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经济史(经济史学):是对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学科。
二、范式:指在某一学科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
和分析方法。
三、经济学的两种范式:
1.史学范式:用史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体系总结。
理论工具:史学理论。
研究对象: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
2.经济学范式:用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体系总结。
理论工具:经济学理论。
研究对象: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
四、两种范式的区别:
1.二者所属学科不同
一个属于历史学,属专门史范畴;一个属于经济学的一部分。
2.二者研究重点不同
史学侧重“线”的描述;经济学侧重“点”,应用性更强,在于“鉴古至今”
二者研究方法不同
①世界观意义上的方法,即历史观;②认识论意义上的方法,
即逻辑思维;③专业
技术方法。
——经济学的相关方法 二者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 史 学——更强调国家统治的重要性; 经济学——国家被视作“经济人”,是收益最大化的利益主体,还具有契约的性质
和生产功能。
五、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1.历史归纳法:通过历史事实来总结出某种命题,或者对某种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
2.抽象演绎法:本质是推测。
利用观察得出的规律性解释,来进一步推测出未经考察出
的领域。
3.系统分析法: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上各个时期内经济体系内部条件与外
部环境及其经济运行绩效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找寻其内外因素。
4.比较经经济史研究
第一章.原始公社下的社会经济活动
一、人类社会的产生
1.直立人特征:①已能制造工具;②文化上已知用火。
(旧石器时代早期)
2.智 人特征:①能制造各种标准化石器;②能人工取火。
(旧石器时代中期) 二、我国境内的直立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四、母系氏族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
(系氏族也叫母权制氏族,妇女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
生产力原因:男子出外狩猎,妇女在住处附近从事采集和管理家务。
当时采集经济与狩猎相比更能比较可靠地获得生活资料。
(氏族中生活资料的分配就是由妇女担任)
婚姻原因:知母不知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按母系血缘划分氏族
五、1921年,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
六、最早出现的氏族组织的基本特征
1.生产资料、产品的公有制。
2.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3.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
4.氏族有共同的姓氏、宗教信仰、公共墓地。
5.氏族内部没有压迫、剥削,没有阶级。
七、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
1.原因:(1)男性掌握了生产的主导权、财产支配权;(2)男性要求拥有继承权。
2.方式: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和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这些
部门的生产,大都是由男子来担当的,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获得,主要靠男子来承担。
)
(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父系氏族)
第三章.中国奴隶制经济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奴隶制的分类:①“亚细亚古代”奴隶制;②“古典古代”奴隶制。
二、古代东方奴隶制特征:
1.没有土地私有权是古代东方奴隶制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与水利制度有关)
2.农村公社普遍存在,并且是社会基本生产单位和基层社会组织单位。
3.农村公社成员实质上是国王的奴隶。
4.古代东方奴隶制的国家形式是君主专制制度。
三、中国奴隶制特征:
1.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与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看:中国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比希
腊落后,比其他东方奴隶制国家也落后。
2.从土地制度和主要社会生产者的社会身份看:中国奴隶社会没有土地私有制,主要生
产者是作为农村公社成员的庶人。
3.从手工业生产和交换关系看:中国奴隶社会手工业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都不发达。
4.从政治形式看:中国奴隶社会的政权形式是君主专制主义政权。
四、中国奴隶社会:
1.社会生产、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农村公社(或称为“邑”,商周时期就这么称呼)。
2.土地制度:井田制。
五、夏文化─→二里头遗址
六、商代:①海贝作为货币;②青铜器(司母戊鼎);③井田制(土地被划分为方块状,每
一块100亩(今30亩),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田,周围8块为私田。
私田
给农村公社成员使用,但他们要无偿的“养公田”,即为统治者提供剩余劳动)
七、周
1.西周的赋税制度:贡、助、彻。
(1)贡法: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得出一个定数(无论丰收或歉收,都要按照这个定数来征收)。
优点:税率较低,缴税方法得当。
缺点:数量定额,无论丰欠,不够人性化。
(2)助法:借民力助耕公田。
(也就是井田)。
优点:助法比贡法有进步,统治者从公田直接收取农产品,收获多少取决于收成的好坏;
缺点:当条件变化时,公田就有被荒废的危险
(3)彻法:有收取的意思,就是在井田内,一井之民耕种时,不分谁家,通力合作,收获时均亩均分,公取其一,民得其九。
(即:税率为1/10)
优点: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捆在一起,共此盈缩,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八、国、野之别
1.国:周族统治者所居住的地方。
2.野:周族和其他被统治者所居住的地方。
九、西周末年,中国奴隶制解体表现在:①周厉王“好专利”。
②周宣王“不藉千亩”
1.好专利:厉王圈“山林川泽”以供自己打猎,而不让别人砍柴、捕鱼。
2.不藉千亩:即不举行“藉田之礼”的仪式。
3.藉田之礼:就是反映西周实行井田制助法(公田助耕制度)的一种表现
第三章.中国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呈现阶段性
①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六国,是中国封建制度产生和确立的时期;②两汉是中国封建社
