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同步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同步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g氢气与9g氧气反应一定生成10g水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此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2、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下列模型不正确的是
A.空气组成(体积分数) B.溶液之间的关系
C.物质的微观构成D.原子结构
3、配制溶液用的仪器是
A.烧杯B.酒精灯C.铁架台D.蒸发皿
4、如图所示,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底部的粉末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氢氧化钠B.碳酸钙
C.硝酸铵和氢氧化钙D.氯化钠
5、下列物质不能
..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A.花生油B.蔗糖C.食盐D.味精
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均匀扩散到水中的过程
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7、下列物质在水中可以形成溶液的是
A.花生油B.蔗糖C.冰块D.面粉
8、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蔗糖B.酒精C.汽油D.氯化钠
9、有关海水晒盐及粗盐提纯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A.粗盐提纯时搅拌为了增大氯化钠的溶解性
B.过滤时为加快过滤速度可以用玻璃棒搅拌
C.蒸发时需要将滤液全部蒸干后停止加热
D.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蒸发结晶
10、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b
B.t2℃时,物质a的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
C.t3℃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15g物质b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65g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用下图装置完成“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粗盐提纯实验中的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序号),以及称量精盐并计算产率。

(2)操作③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

(3)操作③中,当观察到蒸发皿内出现______时,停止加热,让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______℃;1a℃时,将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升温到a2℃,溶质的质量为甲______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时,分别用甲、乙的固体配制相同质量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要水的质量关系为甲______乙2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来制取氢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 ,生成氢气的质量和加入锌粒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完成下列各小题:
(1)P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___________。

A.H2SO4B.ZnSO4C.H2SO4和ZnSO4
(2)为了验证Q点溶液是否是该温度下溶质的饱和溶液,以下方法可行的是___________。

A.加入少量该溶质,看是否溶解
B.蒸发溶剂看是否有晶体析出
C.加入少量食盐颗粒,看是否溶解
(3)Q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M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根据NaCl和KNO3的溶解度数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60℃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_g;
(2)10℃时,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___(选填“NaCl”或“KNO3”);
(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10℃时,不能够配制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9%的KNO3溶液
B.20℃时,20g NaCl固体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得到NaCl的不饱和溶液
C.20℃到30℃之间,能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NaCl饱和溶液和KNO3饱和溶液
D.将KNO3溶液经过某种操作后,析出KNO3晶体,过滤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原溶液小5、根据如图中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将25g硝酸钾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硝酸钾的___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__;
(3)20℃时,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可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4)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称取氯化钠时,指针向右偏,调节游码至天平平衡(____)
2、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若使用了过量的盐酸最后的氯化钠晶体中会混有盐酸杂质(____)
3、称量精盐时,只在左盘垫纸,产率偏高(____)
4、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____)
5、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可继续加入该溶液的溶质观察溶质是否溶解,如果溶解就一定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____)
四、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实验室里,某同学称取碳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固体20g,放入烧杯里,滴加稀盐酸100g,恰好完全反应最后称得烧杯里的剩余溶液质量为115.6g(无晶体)。

提示:氯化钙溶于水且不和稀盐酸反应。

请回答:
(1)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
(2)烧杯里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2、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若使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应蒸发掉水的质量为多少?(要求书写步骤)
3、“黄铜”即铜锌合金,古代称为“俞石”。

由于外观酷似黄金,常被不法商販冒充黄金出售。

某实验小组为了辨别真伪,用该合金与稀盐酸反应,将三次实验所得相关的数据记录如下:
(1)根据上表数据分析,合金中的锌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取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2)计算铜锌合金中的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3)计算第3次实验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精炼铜生产国,随之而来也伴随着一定环境污染。

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模拟沉淀法除去水环境中的铜离子,并测定硫酸铜的含量。

取128g 的CuSO 4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表所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2422NaOH+CuSO =Na SO +Cu OH ()。

(1)充分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

(2)在第________________次反应后NaOH 仍然不足;
(3)计算CuSO 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5、如图,小明同学将200g 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做如图操作,请通过计算回答:
(1)往甲烧杯溶液加入5g 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保留到0.1%)
(2)若将乙烧杯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则需加水多少g?
五、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
1、我国西北地区有很多咸水湖,其中最大的是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

盐湖附近的百姓通过“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获得大量湖盐。

小伟同学取该湖盐样品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湖盐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冬天捞碱的“碱”指Na2CO3,夏天晒盐的“盐”指NaCl。

(2)碳酸钠、氯化钠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思考与猜想)
(1)“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盐样品成分的猜想:
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Cl
猜想三:Na2CO3和NaCl
(实验探究)
2、CaCl2和NaCl是常用的融雪剂,又称“化冰盐”。

