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
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袁世凯出山的背景和目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内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二、思想认识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由于帝国主义的扶植和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教育学生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

3、通过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历史教训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三、能力要求
1、通过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和袁世凯的两面派手段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分析和讨论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培养和增强学生依据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难点: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一、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干涉与破坏
1、军事威胁、经济扼杀
帝国主义是一贯仇视和破坏中国革命的。

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便积极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表现:教材P87三点内容:调集军队、军舰;出售武器;截留海关税收)
2、在“严守中立”伪装下扶持新代理人
由武装干涉到“严守中立”的原因: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实质:扶植新的代理人来阻止破坏革命
结果: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
3、帮助袁世凯策划“南北和谈”思考:“南北议和”是怎样出台的?
北方:袁世凯一方面对革命党进行,另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
南方:军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竭力主张同袁世凯妥协,革命党人也同意停战议和
过程:1911.12.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正式举行和平谈判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思考:南京临时政府是怎样成立的?为什么说它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简介孙中山回国和他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情况。

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成立概况:(时间、领导人、国旗、国都、历法、纪元)
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内外政策:看书中表格,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四个方面的法令措施。

外交方面见P86,发表《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
府与帝国主义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思考:南京临时政府对内政策有何历史意义?
孙中山为什么要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你怎样看待这个外交文告?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南京政府成立后还颁布了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是1912年春,由参议院制订、孙中山颁布的。

思考:《临时约法》出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三大方面(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国家政体采用内阁制布不是总统制。

这是因为袁世凯正加紧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革命党人企图以约法约束袁世凯。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促成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四个因素: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立宪派和旧官僚的乘机进攻
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④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
2、经过
①逼迫清帝退位。

他采取两面手法。

一方面宣称清帝退位给予优厚的条件,另一方面唆使部下发表通电,要求共和政体。

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清宣统帝宣布退位。

时间是1912.2.12.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

当时民国给予优厚的条件,对此,史学界评价不一,有的认为这是速定共和的手段,但更多的人认为保留了一个宫中小朝廷,是对封建势力的妥协。

②通电赞成共和,迫使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

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就通电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立即向参议院呈递辞呈。

在辞呈中,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又提出三个条件:临时政府定都南京、新总统在南京就职、新总统必须遵守《临时约法》。

他希图使袁世凯离开其老巢北京,置于南方革命党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之下。

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

③1912.3.10.在北京就任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前两个条件很快被袁世凯施诡计打消了。

于是1912.3.10.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

临时政府北迁。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职。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讨论: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说明理由?
2、功绩
①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一击。

②给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

③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失败原因
辛亥革命的功绩是伟大的,但它的功绩和失败并存。

辛革命的失败不仅体现在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更主要地表现在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所以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失败原因:客观上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上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分析其具体表现)
4、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本课,知道秦统一中国、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通过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描述秦朝的将与四至,提高识图能力,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战国后期的时代特点、秦统一的过程等具体史实,认识统一的必然性,经历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和认识历史的学习过程。

2.通过探讨秦统一的条件、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意义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方法,解释和判断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很早就是一个以统一为主的多民族国家,辽阔的疆域、想通的经济和文化、有效的制度、共同的命运,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郡县制在当时比分封制具有进步作用,并进一步明白任何制度实际上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教学重点、难点
秦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

学习和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其作用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西安发现了一支沉睡2000多年大秦帝国军队——秦兵马俑。

这个发现一经面世便震惊了世界。

在拭去历史风尘之后,你依旧能感受到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势不可挡的雄伟气势。

这究竟是怎样一支军队?从他们身上我们又能了解到大秦帝国怎样的过往?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七课秦的统一
[板书]一、秦灭六国
1、统一六的条件
师:秦可以统一六国,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它实力最强大,但除此之外,秦能够统一六国还有哪些条件呢?下面同学们看书58页部分。

(请学生读此段)
师:通过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各诸侯国为争城争地而不断征战,很多百姓在战争中被杀害,人民的生命没有保障,生活非常的困苦,这就说明了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师:那当时的百姓渴望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生答)(和平,安定,没有战争,安居乐业……的生活)
[讲述]:说得非常好,当时的百姓就是渴望一种和平、安定、没有战争、安居乐业的生活。

但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长期进行战争,这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而且,也严重阻碍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往。

因此,结束割据战争,成为当时人民共同的愿望。

师:具备了以上的条件,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秦的统一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秦统一六国
师:以上分析的是秦统一六国的条件,那么秦灭六国的过程是怎样的?首先是秦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的兼并战争,不断蚕食东方临国的土地,削弱其势力。

其次是通过长平之战削弱了向东兼并的最大障碍——赵国的势力。

师:请问同学们长平之战对秦统一六国有什么影响?(生答)
[讲述]:长平之战之后,赵国从此便衰落,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强秦的进攻,秦国统一之势已成,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秦国是用多长时间灭掉六国的?灭六国又是怎样一个顺序?
电脑出示《秦灭六国示意图》使生对秦灭六国形成空间概念。

[讲述]: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秦是于公元前230——前221年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六国。

公元前230年,首先灭掉了离他最近的也是六国中最弱的韩国;公元前228年,秦灭掉了赵国;公元前225年,灭掉了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掉了楚国;公元前222年,灭掉了燕国(燕王喜在辽东被俘虏);公元前221年秦最后灭掉了齐国。

由此可以看出,秦采取了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攻势。

而且,在这咱们还可以用一个谐音记忆法来帮助我们记住秦灭六国的顺序。

(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
师:我现在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看书回答一下,(秦统一六国时在那一年?谁完成了秦的统一?定都在哪里?)请你们看书回答一下!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截止到此,战国时期结束了。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变成了统一的秦朝。

