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空间营造手法和意境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师园空间营造手法和意境探究
作者:缪琳如戴美玲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10期
1 网师园概况1.1 构建历史网师园的初建,常被追溯到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 年),原
为南宋侍郎史正志退居的一座府宅园林,史正志在此建万卷堂及渔隐圃。

清乾隆年宋宗元改名“网师小筑”。

对建筑网师园功绩最大的是后来的园主瞿远村,他为人恬淡随和,崇尚平静,
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在购下网师园后,他亲自精心规划,重新布置,使网师园结构焕然一新,
规模远胜旧时。

现在的网师园就基本上保持了瞿远村当年的总体结构布局。

苏州园林多为住宅
园林,由于建筑的栋梁支柱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所以比较容易遭受破坏,现存园林中,其住宅
部分能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而其面貌和原本差不多保持一致的,仅此网师园一座,它内部
的空间和意境营造手法更值得园林建筑者去研究,弥足珍贵。

1.2 整体布局网师园面积仅5333.3m2多,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
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

这一布局,使整座园林内部外形布局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营
造出不同的意境。

中部是山水景物主园,依东南是小巧玲珑石栏、石级和拱洞俱全的石桥———“小飞虹”。

此桥宽约80cm,长约120cm,横跨为有源头活水的渠涧,渠涧另置有水闸,在
苏州古典园林中堪称迷你之最。

东部为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
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

主要建筑有:万卷堂、撷秀
楼和梯云室。

南部是铁石山房、琴室、蹈和馆、小山丛桂轩和濯缨水阁。

濯缨水阁,贴水而建,为敞口建筑,建筑线条轮廓突出。

西部为内园,庭院精巧古雅,盛植芍药。

院里轩屋名以“殿
春簃”,其建筑具有明代古朴爽洁的特点和风格。

北边是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虚斋、
五峰书屋等。

2 空间营造手法2.1 欲扬先抑①撷秀楼向西处有一条狭窄光线不足的通道,由此
通道出来就到了临水的半亭,水面豁然在眼前呈现,阴暗和明亮开阔前后对比鲜明。

②竹外一
枝轩。

游人由五峰书屋走向集虚斋,走进圆洞门到达主景区也通过竹外一枝轩,在室外,视线
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游客从圆洞门走出来的整个过程中,从半遮挡的黄石假山到完整的假
山再到包括水面、建筑及植物的中心景区的全景全部显现在眼前[1]。

整个游赏过程中无不感受到欲扬先抑的空间体验。

2.2 以小见大①采用园中园的形式,构成三个四合院和一个三合院。

前者是西区的殿春簃
前院,东北区的五峰书屋前院[2]和梯云室前院,后者是北区的看松读画轩前院。

②水面处理,也是很成功的一点。

因为园小,故采用以水池为中心的聚合形式,池中不设岛屿,也不将水面
进行分割,这就使园池在阳光下产生鱼光鳞鳞的效果。

2.3 丰富层次①环池的层次处理。

掇叠
黄石假山在小山丛桂轩的北侧,布置石松院落在看松读画轩南侧,增加射鸭廊和黄石假山在撷
秀楼西面,又在池西曲廊东边重点突出六角亭。

②障景处理。

为了遮挡轩内向外的视线,而在
小山丛桂轩前设置黄石假山,从而形成欲扬先抑的效果。

3 意境营造手法3.1 因诗成景网师园
的住宅部分共有四进院落,第一进是轿厅,第二进为“ 万卷堂”,是这所住宅最主要的厅堂,庄重气派;第三进“撷秀楼”是女眷们会客的场所,第四进“五峰书屋”是书房。

从轿厅西侧
的小门“网师小筑”向西进入花园,主景区是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建筑和园林小景沿着水池四
周安排的园林。

3.2 以画入园园林向来被人们认为是天然图画,造园术一直深受绘画的影响,特别是写意
山水画的影响,在网师园中体现尤为突出。

“看松读画轩”位于水池以北,轩内陈设精雅,陈
列着有亿年历史的硅化木,轩前的罗汉松与古柏传为南宋所植,古柏挺立彩霞池边,高约10m
有余,为全园最高物,虬枝遒劲,树干斑斓苍古。

3.3 触景深情网师园造园立意之本是“渔隐”,与历代园主人们的心境及居、息、游、赏
等行为活动息息相关。

宋代选址筑园的史正志就名其花圃“渔隐”,隐喻了其在官场上的失落、沮丧及避世归隐的心。

4 结论网师园虽小而意境足,但每个景点都意味深远,通过造园家独具
匠心的艺术安排,营造了清静雅致的园林环境,表达了造园家淡泊隐逸的思想和心境。

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了无限意境,让我们感受到园内环境景观与古代文人雅士隐逸淡泊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