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左艳会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祠中学四川·眉山620000)
摘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观注,在新课标中被突击地强调。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教育方针看,这是对德育为首的再贯彻,从教学上说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的需要,数学教学也是如此。
关键词数学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性。
教师讲学生听,轻过程重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样教育的结果,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只能因循前人的东西,很难有创造性的成绩。
这不是时代所需要的,改革开放中,每个人都施展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就要求培养学习的创新型人才。
素质教育就是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
素质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体现为教学方式上面,也应体现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上。
数学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对数学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的,其措施包括那些有强烈刺激感的资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在数学学习上,有笨鸟先飞的例子,那就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
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东西。
笨鸟先飞是体现于学好数学,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好成绩。
这种笨鸟先飞的精神对那些缺乏刻苦精神的学生起着榜样的作用。
激发笨鸟先飞的精神,最好的措施是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某位老师针对班上缺乏刻苦学习精神的状况,就为他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这个人在大家眼里,就是一般的同学,只是成绩优异而已。
但他有鲜为人知的刻苦克攻的经历。
老师让他把自己的经历讲出来,便震惊了所的同学。
两年前,未上初中,他患了脑炎,差点死去,病愈后,一度反应迟钝,记忆力大大减退。
成绩下滑,但他读书成才的大志未灭。
他一边按医生的方案进行康复,一边练记忆力。
实际记忆力下降,就找窍门记忆。
他讲到这里,从包里拿出一本《记忆法百例》来。
住院缺了的课,他每天多学习二小时弥补。
赶上全班进度后,为了弥补自己笨鸟的智力缺陷,他角坚持每天比别人多学习时间,就这样,胸有大志,学有信心,有毅力,始终保持在优生的行列。
兴趣分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关注的是结果。
比如一个人栽果树,几年之内,他不辞辛苦浇水施肥,打枝治虫,为的是得它结果。
学习数学的间接兴趣,优生们关注的是考上大学,将来凭知识吃饭,中等生差等生关注的是初中毕业去上职业高中,学一门技术,而数学会派上大用场。
那些不愿学技术,愿回家创业的。
在农村创业或城市创业,数学都有用武之地,这是终端目的激发的兴趣。
这种兴趣并非每个学生都具备。
有些人胸无大志,得过且过。
所以,教师要经常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他们了解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知识经济时代不需要低能的人。
这样,让他能看到自己人生的未来,美好的前景就象海上的船,也露出桅杆遥遥地向他们招手。
兴趣的另一个类型是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出来
的。
满堂灌、注入式是激发不出直接兴趣的,只有重视思维能力培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才能激发思考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好激发点。
知识激发点呈现的形式应该是问题。
疑为思之始,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思索的兴趣。
例如讲乘法分配律。
如果以老师全盘讲来,灌输给学生,那学生还有什么思索兴趣。
如果先写一个式子:取任意数字:如3×(4+6+2)问学生怎么算。
答3×12=36。
再问还可以怎样计算。
这就必然激发思索的兴趣。
这时会用学生想出:3×4+3×6+3×2=18+18+6=36。
这时老师讲,现在我们把那些数学换成字母代替就是a(b+c+e……)=ab+ac+ae……强调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这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这种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
团结协作精神也是当今重要的情感。
数学教学中,对那些较复杂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先放给学生讨论。
这种讨论形式是素质教育开放式的形式之一。
学生中那些勇于质疑问难的人,他的思维的广泛性与深刻性超过一般人。
又有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则不愿轻意发表意见。
只当收音机,这在注入式的课堂教学中是扭转不过来的。
只有开放式的形式下,才能逐步改变那些人。
分小组讨论就是最好形式。
小组人员少,人员熟悉。
他们可以大胆质疑,大胆发表不同意见。
那怕是暴露错误也是好事。
关注生活也是学习数学培养情感的途径之一。
如果学习了数学,只能从符号到符号,从数学到数字地做习题,那只是接受现成知识的纸上练兵,仅掌握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人的一生所遇问题不可能都是课本上的问题那么典型,而是要自己去收集数据,自己去理出头绪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的课余精力的一部分引入对生活的关注。
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激发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学以致用是学生成就感的一部分。
只要布置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是乐此不疲的。
例如有个学生所说村里要建抗旱蓄水池,他就把这个课题拿到班上,自由学习合作探索。
结果形成了如下步骤:(1)一个组收集总应灌溉面积,计算出天旱时急蓄水的立方米。
(2)一个组设计蓄水池的大小,长宽高,能足够蓄水。
(3)一组计算需要多少劳动,每个劳动力的价值,共应投资多少钱。
这虽然是一个虚拟中的数学问题,但他体现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情怀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刘解军.新课程改革评价与新标准解读分析实用全书[M].哈尔滨:黑龙江科
技出版社,2003.
数|学|研|究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23期/8月(中)—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