师:秦的统一对当时和后世有何重要意义呢?同学们再看一看58页的最后一段黑体字。

(生答)
[讲述]:首先,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秦的统一,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其次,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

结束了数百年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以上就是秦统一六国的意义。

[板书]二、巩固统一的政权建设
师:秦灭六国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巩固统一局面。

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板书]1、政治上——建立专制集权制度
师:首先在政治上,秦建立了专制集权制度,那么什么是专制集权制度?我在这先不作解释,咱们先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一起学习和认知一下什么是专制集权制度。

[讲述]:首先,在秦统一后,嬴政认为自己功高盖世,觉得夏、商、周三代国君“王”的称号已不足以显其尊贵,便下令改称号,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意思就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而且“皇帝”这个称号还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

当时的嬴政还自称“始皇帝”,他为什么自称“始皇帝”?
师:因为它是第一个,是最开始的皇帝,“始”就是开始、最初的意思。

而且他幻想琴的统治能够永久持续下去,他不仅自己要当皇帝,而且让子孙世世代代永远做皇帝。

那皇帝的权利都体现在哪呢?秦始皇还规定国家一切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主要官吏由皇帝自己一人任免。

那么皇帝虽然至高无上,权利又如此之大,但全国的事情那么多,皇帝一人管得了吗?怎么办?(生答)
师:找帮手,很对。

[讲述]:所以秦始皇就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来辅佐他。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者合称三公,是秦朝中央政府最高官员,但是国家大事,最后仍要由皇帝裁定,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命令。

师:这是在中央,那在地方上,秦始皇又采取了什么治理方法呢?现在同学们看一下书59页,(秦始皇)秦始皇身边有两位大臣,这两位大臣正在为秦朝如何巩固统一为秦始皇出谋划策。

大臣李斯,他说“周代分封同姓子弟很多,结果怎么样呢?应该实行郡县制。

”李斯主张的就是设立郡县制。

那我告诉同学们,秦始皇最终采纳的是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主张的郡县制,而没有继续沿用“分封制”呢?咱们可以回忆一下,春秋战国几百年战乱,是谁与谁之间的战争呢?(战争主要发生在诸侯国之间)那么,诸侯国是怎么出现的?(周初分封的结果)
[讲述]: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为了防止诸侯割据,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郡县制,作为从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

师:那郡县制具体是怎样实行的呢?
[讲述]:就是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郡县都是地方行政单位。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郡县制的实行,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

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而且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讲述]:秦朝就是这样通过郡县制,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所谓的“集权”。

又通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把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一手中,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这就是所谓的“专制”。

简单的说,专制就是中央权利归皇帝,集权是说地方权利归中央
这样就形成了一整套专制集权制度。

而且这一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通过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秦在政治上巩固了统一。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在文化、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呢?
[板书]2、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举措
师:由于各国的道路与车辆的尺寸不一,这就给给各国商人带来了哪些不便?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秦始皇实行了车同轨,并且加强了对水路交通网的构筑。

师:同学们应该都知道文字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文字的发展,首先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此外还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发展到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文字。

(看“马”字有几种写法)
[讲述]:最后一个是秦国的“马”字,我想同学们还可以认得,其余的“马”字我想你们就很难辨认了吧。

这样的话,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就很难看懂,各地区之间的人民也难以沟通,而且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更不利于秦统一的巩固。

所以秦始皇便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但小篆写起来其实并不简练,许多笔画都是线条,象图画一样,写起来很慢。

所以后来,又广为传播的一种更便于
书写的字体叫什么?(生答:隶书)
[讲述]:秦统一文字后,就加强了各地人民的沟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对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很有影响。

师:文字统一了,但除了文字之外,在战国时期还有哪些方面很混乱呢?需要秦朝去统一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漫画,找出答案。

(看课件)
师:我想通过这组漫画同学们都应该有了答案了吧,除了文字外,还有什么需要统一呢?(生答)
[讲述]:可见,当时人们想要外出做生意,就因为货币,还有尺、斗的不统一面临了很多的麻烦,给商品交换带来困难,严重的会给秦朝的经济发展带来混乱,还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由漫画中我们也已经看出,战国时货币非常复杂,形状大小、轻重、计算单位都不相同。

基本币制是四大类(看课件)。

燕、齐等国流通“刀币”(是从实用的刀子变化而来);魏、赵、韩流通“布币”(是由古代的除草农具演化而来的);楚国流通铜贝,也叫“蚁鼻钱”、(“鬼脸钱”);秦国流通“圆钱”,也叫“环币”。

(环币是从纺织工具纺轮演变而来的),环币比起布币和刀币,计数和携带更方便,因此逐渐成为受欢迎的货币。

咱们看到,这么多的货币种类必然会给商品交换带来困难,因此秦统一后,规定废除各国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此钱中间只所以做成方孔,是因为当时人民想把钱做得精致一些,需要把钱的边缘磨圆滑,磨时需要穿一根棍上,如果中间是圆孔,则不易固定,该成方孔,再穿在一根方棱的棍上就很容易固定。

又因为这种钱标准重量为半两,所以称为“秦半两”。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这个圆形方孔钱也因其形制合理、便于使用,所以后世也都纷纷效仿,在我国有深远影响。

师:在经济上,秦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概念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设立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问题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P5学思之窗,回答: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4、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5)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a.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b.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浦东位于黄浦江以东,面积556平方公里,是上海面积的1/12,过去的浦东仅表示位置在黄浦江以东,在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

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上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

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2、开发的目的
(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时间:
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4、意义: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格局: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