小组同学对某融雪剂样品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i、含某些金属元素的物质在火焰中灼烧时,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

Na的焰色为黄色,Ca的焰色为砖红色。

ii、CaCl2 + Na2CO3=2NaCl +CaCO3↓
(进行实验1)按下图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1)由实验1推知,样品中含有CaCl2,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小组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1,无法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NaCl,理由是______。

(进行实验2)分别取大小、形状相同的冰块,按①~⑧所示试剂及用量进行实验;90 min时,测定冰融化所得水的质量。

实验记录如下:
(解释与结论)
(3)通过实验①~④可探究NaCl溶液的浓度对融冰效率的影响。

实验①中,x=______。

(4)由实验①~④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5)实验⑥中,NaCl与CaCl2的质量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6)得到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24%的NaCl溶液的融冰效率高于24%的CaCl2溶液的”,所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填实验序号)。

(反思与评价)
(7)甲同学依据实验2中⑤~⑧得到结论“CaCl2溶液的浓度越大,其融冰效率越低”。

乙同学不同意他的观点,理由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A选项错误;
B、根据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
2H2O可知,1g氢气
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8g,则生成的水的质量为9g,故B选项错误;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具有均一性的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比如水,故C选项
错误;
D、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关于化学知识的推理和归纳的能力,难度适中,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D
【详解】
A、空气中体积分数的含量: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成分占0.03%,模型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可以是浓溶液也可以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是浓溶液也可以是稀溶液,模型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模型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原子核在原子内,原子核内有质子和中子,电子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模型不正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详解】
酒精灯是用来加热药品的,铁架台是用来固定仪器的,蒸发皿是用来蒸发溶液的,配制溶液时需要使用烧杯作容器,故选A。

4、C
【详解】
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析出晶体,试管底部的粉末增加,不符合题意,错误;
B、碳酸钙难溶于水,加入烧杯中,试管底部的粉末无变化,不符合题意,错误;
C、硝酸铵加入烧杯中,溶于水后吸热,温度降低,氢氧化钙溶解度升高,试管底部的粉末减少,符合题意,正确;
D、氯化钠加入烧杯中,基本无热量变化,试管底部的粉末无变化,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选C。

5、A
【详解】
A、花生油是一种不溶于水的液体,与水混合后形成乳浊液,不能形成溶液;
B、蔗糖能够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C、食盐能够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D、味精能够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A。

6、D
【详解】
A、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进行扩散,最终均匀分散到了水中的过程,此选项表述正确;
B、溶液中加水稀释前后,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发生了变化,溶质的质量不变,此选项表述正确;
C、物质的溶解会受温度或压强等因素的影响,故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此选项表述正确;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溶液是混合物,如水和酒精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两种物质都是纯净物,都不属于溶液,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D。

7、B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详解】
A、花生油与水形成乳浊液,不是溶液,错误;
B、蔗糖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为溶液,正确;
C、冰和水是一种物质,错误;
D、面粉与水形成悬浊液,错误。

故选B。

8、C
【分析】
【详解】
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酒精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选项不符合题;
C、汽油不溶解于水,在水中易浮而分层,无法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能得到溶液,故C 选项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D
【分析】
由于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故在海水中提取NaCl通常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粗盐提纯涉及溶解、除杂、过滤、蒸发等操作。

【详解】
A、粗盐提纯时搅拌是为了加快粗盐的溶解,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性,A错误;
B、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避免弄破滤纸,B错误;
C、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C错误;
D、根据分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蒸发结晶,D正确。

故选D。

【点睛】
进行过滤操作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进行蒸发操作时要注意不要将液体全部蒸干。

10、D
【详解】
A: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

若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

A错。

B:t2℃时,物质a的125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

B错。

C:t3℃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仍然是饱和溶液,c变为不饱和溶液,但c 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C错。

D:t2℃时b的溶解度是25g,50g水最多溶解物质b12.5g,所得溶液质量最多为62.5g。

小于65g。

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二、填空题
1、
(1)②①③
(2)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出现较多固体
【解析】
(1)
粗盐提纯时,需要将粗盐溶解在烧杯中,然后进行过滤去除泥沙等杂质,然后进行蒸发结晶获得较为纯净的盐,所以顺序为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故填②①③;
(2)
在蒸发操作中,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
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让余热蒸干剩余液体,故填出现较多固体。

