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讲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
1.了解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M)、气体摩尔体积(V m)、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的含义。
2.能根据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物质的量、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考点一物质的量摩尔质量
1.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
(1)基本概念间的关系
物质的量(n)—七大基本物理量之一,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单位
摩尔(mol)国际规定1 mol任何物质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 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相等
↓测定
阿伏加德罗
常数(N A)
—N A≈6.02×1023__mol-1
(2)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为:n=N
N A。
①物质的量只能描述微观粒子(如分子、离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及其它们的特定组合),而不能描述宏观粒子。
②6.02×1023是个纯数值没有任何物理意义,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是指1mol物质所含的粒子数,它与0.012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数值约为6.02×1023。
[填一填]
2.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其符号为M,单位为g·mol-1。
(2)数值:以g·mol-1为单位时,任何粒子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
(3)关系: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为:n=m
M。
摩尔质量的四种常见计算方法
题组一有关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1 mol NaCl和1 mol HCl含有相同的粒子数目(√)
(2)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3)1 mol水中含有2 mol氢和1 mol氧(×)
(4)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就是6.02×1023(×)
(5)0.012 kg12C中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
(6)NaOH的摩尔质量为40 g(×)
(7)氖气的摩尔质量(单位g·mol-1)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题组二有关n=m
M=N
N A的计算
2.(2019·皖南八校联考)科学家刚发现了某种元素的原子,其质量是a g,12C的原子质量
是b g ,N A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已知信息可得N A =
12b
B .W g 该原子的物质的量一定是W
aN A mol
C .W g 该原子中含有W
a 个该原子
D .该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N A g
D [一个12C 的真实质量为b g ,N A 个12C 的质量为12 g ,A 项正确;该原子的摩尔质量为aN A g·mol -
1,W g 该原子的物质的量为W aN A mol ,B 项正确;1个原子的质量为a g ,
则W g 该原子中含有W a
个该原子,C 正确;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 -
1,故D 项错误。
]
3.(1)含6.02×1023个中子的73Li 的质量是7
4
g 。
(2)4 g D 2和20 g 18O 2的单质化合时最多能生成22g D 182O 。
(3)若12.4 g Na 2X 中含有0.4 mol 钠离子,Na 2X 的摩尔质量是62 g·mol -
1,X 的相对原
子质量是16。
1.熟记两个公式:N N A =n =m
M
2.思维方法
已知物理量――→计算
物质的量――→依据组成
计算
所求的微粒数
考点二 气体摩尔体积 阿伏加德罗定律
1.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2.气体摩尔体积
概念↓
单位—L/mol (或L·mol -
1)和m 3/mol (或m 3·mol -
1)
↓
数值↓
关系—物质的量和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为:n=V
V m。
↓
影响
因素
↓
适用
对象
[判一判]
(1)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约是22.4 L,如果当1 mol气体的体积约是22.4 L时,则该气体所处的状况一定是标准状况(×)
(2)在标准状况下,1 mol O2与1 mol SO3的体积相同(×)
(3)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
(4)在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CO、N2的混合气体与O2的分子个数相同,原子个数也相同(√)
3.阿伏加德罗定律
(1)阿伏加德罗定律:
可总结为:三同定一同。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不仅适用于单一气体,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
②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没有必要死记硬背,可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进行
推导。
[填一填] 下列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①⑤。
①质量相等的N 2和CO ②体积相等的CO 和C 2H 4 ③等温、等体积的O 2和N 2 ④等压、等体积的N 2和CO 2
⑤等温等压相同体积的H 2和SO 2 ⑥温度相同体积相同压强为2∶1的H 2和He
题组一 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理解与计算
1.(2019·湖南长沙检测)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 A ,标准状况下某种O 2和N 2的混合气体m g 含有b 个分子,则n g 该混合气体在相同状况下所占的体积(L)应是( )
A .22.4nb /mN A
B .22.4mb /nN A
C .22.4nN A /mb
D .nbN A /22.4m
A [法一: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M =mN A /b g·mol -
1,n g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nb /mN A mol 。
V =nb /mN A mol×22.4 L·mol -
1=22.4nb /mN A L 。
法二:n g 该混合气体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b /m 个,则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为22.4nb / mN A L 。
]
两个宏观量与一个微观量的转化关系
题组二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应用
2.(2019·湖北黄冈模拟)同温同压下,a g 甲气体和2a g 乙气体所占的体积之比为1∶2,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同温同压下甲和乙的密度之比为1∶1
B .甲与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
