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高清精墨迹法帖欣赏(附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芾高清精墨迹法帖欣赏(附译文)
米芾《陈揽帖》(昨日帖)纸本行书纵25.9厘米横20.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昨日陈揽戢戢之胜,鹿得鹿宜。

俟之,已约束后生同人,莫不用烦他人也。

轸之只如平生,十官如到部,未缘面见,欲罄绅区区也。

芾顿首再拜。

米芾《丹阳帖》(翰牍九帖之六)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2.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译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

芾顿首。

此帖所致为米芾之友人。

此友人乃《适意帖》中“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

《丹阳帖》,《书法大辞典》称为《丹阳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换玉笔架书》。

“丹阳”乃润州古称。

秋榖未登,青黄不接,米价必至踊贵,故此帖必作于崇宁二年夏秋之间。

米芾愿以玉笔架换百斛丹阳米,寥寥二十余字,“如何”二字是商量的口气,有点调皮;“早一报,怨他人先”,则活脱可见其幽默诙谐。

从文字看来,已有《世说新语》中晋人名士风度。

此米芾“翰牍九帖”之一,此尺牍的书法风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札作风。

米芾名其居为“宝晋斋”,十分仰慕的正是晋人风流。

他研习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后半部全从右军《兰亭》中来。

但他最为倾心的是“破体”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谓:“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

”落笔痛快,气势开张,英俊豪迈,更契合于米芾的性格。

《丹阳帖》的写法就和献之笔札相近。

但是,既经“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笔法,兼之米芾个性强烈,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真是“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大胆而泼辣,尺素之间亦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与二王的散淡就有了距离.米芾毕竟还是米芾,米字到底还是米字,他能著名书史,开宗立派,不是没有缘由的。

米芾《甘露帖》(又称弊居帖)纸本行书纵35.5厘米横5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顿首再启。

弊居在丹徒
行衙之西,翛闲堂、漾月、佳丽
亭在其后,临运河之阔水。


则月台,西乃西山,故宝晋斋
之西为致爽轩。

环居桐柳椿
杉百十本,以药植之,今十年,皆
垂荫一亩,真一亩之居也。

四月末,
上皇山樵以异石告,遂视之。


十一穴,大如碗,小容指,制在淮山一
品之上。

百夫运致宝晋桐杉之
间。

五月望,甘露满石次,林木焦
苇莫不沾,洁白如玉珠。

郡中图
去,至今未止。

云欲上,既不请,亦不止
也。

芾顿首再拜。

米芾《烝徒帖》纸本行书纵29.9厘米横31.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烝徒如禁旅严肃,过州郡,两人并行。

寂无声,功皆省三日先了。

蒙张都大、鲍提仓、吕提举、壕寨左藏,皆以为诸邑第一功夫。

想闻左右,若得此十二万夫自将,可
勒贺兰。

不妄、不妄。

芾皇恐。

米芾《知府帖》(又称《长者帖》)纸本行书纵29.8厘米横49.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黻顿首再拜。

后进邂逅长者于此,数厕坐末,款闻议论,下情慰忭慰忭。

属以登
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遂末遑只造舟次。

其为瞻慕,曷胜下情?谨附便奉启,不宣。

黻顿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简介:
此为致知府大夫书札。

由“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或即元祐二年去汴京东归时所作。

元祐二年,米黻过甬上(今安徽宿县),六月南都舟中(南京、商丘)。

居汴京保康门内,出则戴高檐帽,撤轿顶而坐,招摇过市,晁说之喻为鬼章。

是年,以唐巾深衣语蜀党苏轼、苏辙、黄庭坚、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郑嘉会、秦观、陈虚碧、王钦臣、刘泾及圆通和尚雅集王诜私邸之西园。

