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 知识讲解: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变化规律。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天气预报。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天气预报案例,判断天气符号和气温变化。

6. 拓展延伸:讨论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2. 气温的测量方法3. 气温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识别给定的天气预报图标,并描述对应的天气情况。

答案:略2. 作业题目:根据实际天气情况,测量气温,并记录变化规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了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但在讲解气温变化规律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拓展延伸: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学知识,提高对天气的认知程度。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本节课中,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科学八上第二章-教案

科学八上第二章-教案

科学八上第二章-教案
八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
大雨:12小时内降水大于15毫米。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3.天气图
(1)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锋系统、暖锋系统。

(2)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A、高压系统:天气晴好
B、低压系统:阴雨天气
C、冷、暖锋面系统:锋面上天气变化比较复杂
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大风、降温天气;
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升温天气
(3)特殊的天气系统:台风------实际上是属于强低压系统
第八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

初中科学《天气与气温》说课稿

初中科学《天气与气温》说课稿

初中科学《天气与气温》说课稿
《天气与气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教材特点:
 《天气与气温》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材中先介绍了天气的概念,这是第二单元的一个序,由于篇幅的关系和分节的需要,紧接着介绍了一个从属于天气的要素——气温,它和后面的其他的天气要素是并列的关系。

教材的安排是在学过大气层之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突出探究性学习。

天气与人类自然界关系密切,本节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进行家乡的天气预报均反映了天气情况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理念。

 2、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学会测量气温、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能力目标:会区别天气,加强判断、分析的能力。

 会描述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会对气温进行观测,深化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能用实例说明天气对自然界的影响及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加强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从此学会关注环境、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
 教学难点:探究为什幺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天气和气温”。

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气温与天气的关系;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2. 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认识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3. 了解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温计、天气预报图、PPT。

学具:学习手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和气温的好奇心,进而引入课题。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晴天、雨天、雪天等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天气现象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气温的定义,演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并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方法。

3. 实践活动:分组测量教室内的气温,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详细过程:学生分组,每组使用气温计测量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气温,将数据记录在学习手册上,分析气温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

4. 例题讲解:讲解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天气预报图,讲解图中的符号和颜色代表的含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

5. 随堂练习:根据天气预报图,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

详细过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观察天气预报图,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并在学习手册上记录。

六、板书设计1. 天气和气温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气温与天气的关系2. 气温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气温和天气现象,分析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2. 作业题目:结合天气预报图,预测未来三天的天气。

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主要涉及第2节“气温”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分布特点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计量单位和分布特点,学会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气温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运用气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和分布特点。

难点:影响气温的因素及其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温计、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学具: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差异的原因。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和分布特点。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并分析讨论。

4. 例题讲解: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讲解相关例题。

5.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和分布特点。

2. 影响气温的因素。

3. 气温测量方法及数据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3)举例说明气温分布的特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调查本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分析原因。

(2)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开展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和分布特点。

详细补充:气温的概念应强调温度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计量单位摄氏度(℃)的使用方法及其换算;气温分布特点包括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第2节气温》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2节气温》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气温》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气温”。

在初中科学课程中,气温是学生学习气象学的基础,对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探索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 掌握气温的概念及单位;2. 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3. 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4. 认识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评价任务1. 掌握程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气温概念、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2. 应用能力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分析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学后反思,评价学生对学习气温的态度和兴趣。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天气预报中气温的报道,引导学生回忆气温的概念及单位,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气温概念及单位(10分钟)教师通过PPT、图表等多媒体手段,详细讲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表示方法。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气温的变化。

3. 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工具(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常用的气温测量工具,如温度计、电子测温仪等。

同时,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气温的测量过程。

4. 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15分钟)教师通过图示、动画等形式,讲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气候类型等。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5. 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交通、健康等方面。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检测与作业1.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2. 观察并记录一周内当地气温的变化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3. 撰写一篇关于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短文。

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温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温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温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气温2课题气温2课型预习展示课执笔人审核人级部审核学习时间第周第导学稿教师寄语理解并不等于已知,记住并不等于知识,学习必须进行思考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图形的技能。

