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中的外标法与内标法,你搞清楚了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分析中的外标法与内标法,你搞清楚了吗?
内标法或者外标法,那么它们的定量依据是什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应该选择哪⼀种⽅法。
⼩七就⼀⼀为你解答。
内标法与外标法的原理对⽐
内标法是⾊谱分析中⼀种⽐较准确的定量⽅法,尤其在没有标准物对照时,此⽅法更显其优越性。
内标法是将⼀定重量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参见内标物条)加到⼀定量的被分析样品混合物中,然后对含有内标物的样品进⾏⾊谱分析,分别测定内标物和待测组分的峰⾯积(或峰⾼)及相对校正因⼦,按公式和⽅法即可求出被测组分在样品中的百分含量。
那么内标物如何选择?
内标物的选择原则
对于内标法定量分析来说,内标物的选择是及其重要的。
它必须满⾜如下的条件:
1.内标物与被分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要相似(如:沸点、极性、化学结构等);
2.内标物应是该试样中不存在的纯物质;
3.它必须完全溶于被测样品(或溶剂)中,且不与被测样品起化学反应;并与试样中各组分的⾊谱峰能完全分离;
4.能加⼊内标物的量应接近于被测组分;
5.⾊谱峰的位置应与被测组分的⾊谱峰的位置相近,或在⼏个被测组分⾊谱峰中间。
且⼜不共溢出,⽬的是为了避免仪器的不稳定性所造成的灵敏度的差异;
6.选择合适的内标物加⼊量,使得内标物和被分析物质⼆者峰⾯积的匹配性⼤于75%,以免由于它们处在不同响应值区域⽽导致的灵敏度偏差。
外标法是仪器分析常⽤的⽅法之⼀,是⽐较法的⼀种。
与内标法相⽐,外标法不是把标准物质加⼊到被测样品中,⽽是在与被测样品相同的⾊谱条件下单独测定,把得到的⾊谱峰⾯积与被测组分的⾊谱峰⾯积进⾏⽐较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
外标物与被测组分同为⼀种物质但要求它有⼀定的纯度,分析时外标物的浓度应与被测物浓度相接近,以利于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内标法与外标法公式的对⽐
想要看懂内标法的计算。
⾸先来分清两个概念,绝对校正因⼦和相对校正因⼦。
以⾊谱分析为例,绝对校正因⼦是单位峰⾯积所相当的物质量,
fi’=mi/Ai。
⽽相对校正因⼦是某⼀组分与标准物质的绝对校正因⼦之⽐,
f= fi′/ fs′=As•mi/Ai•ms。
在内标法中,绝对校正因⼦主要由仪器的灵敏度决定,并且不易准确测量,也⽆法将内标物和待测物联系起来;⽽相对校正因⼦才是定量的基础,相对校正因⼦是那个⼀定的量,所谓待测物与内标的⽐⼀定也就是说待测物的质量与峰⾯积之⽐(即绝对校正因⼦fi’)和内标物的质量和峰⾯积之⽐(fs’)的⽐值⼀定。
⽂献上,标准上看到的校正因⼦也都是相对校正因⼦。
相对校正因⼦也可以通过已知量的标准和内标混合后经实验测定获得。
获得。
对相对校正因⼦的公式进⾏简单变形,就能够得到待测物质量
mi=Aifi’/Asfs’*ms,进⽽通过C=mi/m得到待测物的浓度。
因此,再见到各类内标计算公式,我们就能够分辨其中的f到底是相对校正因⼦还是绝对校正因⼦了。
⽐如
公式⾥,fi、fs就是指绝对校正因⼦。
⽽为了避免测定校正因⼦,常采⽤内标标准曲线法。
它以
mi= ms*fi*Ai /(fsAs) 为基础,但有⼀个前提是加⼊恒定量的内标物,且进样量相同(ms同),这样待测组分的含量就与
Ai/As成正⽐了。
mi=Ai/As*常数。
外标法的公式:
外标法也称为标准曲线法,含量(cx)=cr*Ax/Ar
其中:cx为样品浓度
cr为对照浓度
Ax为样品峰⾯积
Ar为对照峰⾯积
式中:A1──标样溶液中苄磺隆(⼄草胺)峰⾯积的平均值;
A2──试样溶液中苄磺隆(⼄草胺)峰⾯积的平均值;
m1──苄磺隆(⼄草胺)标样的质量,g;
m2──试样的质量,g;
P──标样中苄磺隆(⼄草胺)的质量分数,%。
内标法与外标法实操常规步骤
