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偏差:你忘记是不负责任,我忘记是工作太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偏差:你忘记是不负责任,我忘记是工作太忙
同一行为,归因可能不同。

家庭里,你忘记接孩子是不负责任,我忘记接孩子是工作太忙。

职场中,别人迟到你可能认为对方邋遢懒散,不尊重别人时间;你自己迟到,会把原因归结于闹钟不响、早高峰人太多、电梯排队等外部情境。

这种归因偏差现象,被称为“行动者-观察者偏差”,由美国心理学家琼斯和尼斯班特于1971年提出。

意思是,对于同一行为,行动者和观察者归因存在差异。

例如,骑车撞人行为中,作为观察者,被撞者可能会觉得,你骑车撞我是有意挑衅;作为行动者,撞人者会觉得,我骑车撞到你是不小心。

不同归因会导致不同行动。

同样是骑车撞人行为,是归因成有意挑衅,还是归因成不小心,行动自然不同。

归因成前者,虽然事实可能是小意外,但你一句指责,我一句回怼,可能矛盾就会升级,甚至酿成肢体冲突。

相反,归因成后者,双方可能和和气气归责,很快就把问题解决。

具体一点说,行动者-观察者偏差提醒我们,解释同一行为时,个体作为行动者,可能会将自己做这一行为主要归因于外部(例如环境);作为观察者,可能将他人做同一行为主要归因于内部(例如性格)。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张桂梅校长,是“七一勋章”获得者,立志改变贫穷女学生命运,2008年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克服重重困难,让数以千计贫穷女生改变命运。

不过,一开始让张桂梅变成热点人物,并非是因为她的贡献,而是因为一件小事。

她的一个学生成为全职太太,想捐款给学校。

张桂梅拒绝,说女性要独立自强,你怎么能当全职太太?
这件事传到网上,不少网民批评张桂梅,认为她歧视“全职太
太”。

这体现出观察者视角:这些网民将张桂梅这一行为从内部进行归因,从人格特质上来解释。

但如果回到行动者视角,张桂梅如是拒绝其实很自然,因为她一生都在为培养独立女性而奋斗,自己所培养学生成为依靠丈夫“全职太太”,违背她的初心和创校宗旨,她感到失望,宁愿不要这笔与学校理念不符捐款。

也就是说,拒绝事出有因,与歧视“全职太太”无关。

如果你是这所免费女子高中管理者,对于这笔捐款,你很可能也会做出相同的拒绝决策。

如果换一所学校,办校理念不同,同样是学校管理者,如果自己所培养学生捐款,无论是否是全职太太,可能就会接受这笔捐款。

由这个案例,我们不难感受到,行动者和观察者立场、视角、所处环境、所掌握信息等不同,在归因上就会有不同倾向,得出不同结论。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事出有因。

例如,关注不同。

相对自身内部,行动者可能更容易观察到外部情境。

相反,观察者通常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行动者本身,相应的就会从行动者个人特质上找原因。

例如,信源不同。

行动者对自己过去行为比较了解,对自己当时情绪、态度和能力也清楚,可能就会把自己行为归因于某些外部短暂因素。

观察者对行动者过往了解较少,倾向于假设行动者当前和过去行为一致,就容易归因于内部因素。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理解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后,在归因时我们都要提醒自己,这个偏差会影响归因、影响行动。

例如,有些行动者陷入透明度错觉,以为观察者能像自己一样清楚自己想法和情绪,没有意识到有必要直接告诉对方自己想法和情绪,就容易产生误解。

相反,在承认自己归因有偏好、可能有缺漏前提下,行动者和观察者互相交流归因判断,可以起到“1+1>2”效果,帮助彼此削弱偏见和盲点,提升归因能力。

更进一步,无论自己是行动者,还是观察者,我们都要提醒自己,切换到对应视角来换位思考。

具体操作时可以借鉴四视角审视法,意即:切换双方视角二维矩阵。

如果双方记为X、Y,那么,X怎么看X、X怎么看Y、Y怎么看X、Y怎么看Y,就构成4个视角,形成一个二维矩阵。

就应对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而言,四视角审视法告诉我们要思考4个视角:行动者怎么看行动者,行动者怎么看观察者,观察者怎么看行动者,观察者怎么看观察者。

如是逐一换位思考,我们就不会被自己偏好归因风格带着走,更容易全面思考,削弱偏见和盲点。

以张桂梅案例为例,那些网友如果不是只有“观察者怎么看行动者”这一视角,而会切换到另外3个视角来思考就会发现,自己缺少相关决策信息,无法下结论,只能悬置判断。

如此一来,那些网友花点时间,搜索一些关于张桂梅背景信息,以及在什么情境下表达这个观点,来龙去脉是什么,就更有条件准确归因,得到准确结论。

类似的,当我们扮演行动者角色时,也要提醒自己思考这4个视角,从而指导自己完成特定行为,准确发布信号,以减少观察者错误归因概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