初步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以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进一步明确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学生自主活动材料一、认定目标,预习感知自学课本30--37页,将内容加以学习并记忆,用铅笔在课本上标画. 二、自学效果检验:(尝试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注重知识生成)(一)基础知识梳理(1.2号同学独立完成,3.4号同学可适当看书。

)(一)南北气温差异1.运用以前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现象:哈尔滨的同学小李利用寒假去海南探亲。

到达时一个空的旅行包装满了衣服。

试解释这一现象。

2.阅读31页图2.13回答:我国冬季气温从南到北的变化特点;原因是1月份0℃等温线通过,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值是,从而得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影响冬季气温分布的因素和;主要的因素是。

3.阅读课本31页图2.14回答: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夏季最低温出现在,试解释原因4.32页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夏季最热的地方。

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

5、根据,并结合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提高三、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在下图中填注中国的五个温度带:ABCDEB温度带内的主要水果:C温度带内的主要水果:E温度带内的主要水果:北方的房屋建筑有利于:南方的房屋建筑有利于:读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1)上左图为月,季风风向图,(填1或7),我国主要盛行的是(风向),其发源地为,受其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具有的气候特点。

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高山的阻挡,势力逐渐,,,和难以受到影响。

该季风过强会造成自然灾害。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 第2节 气温学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 第2节 气温学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2节气温学案(2)最高温度计,用于测定一定时间间隔内的最高气温,为了防止重力作用,最高温度计水平放置。

(3)最低温度计,用于测定一定时间间隔内的最低温度。

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白色的百叶箱内,你知道为什么气象预报中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吗?为什么百叶箱放置一定的高度?答:(4)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答:三、气温影响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阅读:某些特殊的天气会打破空气中正负离子的平衡,引起人们情绪上的波动,产生难以自控的行为;气温高于18度,人脑思维敏捷,35度以上,人脑会感到疲劳,温度太低,人脑虽清醒,但工作效率不高;人们的心情与天气也有关。

晴天心情好,阴雨天心情不好,主要光线的关系影响到人体内一些激素的分泌量,导致人出现情绪波动。

读图:世界、中国的最高温和最低温讨论:抗高温和低温,家庭采用的方法。

高温(今年暑期)和严寒(寒潮)的危害,防御措施。

当堂训练:1、下列属于天气现象的是()A、长夏无冬B、烈日炎炎C、腊月寒冬D、四季如春2、北半球国家气象站的百叶箱的窗的朝向应该为()A、朝北B、朝南C、朝东D、朝西3、气温指的是空气的,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测量气温的工具为,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一般从气象观测站安置的距离地面米高的百叶箱内的温度计上读数。

4、一气象站一天中测得一下几个时间段的气温,试回答下列问题:时间00:00 02:004:006:08:00 10:0温度/℃12.2 10.4 9.4 11.1 12.0 17.6 时间12:014:016:018:020:022:0 0 0 0 0 0018.5 22.4 20.5 18.1 14.4 13.9温度/℃(1)当地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一天中最大温差为。

(2)若上表中的最高温和最低温是同一时间在A、B两地测得的气温,那么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提示: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

【新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气温》【创新教案】

【新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气温》【创新教案】

《气温》教案【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二章【主题】第二节气温【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出天气的概念以及什么是气温。

知道用百叶箱测量气温以及注意事项。

说出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讨论、分析生活现象中能感悟到天气和气候、气温的关系。

在实验观测过程中对数据能分析、整理和比较,发现科学道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到关注生活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性。

感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的重要,领悟到科学无处不在二、重点难点重点:气温的观测,天气的判断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1.你认识下列天气预报时的图标吗?(ppt展示相应的图标,让学生辨识)2.谁能说出今天的天气状况?天气状况中你最关心的是哪几项要素?过渡:天气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二)新课教学小组讨论:天气的基本要素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总结:通过学生的已知经验得出天气的概念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秋高气爽雷电交加风和日丽飞沙走石风雪交加风起云涌讨论:天气现象有哪些?学生回答:学生个人根据已有知识回答。

教师讲解: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

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及其它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

提问: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有关,为什么蜻蜓会飞得很低要下雨,蚂蚁搬家要下雨?思考: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