绘制内标标准曲线,先将待测组分的纯物质配成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分别取⼀定量的标准溶液,加⼊相同量的内标物,混合后进样分析,测出Ai和As,以 Ai/As为纵坐标,以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作图。
分析待测试样,取与标准溶液相同量的待测试样和内标物,测出峰⾯积⽐,由标准曲线即可查出待测组分的含量。
利⽤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可以免去测定校正因⼦的⿇烦,也可以减少与查阅到的校正因⼦仪器条件等不同造成的差异,适⽤于液体试样的常规分析。
1,单点定量法。
(⽤此法的前提是待测组分的浓度和标液的浓度相差很⼩)
2,⼯作曲线法。
(此法需注意⾊谱仪的设置参数和外部环境要尽量的不变,否则重复性不好)
单点定量法的具体步骤:⾸先,进标样3到5次,剔除出偏差⼤的结果,然后在剩下的结果中算出平均值。
再进待测样品,⽤待测组分的峰⾯积(或者峰⾼)乘以标样的浓度,再除以标样的峰⾯积(或者峰⾼),这样得到的数字就是待测组分的浓度。
⼯作曲线法步骤:⾸先,需要做⼀个⼯作曲线,进⼀系列不同浓度的标液,它们之间浓度差多少要具体讨论,⼀般是5个不同浓度就够了。
个不同浓度就够了。
然后,以浓度为横坐标,以峰⾯积为纵坐标,画出⼯作曲线(最好在电脑Excel上画,可以⾃动拟合)。
这个⼯作曲线做好后,可以⽤⼀段时间,注意校正就⾏。
测定时,进待测样品,得到峰⾯积,代⼊到⼯作曲线的⽅程中就可以直接得到待测组分的浓度。
注意:⼯作曲线的相关系数最少要达到0.999。
内标法与外标法的注意事项
内标法
1.当配制校正因⼦测定⽤的对照溶液和含有内标物质的待测组分溶液使⽤同⼀份内标物质溶液时,则配制内标物质溶液不必精密称(量)取。
2.采⽤内标法定量时,内标物的选择是⼀项⼗分重要的⼯作。
理想地说,内标物应当是⼀个能得到纯样的已知化合物,这样它能以准确、已知的量加到样品中去,它应当和被分析的样品组分有基本相同或尽可能⼀致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化学结构、极性、挥发度及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等)、⾊谱⾏为和响应特征。
3.需要指出的是,在少数情况下,分析⼈员可能⽐较关⼼化合物在⼀个复杂过程中所得到的回收率,此时,他可以使⽤⼀种在这种过程中很容易被完全回收的化合物作内标,来测定感兴趣化合物的百分回收率,⽽不必遵循以上所说的选择原则。
外标法
对样品分析的操作条件,必须严格控制于绘制校正曲线时的条件。
1.当峰⾼对操作条件的敏感性以及对拖尾峰、柱⼦超负荷和检测器有⼤的响应时,给出⾮线性的校正曲线,此时峰⾯积计算常常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不过,对重叠峰,难以准确的测量峰⾯积,必须提⾼分离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对于⼯⼚的常规分析,使⽤外标法必须经常对校正曲线进⾏验证。
3.如果曲线外推通过坐标原点,验证时可以只取⼀个点(进⼀次标准样品)
4.注意进样的重复性。
使⽤注射器进样,外标法的误差⼤约在0.5% 以内。
但是,使⽤定量进样阀可获得1%的精密度;若同时⼩⼼控制分离参数,分析精密度可达±0.25%。
内标法和外标法⽐较各有什么特点?
内标法的特点及要求:
①内标法的准确性较⾼,操作条件和进样量的稍许变动对定量结果的影响不⼤。
②内标法的缺点是操作程序相对烦琐,每次分析时内标物和试样都要准确称量,不适合⼤批量试样的快速分析,有时寻找合适的内标物也有困难。
外标法的特点及要求:
①操作简单,计算⽅便,外标法不使⽤校正因⼦,适⽤于⼤批量试样的快速分析,外标法适⽤于⼯⼚中的常规分析,它⽤于衡量组分的分析也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②仪器随着使⽤会有所变化,因此需要定期进⾏曲线校正;
③对进样量的准确性控制要求较⾼,否则造成分析误差。
③对进样量的准确性控制要求较⾼,否则造成分析误差。
如果采⽤外标法能够满⾜要求时,⾸选外标法。
对于精密度要求⽐较⾼、结果准确度要求⾼时⽤内标法还是必要的。
⽓相⾊谱进样重现性不如⾼效液相⾊谱,内标法定量较多,液相⾊谱⼤多采⽤外标法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