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住宅中建筑节地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绿色住宅中建筑节地的探讨
摘要:我们探讨绿色住宅的节地策略意在能更充分的利用每一寸的土地资源来
解决更多的人口居住问题,为营造高品质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环境而努力。

研究节地问题可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一定程度上能减缓我国耕地
逐年减少的状况。

关键词:绿色住宅建筑节能建筑节地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过程,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
市不断的发展,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与不断缩减的有限城市用地间的矛盾日益突显。

在城镇
化过程中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至关重要,然而我国目前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城市居
住用地将占据很大一部分,更是增大了对城市有限土地的需求,因此节约、集约用地将成为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加强绿色住宅的节地研究就十分重要了。

1 关于绿色建筑中建筑节地的定义
2008年我国国土资源部对节约集约用地规定了明确的定义:建筑节地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
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
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2 在绿色建筑中关于建筑节地的策略
2.1 在规划设计方面的策略
2.1.1合理布置总平面
(1)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住宅的布局方式选用很重要。

小区的布局方式会影
响土地的利用率、采光、通风等,选用何种布局方式也受气候、地形影响,何种布局方式节
地的效果更好就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场地选择最为合适才能达到要求。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规定通过调整住宅布局角度可以获得
相应的日照间距折减,而减少住宅的日照间距是节地的一个途径。

理论研究表明住宅的最佳
朝向是南偏东。

通过调整住宅布局角度,可以丰富住宅布局形式,活得良好的通风及起到节
地的作用。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对住宅的最低日照标准是以住宅底层
窗台面(距离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在大寒日或冬至日的日照时长来规定的。

因此,通过北向退台的方式可以减少前排房屋对后排房屋的日照遮挡,从而缩小日照间距,提高建
筑密度,节约了土地。

2.1.2优化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首先,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频率与其距离这些公共空间的远近成反比,为了保证小
区居民能方便快捷地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它的服务半径不能过大。

而若是小规模的小区,可
在合理的半径内与周边共享服务设施。

设计者应合理的将各种活动和设施集中布置,这样可
以提高使用率,以免造成浪费。

其次,现在常采用将商业服务设施沿居住区外围设置以形成
商业街区的布置方法,即沿街面底层设置商业网点的开放型方式,同时结合公交站点布置,
为小区带来更多客源,既能满足居民日常购物,又保障了商家的收益最大化,土地资源也得
以合理利用。

2.1.3 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空间
城市人口与日俱增,城市土地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改善居住环境,是有效的节地手段。

目前居住区的地下空间利用形式是作为地下停车,利用
率不高,也比较单一。

那么居住区的地下空间还有哪些方法去开发利用呢?
①开发半地下居住空间。

这种设计目前很少见,一是因为成本原因,二是这种位于室外
标高以下的半地下住宅起居空间的采光问题很复杂。

采光问题可以通过南面下沉庭院的设计,使半地下室住宅的南向完全开敞,在保证日照间距的前提下,从而引入自然光线,保障底层
住户可以享受充足的日照。

若不考虑经济因素的影响,这种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设计方法,其
节地效果更好。

②设置地下交通空间。

城市交通一般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静态交通指车辆的停放,可
以将部分静态交通设施布置在地下,以节省地上空间来增加住宅建设的面积和绿化面积;动
态交通指人、车、物的流动,可通过人车分流,将车行道放入地下,车辆从地下车道出入居
住区并停放于地下车库,而行人可活动于地面,避免人车混杂出现事故,也减少噪音干扰,
更节约了土地。

③合理配套地下公共服务设施。

比如可以将教育、医疗等对环境要求较高并有一定对外
性的设施设置在地面上,而通过设置局部的下沉广场提高采光、景观,改善环境将会所、文
化娱乐和体育休闲设施放于地下,这样可以节省出更多的地面空间用以建设。

④另外,大面积的公共绿地的地下空间可以设置单层或者多层的地下车库,而住宅单体
的地下空间,则可做人防与地下车库、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物业用房、地下设备机房等各类
用房,亦可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

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地下空间进行定量分析,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从需要划定多大范围供
多少人使用、经济效益如何等多方面去合理规划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2.1.4对坡地和废弃用地进行合理开发
在多山地丘陵的地区,坡地很常见,合理利用坡地地形来创造适宜居住的环境也是节地
的有效手段。

首先可以利用南低北高的坡地来建造住宅,利用地势减少日照间距,提高容积率。

其次利用坡地,把住宅楼的入口设置在两栋住宅单元之间,通过入口层进入前后单元的
层数都不超过6层,从而减少交通面积,提高住宅层数,增加用地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后可以运用错层、跃层、利用地形分层筑台、退台、爬坡、叠落等设计手法,合理利用地形
高差。

另外对于城市中的废弃场地也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它既可以变废为利改善城市环境,
又基本无拆迁与安置问题,也是节地的一个好的选择。

2.2 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策略
2.2.1 增加层数,降低层高。

现今人们普遍认为增加住宅层数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但却不是越高效果越好。

当住宅
建筑为低层和多层时,每增加一层的节地效果十分显著。

当层数超过15层以后,每增加一
层的节地效果已经不到1%。

高层住宅需要设置电梯,并且结构及公共交通面积都需要较大面积,因而住户的实际使用面积系数就会降低。

因此从节地效果看,7-9层的小高层和10-15层的中高层的节地效果最好。

另外降低住宅建筑的层高,可使住宅日照间距减小,从而提高建
筑密度,也能达到节地的效果。

2.2.2 合理缩小面宽,増大进深
缩小面宽,増大进深是在设计中常用的一种节地方法。

在总建筑面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随着住宅的面宽逐渐减小、进深逐渐增大,住宅的用地面积越来越少,容积率大幅度增大,
其节地效果十分明显。

在住宅设计中,单元面宽的缩小和进深的增大是与单元平面的使用息
息相关的,在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