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初一初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初一初中历史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15年12月17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发表文章,肯定了距今1万4千年左右的云南马鹿洞人的存在.在云南省,还发现过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远古人类,它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下图是依据化石复原的我国某一原始人头像,该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3.火可以抵御严寒,吓跑猛兽,烧烤食物。
“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4.小华在阅读一本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
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5.我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为纪念一位传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修建了雕像和一座桥,请问英雄人物是
A.大禹
B.炎帝
C.黄帝
D.启
6.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列出的关键词是“黄河流域、半地穴房屋、粟”,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原始人群.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7.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为“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赠书法作品:“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A.尧和舜
B.舜和禹
C.黄帝和炎帝
D.周文王和周武王
8.相传,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
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
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什么制度
A.推举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下列先民生活遗址中能够提供佐证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0.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下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工具,你知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斧
C.骨耜
D.铁犁铧
11.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首较多。
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1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
”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A.耜耕
B.牛耕
C.耧车
D.机耕
13.《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
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材料反映了
A.禅让制开始出现
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C.分封制开始出现
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14.李明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他说:“我的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家猜猜我姓啥?
A.夏
B.宋
C.唐
D.秦
15.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请问成语“问鼎中原”反映的是下列哪个历史人物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1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最先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17.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后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其中等级最高的是:
A.士
B.诸侯
C.天子
D.卿大夫
18.<周礼>记载了夏商周时期人们在日常行为中的基本准则,这些礼仪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抵御蛮夷
B.指导生产
C.分封诸侯
D.礼仪教化
19.成语故事往往由历史事件演变而来,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尊王攘夷——齐桓公
B.退避三舍——晋文公
C.问鼎中原——楚庄王
D.卧薪尝胆——夫差
20.“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A.齐、楚、韩
B.赵、燕、魏
C.韩、赵、魏
D.楚、魏、秦
21.战国中后期,“合众弱以攻一强”的策略称之为“合纵”,其中“一强”是指
A.齐国
B.楚国
C.越国
D.秦国
2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诸侯”“列国”的产生源于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3.昏君亡国,明君兴政。
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禹
B.商汤
C.周武王
D.周幽王
24.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A.晋
B.齐
C.楚
D.秦
2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可见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土地和耕牛
B.土地和人口
C.封号与耕牛
D.奴隶和铁犁
26.人们都说:“故土难离”,但是商朝前期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却几次迁都,直到一位商王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这位商王是:
A.启
B.汤
C.盘庚
D.纣
27.《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28.历史图片是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件的实景再现.如图图片中,能反映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0.下列对奴隶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A.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徒
B.他们毫无人身自由,但生命能够得到保障
C.贵族强迫他们做苦役,有钱时可以给自己赎身,摆脱可怕的生活
D.奴隶的身份不会世袭
31.成语探源
春秋战国时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成语典故。
你想多了解一些成语吗?
A.齐桓公带兵去打北方少数民族,迷了路,管仲提出建议,让一匹老马走在前面,果然找到了路。
B.楚庄王时大举北进.他们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楚庄王借机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C.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战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孙膑领兵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庞涓连忙带兵回援,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
赵国之围被解。
D.战国时,东方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秦,时而追随楚。
你能根据上面的简单叙述说出成语吗?
A B C D
二、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墨子》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2)被分封对象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
(3)墨子的记述反映了西周社会还存在着什么制度?当时被“杀殉”的是什么人?