C .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甲和乙的压强之比为1∶1
D .等质量的甲和乙中的原子数之比为1∶1
D [A .同温同压下,气体摩尔体积相同,a g 甲气体和2a g 乙气体所占的体积之比为1∶2,根据ρ=m
V 知,其密度相同,故A 正确;B .根据m =nM 知,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1,故B 正确;C .根据pV =nRT 知,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甲和乙的压强之比等于其
摩尔质量的反比,因为二者摩尔质量相同,所以压强相同,故C正确;D.等质量的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但分子的构成未知,所以无法判断原子个数是否相同,故D错误。
] 3.(2019·福建厦门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的O2(g)和N2(g)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同
B.等温等压下,SO2气体与CO2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16∶11
C.温度和容积相同的两容器中分别盛有5 mol O2和2 mol N2,则压强之比为5∶2 D.等温等压条件下,5 mol O2(g)和2 mol H2(g)的体积之比等于5∶2
A[温度相同、压强相同、体积相同的O2(g)和N2(g)所含的分子数相同,故A错误;等温等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故B正确;同温同体积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故C正确;等温等压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故D 正确。
]
有关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题的分析思路
第一步,分析“条件”:分析题干中的条件,找出相同与不同。
第二步,明确“要求”:分析题目要求,明确所要求的比例关系。
第三步,利用“规律”: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根据条件和要求进行分析判断。
气体体积的测定
气体体积的测定既可直接测量收集的气体体积,也可通过排液法收集气体,测量气体排出的液体体积来确定气体的体积(二者体积值相等),气体体积的常用测量方法:1.直接测量法:
如图A、B、C、D、E均是直接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
A装置:测量前可先通过调整左右两管的高度使左管(有刻度)充满液体,且使两管液面相平,等到气体收集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再上下移动量气管使内外液面相平,则可直接读出气体的体积。
B装置:气体收集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再上下移动量筒使内外液面相平,则可直接读出气体的体积。
C装置:则是直接将一种反应物置于倒置的量筒中,另一反应物置于水槽中,等到二者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再上下移动量筒使内外液面相平,则可直接读出气体的体积。
D装置:可用于测量混合气体中被吸收(或不被吸收)的气体的体积。
读数时,球形容器
和量气管液面相平,量气管内增加的水的体积等于被反应管吸收后剩余气体的体积。
解答该量气装置读数时的答题要点:
①将气体恢复至室温。
②调节两则或内外液面相平。
③视线与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
E装置:直接测量固液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注意应恢复至室温后,读取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一般适合滴加液体量比较少时测量气体的体积)。
2.间接测量法:
如F装置是通过测量气体排出的液体体积来确定气体的体积。
1.(2019·河南郑州一模)欲测定金属镁的相对原子质量,请利用下图给定的仪器组成一套实验装置(每个仪器只能使用一次,假设气体的体积可看作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填写下列各项(气流从左到右):
(1)各种仪器连接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用小写字母表示)。
(2)连接好仪器后,要进行的操作有以下几步,其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待仪器B中的温度恢复至室温时,测得量筒C中水的体积为V a mL;
②擦掉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将其置于天平上称量,得质量为m g,并将其投入试管B中的带孔隔板上;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旋开装置A 上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其的水顺利流下,当镁完全溶解时再关闭这个活塞,这时A 中共放入水V b mL 。
(3)根据实验数据可算出金属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其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试管B 的温度未冷却至室温,就读出量筒C 中水的体积,这将会使所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5)仔细分析上述实验装置后,经讨论认为结果会有误差,于是又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装置中导管a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前后碱式滴定管中液面读数分别为V 1 mL 、V 2 mL 。
则产生氢气的体积为________mL 。
解析 (1)根据实验目的及各装置的特点可分析知:利用A 装置中的水压将E 中稀盐酸压至B 中,产生的气体通过将D 中的水排入C 中测量其体积,所以连接顺序为a →h →g →b →c →f →e →d 。
(2)综合考虑各实验步骤可知先后顺序为③②④①。
(3)由题意知: M ~ H 2 M 22.4 L m (V a -V b )×10-
3 L
所以M =22.4×1 000m
V a -V b。
(4)由于试管B 未冷却至室温,会导致V a 变大,所以使Mg 的相对原子质量偏小。
答案 (1)a h g b c f e d (2)③②④① (3)22.4×1 000m V a -V b
(4)偏小
(5)①使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可以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②V 1-V 2
2.(2019·四川遂宁模拟)碳化铝(Al4C3)用于冶金及催化剂,可由两种单质在高温下直接化合来制备,产物中含有大量氮化铝(AlN)和少量Al2O3。
已知:①AlN+NaOH+H2O===NaAlO2+NH3↑;
②Al4C3与水接触,会很快放出易燃气体甲烷,并生成氢氧化铝。
为测定某Al4C3样品的含量,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取一定量的样品,选择以下装置测定样品中Al4C3的纯度(夹持仪器已略去)。
(1)写出Al4C3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样品中Al4C3的纯度可以选择上图装置中的A、__、C。
(3)完成以下实验步骤:组装好实验装置,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加入实验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NaOH浓溶液至不再产生气体,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待装置恢复到室温后,上下调节量气管使左右液面相平,然后读数。
(4)若要选择D装置,则D装置中所装试剂是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中球形
干燥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量气装置中的X液体可以是_______(填序号)。
A.CCl4B.H2O
C.