气象站如何测量气温的?什么又是气温?教师讲述: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

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教师提问: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呢?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设问1.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学生回答:能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

气温教案(2021年初二科学浙教版)

气温教案(2021年初二科学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气温教学设计冬天寒冷时,除了穿着保暖的衣服外,家里常用密封门窗、生炉子、开暖气、开空调等方法来御寒。

阅读:教材53页“华氏温度”,回答问题哪些地区的国家在生活中常用华氏温度?欧美国家华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将水的冰点规定为32度,将水的沸点规定为212度。

其间平均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华氏度。

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样的?单位是什么?华氏度(ºF)阅读并思考回答问题根据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天气现象的是(B)A.长夏无冬B.烈日炎炎C.腊月寒冬D.四季如春2.下列有关气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B.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在22 ℃左右C. 气温在25 ℃以下,知了就停止鸣叫,说明动物的行为与气温有关D. 气温即大气温度,故气温测量在任何地方都可进行3.气温观测一般在百叶箱中进行,其主要原因是(C)A.防止仪器丢失B.便于放置仪器C.有利于遮阳及减少空气流动的干扰D.有利于观测员的观测习题训练知识应用与理解4.有关气温与人们生产和生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D)A.“早穿皮袄午穿纱”是因为气温高B.柑橘生长在南方是因为南方的气温年较差大C.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墙体厚,窗子小是为了保温D.汽车挡风玻璃上出现凝雾、结霜是因为气温降低5.按照下列程序和要求,完成活动内容.活动材料:百叶箱1个、温度计1支、数据记录等工具1套.(2)归纳分析:一天当中,我国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如何描述天气状况;知道了如何测量气温;气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密切关系。

知识小结总结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节天气和气温学案(教
师用)
1、理解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天气是什么举例、思考讨论并回答:
1、什么情况下蜻蜓会飞得很低?
2、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 观察课本图27,说明人与天气的关系。

1、天气指的是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2、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3、组成天气的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

讨论并回答:
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并把描写天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 、
C、E、H
A、阴转多云
B、冬暖夏凉
C、晴空万里
D、秋高气爽
E、和风细雨
F、终年高温
G、冬雨夏干
H、雷电交加
2、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
二、气温
1、气温指的是空气的温度,它告知我们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气温的测量。

(1)工具为温度计,单位是摄氏度(℃)。

(2)由于一天中气温在不断变化,在气象观测中,除使用普遍温度计测量外,还要使用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分别测量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3)气象观测中要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思考] 上述温度计放在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这是为什么?你能用探究的方法研究这个问题吗?
[探究]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注意: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验证)(课外进行)
答: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3、气温和生物的关系密切,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有关。

[思考] 你能举例说明吗?
4、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很大。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气温在35℃以上感到酷热难耐,0℃以下有寒冷感。

各种农作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课内补充例题]
[例题] 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 B )
A、今天傍晚下了一场雷阵雨
B、北京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C、风和日丽
D、今天气温10℃~20℃
[解析] 这是考查天气概念的应用题,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组成天气的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因此可知符合天气概念的有
A、
C、D,故不属于天气现象的是B。

[答] B
[课内练习]
1、下列选项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 C )
A、冬暖夏凉
B、四季分明
C、小雨夹雪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课时小结] 本课时主要学习了天气的概念及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气温的测量和气象观测中气温的测量,并利用探究方法研究气象观测中温度计放置位置和一天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在气象观测中,一般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的温度计上读数。

2、某地短时间里冷热、干燥、风、气压、阴晴等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综合状况称为 ( C )
A、气温
B、气象
C、天气
D、气候
3、下列有关气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D )
A、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B、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C、气温在25℃以下,知了就停止鸣叫,说明动物行为与气温有关
D、气温即大气温度,故气温测量不需要在百叶箱里读得
4、浙江电视台综合频道在9月13日播送了天气预报如下:最高气温阴晴变化风人体舒适程度35℃最低气温26℃午后有雷阵雨东南风3—4级多数人感觉不适根据表中有关数据分析回答。

(1)9月13日这天的35℃的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26℃的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2)上表中这些数据综合表示9月13 的天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