2.阅读材料: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商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
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善。
”以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变法?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次变法在秦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4)对于这次变法,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填表题
完成下面战国形势图,对应字母写出国家的名称:
A B D E F G
内蒙古初一初中历史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2015年12月17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发表文章,肯定了距今1万4千年左右的云南马鹿洞人的存在.在云南省,还发现过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远古人类,它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是元谋人。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因发现于云南元谋而得名。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下图是依据化石复原的我国某一原始人头像,该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远古人类居住的地点。
本题图片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居住在今天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3.火可以抵御严寒,吓跑猛兽,烧烤食物。
“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不是人工取火。
雷劈树木,森林火灾,这些天然火火种北京人能够保存。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4.小华在阅读一本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
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因此考古学家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
他们会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技术、钻孔、人工取火,已经懂得审美,并且开始死后埋葬。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开始形成早期的氏族社会。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5.我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为纪念一位传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修建了雕像和一座桥,请问英雄人物是
A.大禹
B.炎帝
C.黄帝
D.启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
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
大业。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6.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列出的关键词是“黄河流域、半地穴房屋、粟”,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原始
人群.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半坡人居住的地方多为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粟,居住在黄河流域。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7.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为“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赠书法作品:“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A.尧和舜
B.舜和禹
C.黄帝和炎帝
D.周文王和周武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和炎帝一起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8.相传,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
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
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首领
的办法,后人称之为什么制度
A.推举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推举制是汉至唐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
人才为官的制度。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报恩关系。
不符题意B、世袭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国王或皇帝)职位,以父子相承,世代相传的制度。
不符题意C、分封制是古代皇帝或国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诸侯领地内皇帝或国王并没有直接的权力,始于周朝。
不符题意D、由题干得到的信息:推举即民主推选,舜“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即德才兼备者。
符合禅让制的特点。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下列先民生活遗址中能够提供佐证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10.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下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工具,你知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斧
C.骨耜
D.铁犁铧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春秋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的农具。
很明显,四个选项中A、B、C三项可以直接排除,打制石器主要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磨制石器从原始农耕时代至西周时期被广泛使用,但西周时期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骨耜是在原始农耕时代和原始社会末期被广泛使用,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1.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首较多。
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
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因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前的今天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
使用磨制石器。
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住干栏式的房屋,开挖水井,过着定居生活。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1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
”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A.耜耕
B.牛耕
C.耧车
D.机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古代中国牛耕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材料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的祭品(当时叫做“牺牲”,主要包括猪牛羊)现在作为田间的劳动力,又因为晋在春秋时期,所以这就是含蓄说明了春秋时期牛耕出现。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13.《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
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材料反映了
A.禅让制开始出现
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C.分封制开始出现
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题文中的“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反映的是禅让制的实行,“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的出现。
ACD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4.李明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他说:“我的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家猜猜我姓啥?
A.夏
B.宋
C.唐
D.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夏朝的建立,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回顾已学史实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治水有功的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据此分析可知该同学的姓氏是夏。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5.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请问成语“问鼎中原”反映的是下列哪个历史人物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最先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总体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国实力强大,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权夺利,不断进行战争.其中,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7.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后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其中等级最高的是:
A.士
B.诸侯
C.天子
D.卿大夫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小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
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
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
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
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
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每一个等级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纳贡、服役等。
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8.<周礼>记载了夏商周时期人们在日常行为中的基本准则,这些礼仪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抵御蛮夷
B.指导生产
C.分封诸侯
D.礼仪教化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夏商周时期人们在日常行为中的基本准则,这些礼仪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礼仪教化。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9.成语故事往往由历史事件演变而来,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尊王攘夷——齐桓公
B.退避三舍——晋文公
C.问鼎中原——楚庄王
D.卧薪尝胆——夫差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奴隶制社会争霸战争的准确掌握,联系已学知识尊王攘夷是齐桓公时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
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
后来晋楚
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即卧薪尝胆,而夫差是吴国。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20.“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A.齐、楚、韩
B.赵、燕、魏
C.韩、赵、魏
D.楚、魏、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纷争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三家分晋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了田氏齐国。
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21.战国中后期,“合众弱以攻一强”的策略称之为“合纵”,其中“一强”是指
A.齐国
B.楚国
C.越国
D.秦国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指的是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说就是合纵是集合众多弱小国家的力量去攻击一个强国连横是用一个强国的力量攻击众多弱小的国家。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