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8: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合格考——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
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 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1~2题。

1.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B.占大气成分的99%
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
2.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第1题,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干洁空气成分中,氮和氧两者约占99%,故又称地球大气为“氮氧大气”。

第2题,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原因一是森林破坏,二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答案 1.A 2.B
(2020·山东济宁高一上学期期末)探空气球是充入氨气等密度较小气体的特制气球,可以把无线电探空仪携带到30~40千米的高空,探测温度、压力等气象要素。

2020年1月某日,北京天气晴朗,气象员小明释放了探空气球(图1),并绘制了四条气温垂直变化曲线(图2)。

据此完成3~4题。

3.上右图中,能正确反映当日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气球在上升过程中()
A.体积不断缩小
B.体积不断膨胀
C.测定的紫外线强度减小
D.测定的水汽含量增多
解析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40千米的高度已经进入了平流层,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平流层中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高的,因此可知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先递减后递增,据此判断①②③④四条气温曲线中,②符合,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第4题,气球在上升过程中,气压减小,分子间隔变大,则气球的体积不断膨胀,B 正确,A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则测定的紫外线强度增加,C错误;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稀薄,空气中的水汽减少,因此测定的水汽含量减少,D错误,故选B。

答案 3.B 4.B
下图为某地理老师拍摄的一组模拟对流运动的演示实验照片。

完成5~6题。

5.下列照片的排序,能正确说明对流运动先后过程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6.下列现象的产生与对流运动有密切关系的是()
A.极光
B.雨雪
C.流星
D.磁暴
解析第5题,烧杯下热上冷,墨水作对流运动,逐步扩散,最后均匀溶入整个烧杯,故选D项。

第6题,雨雪是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形成的。

极光、磁暴是太阳活动的影响,流星是太阳系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形成的,故选B项。

答案 5.D 6.B
读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某种气体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回答7~8题。

7.该气体是()
A.二氧化碳
B.臭氧
C.氮气
D.氧气
8.造成该大气成分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①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使用
②过度砍伐森林
③大量使用煤等矿物燃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第7题,据图中纵坐标的含义可知,该气体浓度很低,说明该气体属于大气中的微量成分,故排除C、D两项;工业革命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臭氧含量减少,故A项正确,B项错误。

第8题,过度
砍伐森林、矿物燃料的燃烧是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答案7.A8.B
有人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客机飞行抓拍,深色为蓝天,白色为云。

据此完成9~10题。

9.此刻,客机飞行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10.飞机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加剧()
A.环境污染
B.全球变暖
C.荒漠化
D.森林破坏
解析第9题,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等出现在对流层中,据材料深色为蓝天,白色为云,说明客机飞行在对流层,故A项正确。

第10题,飞机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加剧全球变暖,B项正确。

答案9.A10.B
二、综合题
11.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层大气在气温、气流状况及与人类关系方面,各有哪些特点?
(2)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指的是哪一层?为什么?该层空气的主要运动方式是什么?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变化?
(3)电离层分布在(填字母);利于高空飞行的是(填字母),为什么?
解析第(1)题,读图,A层是对流层,气温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下部热,上部冷,空气不稳定,气流特征是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第(2)题,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指的是B平流层。

该层中有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平流层的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平流层热量主要是臭氧吸收来自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第(3)题,电离层分布在图示C层,高层大气部分。

利于高空飞行的是B平流层。

该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平稳,飞行平稳。

水汽杂质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答案(1)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②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B平流层。

该层中有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该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C B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平稳,水汽杂质少,天气晴朗。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3 月,西藏大部分地区的隆冬尚未结束,林芝的桃花却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皑皑白雪与灼灼桃花相互映衬(如下图),让人领略到“雪域江南”的独特春光。

分析上述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解析从地势海拔、纬度等方面分析该地气温高即可。

答案林芝虽然地处青藏高原,但处于河谷地带,海拔较低,且所在的纬度也比较低,故3月份气温已经较高,有桃花盛开。

等级考——小试牛刀
读“地球大气垂直分层图(部分)”,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
B.CO2气体吸收地面辐射
C.臭氧吸收紫外线
D.人类活动
解析第1题,从图中高度上可知,该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开始变化不大,然后随着高度上升气温迅速升高。

第2题,该层大气中含有大量臭氧,它能强烈吸收紫外线导致该层大气升温。

答案 1.A 2.C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3~4题。

3.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时~17时
B.18时~次日7时
C.17时~次日9时
D.19时~次日8时
4.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500米
解析第3题,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正值,则表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正常分布),为负值则表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出现逆温)。

图中18时至次日7时,气温垂直递减率为负值,故出现了逆温现象,对流运动不会发生。

第4题,发生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与图中等值线0的最大分布高度接近。

答案 3.B 4.C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 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

3 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

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图2示意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

(1)若Ts稳定在-8 ℃,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时以后。

解析对流层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递减,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6 ℃。

按此理论3 000米高空应比地面低18 ℃,3 000米高空实际温度Ts为-8 ℃时,正常情况下地面应高于10 ℃,逆温现象才能结束。

据气温变化曲线,地面温度高于10 ℃时间应为8点钟以后,8点钟后逆温现象结束,之后2小时空气“净化”,则上午体育锻炼时间应在10点以后。

答案(1)108(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