2、a1等于小于
【详解】
由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a1℃;a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将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升温到a2℃,甲、乙的溶解度均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所以溶质的质量为甲等于乙;a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则分别用甲、乙的固体配制相同质量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要水的质量关系为甲小于乙,故填:a1;等于;小于。

3、
(1)C
(2)A
(3)等于
【解析】
(1)
P点对应的溶液中锌的量还不足以将稀硫酸反应完,说明酸是过量的,所以溶质的成分是反应生成的
硫酸锌和过量的稀硫酸。

故填:C
(2)
A.加入少量该溶质,看是否溶解,如果未溶,说明已经饱和,反之不饱和,选项所选方法可行。

B.蒸发溶剂,溶剂的量变小,不能进行判断,选项所选方法不可行。

C.加入少量食盐颗粒,食盐属于其他溶质,所以无法用来进行判断,选项所选方法不可行。

故选:A
(3)
Q点锌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锌,反应就已经结束,所以M点未发生任何反应,故Q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M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故填:等于
4、
(1)110
(2)NaCl
(3)ABC
【分析】
(1)
从表格可知,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

(2)
10℃时,NaCl溶解度为35.8g,KNO3的溶解度是20.9g,所以溶解度较大的是NaCl。

(3)
A、10℃时,KNO3的溶解度是20.9g,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0.9g
100%20.9%
100g20.9g
⨯<
+。

所以
不能够配制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9%的KNO3溶液。

正确。

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即100g水最多溶解36.0g氯化钠形成氯化钠饱和溶液。

所以
20g NaCl固体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得到NaCl的不饱和溶液。

正确。

C、从20℃到30℃,氯化钠溶解度从36.0g变为36.3g,硝酸钾溶解度从31.6g变为45.8g,该温度范围内某一温度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等,所以可以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饱和溶液。

正确。

D、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改变。

如恒温蒸发溶剂导致硝酸钾晶体析出。

错误。

故选ABC。

【点睛】
5、
(1)饱和
(2)硝酸钾3
(3)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4)降温结晶
【分析】
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能溶解的最大的质量。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氯化钠大。

(1)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说明1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的硝酸钾,故10℃时,将25g硝酸钾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填:饱和。

(2)
由上述分析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硝酸钾;故填:硝酸钾(或KNO3)。

(3)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时,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转化为
该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可使用的方法是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故填: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4)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氯化钠大,因此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故填:降温结晶。

【点睛】
三、判断题
1、错误
【详解】
称取氯化钠时,指针向右偏,说明药品质量偏少,应继续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错误。

2、错误
【详解】
氯化氢具有挥发性,粗盐提纯的实验中,即使使用了过量的盐酸,最后的氯化钠晶体中,也不会混有盐酸杂质,故填:错误。

3、错误
【详解】
称量精盐时,只在左盘垫纸,会导致称得精盐的质量偏小,产率偏低,故错误。

4、错误
【详解】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则得到的氯化钠固体变少,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故错误。

【点睛】
5、正确
【分析】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溶质看是否继续溶解,不能溶解即为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详解】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可继续加入该溶液的溶质观察溶质是否溶解,如果溶解就一定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四、计算题
1、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g+100g 115.6g 4.4g -=
(2)解:设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y
3222CaCO +2HCl =CaCl +H O +CO 100111444.4g
y x ↑
11144 4.4g
x =x =11.1g 10044 4.4g
y =y =10g 故烧杯里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0g 10g 11.1g 100%18.3%115.6g
-+⨯≈ 答:烧杯里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8.3%
【分析】
(1)
见答案;
(2)
见答案。

2、解:设应蒸发掉水的质量为x ,根据溶液增浓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100g ×10%=(100g-x )×20%
解之得:x =50g
答:应蒸发掉水50g 。

【详解】
见答案
3、
(1)1:4(或25:100)
(2)解:设25g 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为x
22Zn +2HCl =ZnCl +H 65
20.4g x

6520.4g x = x =13g 25g 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为25g-13g=12g ,铜锌合金中的铜的质量分数为 12g 100%48%25g
⨯= (3)解:设第三次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锌质量为y
22Zn +2HCl =ZnCl +H 13620.4g
y ↑
13620.4g
y = y =27.2g 反应后溶液质量为参加反应锌13g 与稀盐酸100g 减去生成氢气0.4g ,故反应后溶液质量为
13g+100g-0.4g=112.6g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7.2g 100%24.2%112.6g ⨯= 。

【分析】
(1)
25g 合金和120g 稀盐酸产生0.4g 氢气,25g 合金和160g 稀盐酸产生0.4g 氢气,说明25合金完全反应可以产生0.4g 氢气,50g 合金和100g 稀盐酸也能产生0.4g 氢气,说明100g 稀盐酸完全反应可以产生0.4g 氢气,故25g 合金中的锌和100g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所取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为25:100=1:4;
(2)
解析见答案;
(3)
解析见答案。