公麟作图,米黻为诗集作序。

当时宋的政坛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这样的称呼。

蜀党以苏轼为首,依附朔党的人最多,这时候熙宁、元丰两朝掌权的官员,都已经退休居闲散的官职,怨恨的情绪都浸入了骨髓,暗中在窥伺内争的嫌隙。

余以为米黻或许不想淌入政争,遂离汴出京,以避交游出饯。

高后垂帘时诏避父高遵甫讳,故文及甫但称文及。

“府”字犯嫌名,乃缺笔避之。

此帖末签名形态与《苕溪诗》几同,“闻”字门部,亦与《苕溪》“兰”字相似,皆集颜行使然。

但写时或略早。

评论:
宋曹勋《松稳集》:“米襄阳此帖,尤是早年。

若后此所书,则英风义概,笔迹过六朝远甚。

然前人用意多推奖,若一颦笑、一言动可道者必誉之,足以激昂士风,皆归于厚。


元钱逵跋:“右米南宫长者、明公二帖,刚健端庄之中,而有婀娜流丽之态。

苏文忠公谓其超迈入神,评语不虚。


艺术赏析:
对照字形,与米芾三十八岁的《苕溪诗》相近,但书写时间也许略早,理由之一,“坐”、“议”、“论”数字结体的紧敛,以及不少起笔侧锋的逋峭,都带有欧阳询的特征,而这在《苕溪诗》中已经较为少见了。

理由之二,“游”字水旁之挑接写短衡的上翻笔势,与同写于三十八岁的《蜀素帖》中“泛泛五湖”的“湖”字如初一辙。

所以似可认为,这件尺牍是米芾三十五岁左右的书作。

这件作品亦可推论是米芾的“少作”,如相次的“进邂逅”三个辵字边,便有一律之嫌,这无疑是经验不足所造成的。

《蜀素帖》这个部首变化无端,极少雷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此书早于“元祐戊辰”的结论提供了证据。

虽说此幅是米芾的“少作”,但并不因此降低《知府帖》的艺术价值。

整个布局上,以余浅见,只有首行有小缺失,首字“黻”略小,且第二字“顿”的气势大大的压过了“黻”字,这是在一般行草作品中罕见的。

“邂逅”二字也许是为了章法排列,挤在一块儿,美中不足。

前六行的用笔几乎一样,片状的笔法多,这也是米芾的作品一大特色之一,虽是小字的尺牍,字字仍饱满不单薄;末四行始,笔锋转为用中锋较多,尤其“慕”字以下,少了小心翼翼的笔法,书写时多了情意,信笔挥洒开来,硬挺的线条搭配厚重的笔触,使后半部有不一样的特色。

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翰牍九帖之二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4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前补书:丞果实,亦力辞,非愿非愿)
芾顿首启:画不可知(旁注:不知好久),书则十月丁君过泗,语与赵
伯充,云要与人,即是此物。

纸紫赤黄色,所注真字,褊
草字,上有为人模墨
透印损痕。

末有二字:
"来戏",*才字也。

告留。

念其
直就本局虞候拨供给
办。

或能白
吾老友吾舍人,差两介送
至此,尤幸尤幸!再此。

芾顿首上,
伯修老兄司长。

……
不记得也。

存纸尾。

来戏, *才字。

米芾《致伯充尺牍》(翰牍九帖之七又称《业镜帖》)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1.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敬闻命。

此石亦不恶。

业镜在台州耳。

芾顿首。

伯充台坐。

彦臣如何?
米芾《德忱帖》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7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五月四日,芾启:蒙书为尉(通慰),审道味清适。

涟,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

他至此见,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

闽氏泛海,客游甚众,求门馆者常十辈,寺院下满,林亦在寺也。

莱去海出陆有十程,已贻书应求,倘能具事,力至海乃可,此一舟至海三日尔。

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

便中奉状。

芾顿首。

葛君德忱阁下。

说明:
此帖为致葛德忱书札。

葛德忱疑即葛蘩,名字相发之义本《诗经·召南·采蘩》序毛传。

乃葛蕴、葛藻长兄。

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王子才所藏雪窦和尚诗后,有“襄阳米芾”与“鹤林居士葛蘩”题跋。

葛蘩,号鹤林居士,丹徒人,良嗣长子。

崇宁间官临颍主簿,累迁镇江守。

此时德忱恐在润州,欲求莱州职事,故米芾告以路程行法也。

“林君”当指林希,子中福州人,乃称“闽士”。

林氏罢枢密,于元符元年四月出守亳州,同年九月换杭州,疑于其时特访涟水矣。

林希,字子中,福州福清人,概子。

嘉祐二年进士,神宗朝同知太常礼院,遣使高丽,希闻命,惧形于色。

神宗恕,责监杭州楼店务。

绍圣初知成都府,道阙下,章惇留为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

时方推明绍述,尽黜元祐群臣,希皆密预其议,自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数十人之制,皆希为之,极其丑诋,读者愤叹。