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③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封建经济处于曲折发展阶段;④唐、宋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阶段;⑤明、清则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时期,不过社会性质仍然是封建社会。
二、中国和欧洲封建经济制度的共同点:
1.生产关系: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
2.社会生产者:农奴没有土地,封建主占有的大量土地是通过农奴来耕作的;
3.剥削关系:封建主利用他们所掌握的土地和封建特权,通过超经济强制手段来对农奴
进行封建剥削和压迫。
三、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六个要点)
1.中国封建经济制度是在属于古代东方奴隶制类型的奴隶制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
2.封建地主经济的租佃制。
3.实物地租是主要剥削形式,主要生产者是租佃农民而非农奴。
4.不存在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因为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5.封建城市是封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封建政治统治的中心。
6.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制度
四、中国封建制度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开始发展起来,土
地兼并也随之发生了)
五、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1.转变表现:铁器的出现和应用。
2.牛耕的使用。
3.施肥。
4.水利的发展。
(四川太守李冰筑都江堰)
六、各国变法改革
1.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
核心:农战论。
(1)农——指发展农业生产;(2)战——指对
其他诸侯国进行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①承认土地私有制,一律收税;
②推行“重农抑末”政策;
③鼓励发展小农经济(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④实行吸引招徕三晋的人到秦国来生产的政策;
⑤废除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以军功行田宅”政策;
⑥废止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2.魏国李悝(kuī)变法。
内容:①废除奴隶制残余的世卿世禄制度
②主张“尽地力之教”(即:鼓励积极进行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
③行平籴(dí)法(即:国家参与粮食市场活动,贱时买,贵时卖,以达
到平稳粮价、安定民生、保障农业的目的)
④制定刑法
3.楚国吴起变法。
①裁免政府无能官员
②公族中血统已疏远者,一律废除公籍,变为庶民
③政府要削减官吏俸禄,节约开支,用以饷养将士
七、“公室”与“私家”
公室:指各诸侯国国君的政权,又叫“公门”,一般是奴隶主贵族势力的代表
私家:指卿大夫,又叫“私门”
八、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转变,确立的标志:战国后期,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
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政权,使封建制度最后确立起来。
九、秦朝货币制度,统一货币——秦半两(重量货币)
十、汉代的封建制经济政策
1.汉初重农抑商政策
2.西汉惠帝、吕后无为而治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第四章.隋唐五代至两宋时期中国封建制经济
1.
2.唐代的租庸调制(与均田制配合使用)
租——地租(农产品),计丁而输;
庸——徭役,即用钱、物代役;
调——纺织手工业品,征收对象为男丁。
内容:①每丁每年缴纳租粟二石
②每丁年服役二旬,无子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③若政府额外有事而加役者,加役15天可免调
3.“开元通宝”的出现使中国的货币由重量货币──→名义货币阶段。
4.柜坊:一种代客保存款项和贵重物品的柜坊制度
二、宋代
1.土地政策:①“不抑兼并”政策;②自由垦辟土地政策;③放任土地自由买卖政策
2.宋代的户等划分:根据对土地占有情况,将全国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两大类。
3.主户:拥有土地并承担国家赋税的人;根据占有土地的多少,将其划为五个等级。
4.客户:指没有土地,也不直接承担赋税的人(如:佃农,失地农民);
5.首创差役制度:也叫职役。
是地主对国家的“职役”。
主要由主户中的一二三等民户承担,种类有:
①衙前(职责是代官府“保管”官物及押运);
②里正、户长、乡书手。
里正的职责是代官府“督课赋税”,户长是里正的副手,乡
书手帮助里正办理文书
③耆长、弓手、壮丁。
其职责是“逐捕盗贼”
6. 四大发明,宋占三项:
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7.北宋首创的纸币——交子
第五章.元明清时期的中国封建制经济
一、元
1.商业政策(开明的商业政策):
①反对汉人的“抑商”为优商
②保护商业安全,设立驿站,维护商贾资财
③对商业减税、负税,救济困难商户等政策
2.货币政策:实行统一的纸钞货币制度。
(金属货币作为准备金)
二、明
1.一条鞭法(张居正):
内容:以州县为单位,将各项复杂的田赋附征和各种性质的徭役一律折合成银两,汇成总数,然后分摊到田亩,力役纳银后由政府雇人,官收官解,化繁为简。
特点:①赋役合一,简单明了
②役归于地,计亩征收
③田赋后计亩征银
④官为佥募。
即:丁户承担的力役改由国家雇募劳力应役
2.赋税制度:征收的内容,米麦(本色);绢布、银、钱(折色)。
3.永佃权:即田面权,是土地的租用权和耕作权,此权属于佃户,田面权是同田底权相
对立而存在的。
三、清
1阶段一:.海禁,实行严格的海禁闭关政策,“寸板不许下海”,和“片帆不准入口”。
从清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44年-1684年);第二阶段是
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公元1684年-1840年)。
2.阶段二: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宣布废止海禁政策,设海关。
广州、漳州、宁
波和云台山(今江苏省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口岸,分别设置粤海关、闽
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
这标志着市舶制度的废除,开始了设置海关的历史。
3.乾隆时:撤销了闽、浙、江三处海关,限定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
这种决定一直
维持到鸦片战争。
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起来的三个原因
①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
产生和发展。
②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主、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结合,巩固了封建经济结构,
限制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中国封建政权对商业的直接控制和摧残,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张飞龙2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