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2 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声音传播的途径,本课在学生已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来进行研究:
第一,认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用注水加热法赶走烧瓶内的空气后,可发觉声音变小,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第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比较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
沙子、水、空气分别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
实验中可发现隔着空气、水和沙子都可以听到声音,说明物质可传播声音。
其中,隔着沙子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隔着空气听到的声音比较小,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气体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这个实验表现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效果不一样。
教师可在课前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在三只塑料袋中分别装入沙子、水和空气,封好口待用。
上课时,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并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在纸上。
第三,制作土电话。
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
实验中要拉直棉线,拉直的棉线能很好的传递振动,松垮垮的棉线会抑制振动,减弱并最终吸收振波,使振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
改变“电话线”的方向,再进行实验,可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可向不同的方向传播。
第四,阅读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声音传播故事。
我国古代在城市的攻防战中,防守者为了及早发现敌人在什么地方挖地道,采用了“伏罂而听”的方法(在《墨子·备穴篇》中有记载),制作一个大腹小口的坛子——罂,派一个听觉灵敏的人去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以确定方位。
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物质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罂后引起罂壁的振动,又引起罂内空气的振动,于是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与上一个活动一同反映出声音可向各个方向传播。
最后的拓展活动——使矿泉水瓶中豆粒的声音变小或消失。
办法是:在瓶外使用吸声材料松松地包裹或在里面装上满满的水或有孔的柔软材料使振动不能发生等等,这隐含着不同结构的材料对声音的反射效果差异。
学情分析
介质是声音传播的条件,这是本节教学的中心。
对此,学生在生活中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的差异是本课的关键。
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并应用于生活。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
3.能设计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实验。
4.能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探究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评价任务
1.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不同介质的传声效果不同。
2.会自制土电话。
教学准备
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一只听诊器、一只水盆、两根塑料棒,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两根牙签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发现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1.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你有什么发现?
2.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二、研究固体和液体是否能传播声音
1.提问: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2.教师讲活动步骤。
学生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3.提出问题:
(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装什么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呢?
2.学生讨论。
3.提问:怎样验证你们的假设?
4.学生交流、实验、汇报。
5.教师小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四、做“土电话”并使用
1.教师介绍制作方法。
2.学生制作并使用,交流发现。
3.改变线的方向,再试,交流新发现。
五、拓展
1.提问:你能用你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伏罂而听”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2.让学生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3.共同检测消声效果,评比。
4.学生介绍成功的方法并说明原理。
教学反思
在让学生做声音传播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实验方法要灵活多样,教材中提供的形式是有限的,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固定的方法,只需要将液体、固体等材料交给他们,还可以干脆带他们到室外去,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试一试,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教师也可以多设计一些实验,在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去帮助他们。
二是实验材料的准备要丰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以木板、水代替固体和液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
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多想办法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类材料供学生在实验中使用,以便使学生认识到声音能在某类物体中传播而不只是在某种物体中传播。
总之,在本段教学里,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并且把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玩”,不能做一个实验,讲一个结论,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利的。
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制作和玩“土电话”的过程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因此,在类似制作一类的教学中,要尽量挖掘制作过程中做蕴藏的各种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这部分的教学建议如下:
放手让学生准备材料。
课前的准备应看作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好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个前提。
好的课前准备要注意服务于课堂,为课堂教学的充分展开创造机会,而不应把着眼点放在弄清某一知识上。
所以,本课的课前准备不必要学生去了解如何制作“土电话”,或干脆制作一个成品“土电话”,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足够广泛的制作材料,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