徽宗时卒,年六十七,谥文节,追赠资政殿学士。

有两朝宝训二十一卷。

《列子·天瑞》:“子列子居郑圃,人无识者……国不足,将嫁(往)于卫。

”“御寇”二句,即用此典。

此帖作于元符二年五月四日,离秩满不足一月,故有“欲去”之语。

米芾于涟水军任上,曾遭遇旱灾之后,又逢水灾之情况,当地田亩俱被淹没,许多通湖港道,初为防旱救田,而填土塞断。

然水灾之后,地主毫姓只顾一己私利,仍不疏放,以致地势低洼之区,积潦难泄,为患颇大。

米芾于致上司或同侪之信函中,特将在外实地所见表出,心中甚为不平。

这是米芾“欲去”的外在之因,涟水环境险恶,旱灾水灾连连。

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虽然“至官下则率直不苟”,但平生嗜好只在江封山月,及石砚书画,加以疏狂成性,故为官日久,难免故态复萌。

墓志铭对此并不加隐讳,谓“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

此实记实之言。

在涟水军任上,米芾即曾因“好石废事”,招致上司不满,可能因此去职,在任仅二年。

艺术赏析:
此为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

此帖自始至终,气韵十分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际,妙趣横生。

粗看,“全不缚律”,左倾右倒,形骸放浪。

仔细赏读,却又欹正相生,字字随著章法气势变化,用笔狂放而不失检点,提按顿挫丝丝入扣,上下精神,相与流通,有著强烈的节奏感,与其作品比较,此帖颇具魏晋风韵,笔法圆转含蓄韵藉,有篆籀气。

节奏也较平和,神闲气定,故能随意布势,妙得自然。

此帖乃米芾佳作之一,虽然第八行至第十五行之间有的字略小,但大体上看来,不论是字形结构、映带关系、饱厚度或整体感来看,都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

单字方面,这帖有一些重复字出现,端看米芾怎么作变化:
林:“林”君和满“林”。

前者看似慵懒,书写时漫不经意,最后一长点和君的首笔承接,笔势较铺张;后者把比竖起来写,多用藏
锋,末一长点没有露锋,整个字看似挺劲,其实过拘谨了。

寺:“寺”院和在“寺”。

前者的“寺”较硬挺,第二个横画和第三个横画接连时,用下钩承接,使得字的锋利感提升,最末点连在竖钩上,使人把视觉焦点落在此处;后者的“寺”字,笔画厚重饱满,但并不会软而无力,和前者相较,后者的笔画紧缩在一块儿,若非变化之需,寺字最好不要如此书写,因为会让字透不过气来。

海:泛“海”、去“海”、至“海”和“海”蝗。

四个“海”字因位置不同,各有其姿态。

第一个“海”上宽下紧,右边的“每”往左下倾,上轻下重,四个“海”字中只有此字有露出竖钩,整个“海”字成一个倒三角形;第二个“海”字,右边的“每”稍微向上提,也是上轻下重,不过这个字可以看作一般的行楷,因为没有姿态上的大变化;第三个“海”字稍小,笔画粗而提按不明显,呈现一个圆圆的体态,水字边和“每”的下半部有些模糊,但此字的墨韵尚佳;第四个“海”字,略带正方形,此字有一个特点,即“海”中间的横画粗旷的向右带开,这样的力道用在小行草上是罕见的。

求:“求”门馆和应“求”。

此二字没有很大的差别,唯有竖钩部分前者在钩的地方先轻提下顿再往上钩。

能:必“能”、“能”容和傥“能”。

第一个“能”字和第二个“能”自左半部的结构差不多,右半边有些不同,第一个“能”字较紧缩,第二个“能”字向下伸展,一竖带下后往下接时,线条皆是圆劲的,没有折角,第一个“能”字有折角;第三个“能”字不若前两字精采,粗细较一致,看似平淡。

