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一日》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合肥市第七十九中学孔维红
教材分析
《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茫茫太空中一日飞行的亲身经历。

课文由四部分组成,分别围绕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究、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进行了具体介绍。

文章四个小节各有侧重,第一小节写升空,第二小节写所见,第三小节写所闻,第四小节写落地。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严谨求实、沉着冷静、英勇顽强的优秀品质,解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挖掘本文的内涵,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学情分析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作为人物传记,内容通俗易懂,浏览文章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

为保证在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计划课前发放导学案,要求学生对照导学案预习课文,教
学时以导学案为纲,引导学生品读文字,感受太空飞行的神奇和紧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根据导学案预习课文,初步解决问题。

2.感知内容,探究课文四个部分的重点内容。

【过程与方法】
1. 品读文字,感受太空飞行的神奇和紧张。

2. 按照要求,根据主人公经历写出精美颁奖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英勇顽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文字,感受太空飞行的神奇和紧张。

难点:按照要求,根据主人公经历写出精美颁奖词。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提示
一、播放视频,激情导入
(大屏幕播放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天视频)2003年10月15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神州五
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上。

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亲临现场,全中国人的目光,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

上午9时,“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他代表十几亿中国人在茫茫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23分钟,圆满完成任务后安全返回。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去感受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大屏幕展示神舟五号发射、回收等几段精彩视频。

二、目标导学一:介绍作者,检查预习。

1、走近作家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特级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2、生字正音
圆弧(hú)炽热(chì)轮廓(kuò)俯瞰
(kàn)
模拟(mó nǐ)遨游(áo)烧灼(zhuó)舷窗
(xián)无虞(yú)屏息凝神(bǐng)
千钧重负(jūn)
三、目标导学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
【点拨】顺叙
2、本文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哪篇文章结构相同?为什么?
【点拨】《邓稼先》,都运用了小标题的形式。

四、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为什么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点拨】因为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我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后,我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点拨】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第二部分:
1、从载人飞船上看地球,作者看到了些什么?
【点拨】
①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②看到了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③我看到了祖国的省份和地区,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④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⑤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

2、在飞船上能看到长城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看不到长城。

相关语句:
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

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第三部分:
杨利伟为什么说自己听到的声音是“神秘的”?
1、声音突然出现,毫无规律。

2、很难准确描述它。

3、它是在飞船里面听到的异常声音,但不影响飞船正常飞行。

4、至今还没有确认声音的来源,它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第四部分:
1、请简述杨利伟返回地球的全过程。

【点拨】
①飞船接到“返回”指令,便(制动调姿)。

②接着减速进入(大气层)。

③飞船急速下降出了(黑障区)
④开始关键的操作——(抛伞),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紧跟着把(减速伞)也带出来,16秒钟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⑤距离地面5公里时,飞船抛掉(防热大底),同时主伞变成(双吊),晃悠着落向地面。

⑥飞船距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落地。

2、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我感到紧张的原因有哪些?
①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②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
③飞船急速下降,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

④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五、目标导学四:分析人物探究形象
小组讨论:课文中展示了杨利伟怎样的形象?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点拨】
严谨求实——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

沉着冷静——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英勇顽强——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在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

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
六、目标导学五:拓展训练写作指导
引言:杨利伟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圆满完成任务后安全返回,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领军人物。

2003年,这位中国首位“太空使者”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成为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他也因此被评为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活动1:教师出示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组委会给杨利伟的颁奖词,学生齐读。

颁奖词: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活动2: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真心英雄》,请学生试着给英雄人物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提示:颁奖词是综合性学习经常出现的考题,写颁奖词注意以下几点:①内容简洁,概括力强。

②讲述主人公的感人事迹,表现出主人公高尚品质。

③语言生动优美。

七、目标导学六: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总结提升:杨利伟在中国航天史上铸就了一个不老的神话,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他用自己的脚步引领我国航天事业攀上高峰,他用自己的努力让我们明白需要挑战自我的人生哲理。

我们虽然难以像他一样成为航天英雄,但我们可以像他一样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利益顽强拼搏,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布置作业:《基础训练册》22课练习
课前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

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提取或概括。

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降低了解题难度。

小组内合作,前后位交流。

学生齐读,体现出赞美和崇敬之情。

播放《真心英雄》作为学生写作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激情总结课文,引导学生树立为祖国顽强拼搏的人生志向。

板书设计
严谨求实
杨利伟沉着冷静
意志顽强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 安排学生利用导学案提前预习,便于课堂教学有序快速向前推进。

2. 组织学生参与小组交流讨论和课堂读写活动,构建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适当的图片、视频展示,既能拓展课程资源,又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文章。

不足之处:
设计的问题大多肤浅,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

教师应该设计精巧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侯晓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