【点睛】
4、
(1)19.6
(2)1和2
(3)设:CuSO 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4224
2NaOH +CuSO Cu(OH)+Na SO 160
9819.6g 1609819.6g
32g
32g 100%25%128g x
x x ==⨯=↓=
答:CuSO 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解析】
(1)
由数据可知,第三次实验就已经将硫酸铜反应结束了,所以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9.6 g
(2)
由数据可知,第三次实验沉淀的量就不会改变了,所以说明在第1和2次反应后NaOH仍然不足。

(3)
详解见答案
5、
(1)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5
100g
10
g
0g+5g
×100%≈23.8%
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3.8%。

(2)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100g×20%=(100g+x)×5%
x=300g
答:需加水的质量为300g。

【解析】
(1)
见答案
(2)
见答案
五、实验探究
1、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冬天气温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有大量的碳酸钠结晶析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结晶法,使溶质结晶析出,夏天气温高,水蒸发的快二 Na2CO3+2HNO3=2NaNO3+H2O+CO2↑ 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详解】
(1)“冬天捞碱”的原因是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冬天气温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有大量的碳酸钠结晶析出。

“夏天晒盐”的原因是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结晶法,使溶质结晶析出,夏天气温高,水蒸发的快。

(2)实验一:碳酸钠属于碳酸盐,碳酸盐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后,加入过量稀HNO3,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则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猜想二不成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NO3=2NaNO3+H2O+CO2↑。

实验二: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NaCl+AgNO3=AgCl↓+NaNO3,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猜想三成立。

2、加入Na2CO3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的Na2CO3溶液中也含有Na元素,也会使火焰呈现黄色0 其他条件相同时,在实验研究的NaCl溶液浓度范围内,NaCl溶液的浓度越大,融冰效率越高相等④⑧⑤~⑧中,NaCl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可能会导致融冰效率降低
【详解】
(1)在实验1中,加入Na2C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即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判断出样品中含有CaCl2。

故填:加入Na2CO3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2)根据题干信息,Na元素的焰色为黄色,而加入的Na2CO3溶液中也含有Na元素,也会使火焰呈现黄色,所以,无法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NaCl。

故填:加入的Na2CO3溶液中也含有Na元素,也会使火焰呈现黄色。

(3)该探究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所以加入的试剂总质量要保持一致,即每组实验中加入NaCl 溶液、CaCl2溶液和水的总质量要一致;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每组加入试剂的总量为8g,即,求得,故填:0。

x x
2++6=8=0
(4)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实验①~④中,加入24%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别为2g、4g、6g、8g,水的质量分别为6g、4g、2g、0g,所以,加入的水越少,混合后NaCl溶液的浓度越大,即NaCl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可以看出,冰融化所得水的质量分别为3.57g、6.77g、9.44g、14.19g,即冰融化所得水的质量与NaCl溶液的浓度呈正比。

故填:其他条件相同时,在实验研究的NaCl溶液浓度范围内,NaCl溶液的浓度越大,融冰效率越高。

(5)实验⑥中,加入4g质量分数为24%的NaCl溶液,NaCl的质量为:4g×24%=0.96g;加入4g质量分数为24%的CaCl2溶液,CaCl2的质量为:4g×24%=0.96g;通过计算可知,NaCl与CaCl2的质量相等。

故填:相等。

(6)实验④中,加入24%的NaCl溶液的质量为8g,没有加入CaCl2溶液,此时冰融化所得水的质量为12.84g;实验⑧中,加入24%的CaCl2溶液的质量为8g,没有加入NaCl溶液,此时冰融化所得水的质量为9.52g;实验④和⑧中没有加水,所以两溶液浓度均是24%。

所以通过对比实验④和实验⑧,可以得出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24%的NaCl溶液的融冰效率高于24%的CaCl2溶液的”。

故填:④⑧。

(7)通过(4)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NaCl溶液的浓度越大,融冰效率越高。

而实验⑤~⑧中,加入NaCl溶液的质量分别为6g、4g、2g、0g,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分别为2g、4g、
6g、8g;此时冰融化所得水的质量分别为:12.84g、11.54g、9.97g、9.52g,呈降低趋势;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也可能是NaCl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可能会导致融冰效率降低,所以,不能得到结论“CaCl2溶液的浓度越大,其融冰效率越低”。

故填:⑤~⑧中,NaCl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可能会导致融冰效率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