舟:吞“舟”和此一“舟”。

这两字截然不同的写法,前者细挺的线条,加上竖钩时狠狠往上锐利一钩,横画也以粗笔带过,成为字的重心所在;后者小而圆,中间的短撇靠右,横画顺势带开,感觉到这个字重映带相接,前者重体态。

也:陋邦“也”、在寺“也”和就“也”。

第一个“也”字圆软,向势的笔画居多;第二个也的首笔,钩进来时不是一笔成形,先往下再往内,停顿后使钩的力量更强劲;第三个“也”字较第一二个夸大,钩向内缩,最末笔向上延伸,以余观点,第二字最佳。

米芾《晋纸帖》翰牍九帖之三纸本行草书纵23.7厘米横39.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此晋纸式也,可为之。

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

老来失第三儿,遂独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飒,气血非昔。

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

书画自怡外,无所慕。

芾顿首。

二曾常见之,甚安。

米芾《适意帖》(又称《玉格帖》)翰牍九帖之四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35.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帖》(旁注:右军),获之。

梁、唐御府跋记完备。

黄秘阁知之,可问也。

人生贵适意,吾友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纸,知他真伪,且各足所好而已,幸图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儿吝,万金不肯出。

芾顿首。

米芾《贺铸帖》(翰牍九帖之五)纸本行草书纵23.4厘米横3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再启。

贺铸能道
行乐慰人意。

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两足
其好。

人生几何,各阏
其欲。

即有意,一介的可
委者。

同去人付子敬
二帖来授,玉格却付
一轴去,足示俗目。


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
纸黑,显伪者。

此理如何,
一决无惑。

芾再拜。

米芾《惠柑帖》翰牍九帖之八纸本行草书纵22.7厘米横3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皇恐。


惠柑,珍感、珍感。


茂者适用水煮
起,甜甚。

幸便试
之。

余卜
面谢,不具。

芾顿首。

司谏台坐。

米芾《戏成诗帖》(翰牍九帖之九)纸本行草书纵23.9厘米横34.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戏成呈司谏台坐,芾。

我思岳麓抱黄阁,飞泉元
在半天落。

石鲸吐水(点去)出湔—
里,赤目雾起阴纷薄。

我曾
坐石浸足眠,时项抵水洗
背肩。

客时效我病欲死,
—夜转筋着艾燃。

关漼。

如今
病渴拥炉坐,安得缩却三十
年。

呜呼!安得缩却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

米芾《真帖》纸本草书纵28.6厘米横2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真酥帖》,《故宫法书》作《书尺牍五》。

黄山谷《糟姜银杏帖》有“雍酥二斤”语,遂知“真酥”乃真州所产者也。

《宋史·徽宗纪二》:“(崇宁四年七月)辛丑,置四辅郡。

以颍昌府为南府,襄邑县为东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

”帖有“胡西辅”,故书于此后甚明。

此人乃胡宿之子胡宗回。

《宋史》本传:“兄宗愈入党籍,宗回亦罢郡。

居亡何,录其坚守湟、鄯之议,起知秦州。

进枢密直学士,徙永兴、郑州、成德军,复坐事去。

大观中卒。

”吴廷燮《北诵经抚年表》系胡氏知成德军于崇宁五年,则此即
为《真酥》下限也。

胡宗回,字醇夫,常州晋陵人,宿从子。

用荫登地为编修,绍圣初以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为熙河帅。

属羌郎阿章叛,宗回遣将讨之,皆败死。

于是转运判官秦希甫议弃湟鄯,宗回持不可。

会徽宗弃鄯州,夺宗回职知蕲州,凶宗愈入党籍,宗回亦罢郡。

居亡何,录其坚守湟鄯之议,起知秦州,进枢密直学士。

大观中卒,赠银青光禄大夫。

米芾入都为书画博士前,或居润州,或官无为。

润州入京,唯有水路,而无为枕西江,何如直北为便。

帖云“一兵陆行”,既可差役,则非无为莫属。

此帖乃得系于崇宁四年七月至是年之末。

释文:
真一斤,少将微意,欲置
些果实去,又一兵陆行难
将。

都门有干示下,是
胡西辅所送。

芾皇恐顿首。

虞老可喜,必相从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