(6)①若样品中含铝元素的质量是13.5 g,滴加100 mL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完全溶解且氢氧化钠也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
②若将a处橡胶管用弹簧夹夹住,其他操作均同上(样品完全反应),则最终测定的结果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解析(1)Al4C3与水接触,会很快放出易燃气体甲烷,并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因此Al4C3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甲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4C3+4NaOH+4H2O===4NaAlO2+3CH4↑。
(2)AlN+NaOH+H2O===NaAlO2+NH3↑,要测定样品中Al4C3的纯度,需要除去甲烷中的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用D吸收生成的氨气,因此选择的装置为A、D、C。
(3)根据制备气体的一般步骤,组装好实验装置,首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加入实验药品,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NaOH浓溶液至不再产生气体,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待装置恢复到室温后,上下调节量气管使左右液面相平,然后读数。
(4)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可以用浓硫酸吸收生成的氨气,D装置中球形干燥管可以防止倒吸。
(5)甲烷不溶于水,可以通过排水法收集生成的甲烷气体,故选B。
(6)①根据Al元素~NaOH~NaAlO2,参与反应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与样品中铝元素
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3.5 g
27 g·mol-1
0.1 L=5 mol·L
-1;②若将a处胶
管用弹簧夹夹住,其他操作均同上(样品完全反应),会导致A装置中部分空气被排除,使得测得的甲烷气体的体积偏大,则最终测定的结果偏大。
答案(1)Al4C3+4NaOH+4H2O===4NaAlO2+3CH4↑
(2)D(3)检查装置气密性(4)浓硫酸(或稀硫酸、水)吸收氨气防止倒吸(5)B(6)
①5 mol·L-1②偏大
1.(2018·全国卷Ⅲ,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4 g镁与27 g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B.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
C.1 mol重水与1 mol水中,中子数比为2∶1
D.1 mol乙烷和1 mol乙烯中,化学键数相同
B[B对: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所含氧原子数相等,故电子数相同。
A错:24 g Mg、27 g Al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1个Mg原子和1个Al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分别为12、13,故24 g镁与27 g铝中含有的质子数分别为12N A和13N A。
C错:1个D2O分子含有10个中子,1个H2O分子含有8个中子,1 mol重水与1 mol水中含有的中子数之比为10∶8(5∶4)。
D 错:1个乙烷分子中含有7对共用电子,而1个乙烯分子中含有6对共用电子,故1 mol乙烷与1 mol乙烯中,含有的化学键数之比为7∶6。
]
2.(2018·海南卷,2)某工业废气所含氮氧化物(NO x)的氮氧质量比为7∶4,该NO x可表示为()
A.N2O B.NO
C.N2O3D.NO2
A[NO x中n(N)∶n(O)=7
14∶4
16=2∶1,则化学式为N2O。
]
3.(2018·江苏卷,18)碱式硫酸铝溶液可用于烟气脱硫。
室温下向一定浓度的硫酸铝溶
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粉末,反应后经过滤得到碱式硫酸铝溶液,反应方程式为(2-x)Al2(SO4)3+3x CaCO3+3x H2O===2[(1-x)Al2(SO4)3·x Al(OH)3]+3x CaSO4↓+3x CO2↑
生成物(1-x)Al2(SO4)3·x Al(OH)3中x值的大小影响碱式硫酸铝溶液的脱硫效率。
(1)制备碱式硫酸铝溶液时,维持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不变,提高x值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碱式硫酸铝溶液吸收SO2过程中,溶液的pH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通过测定碱式硫酸铝溶液中相关离子的浓度确定x的值,测定方法如下:
①取碱式硫酸铝溶液25.00 mL,加入盐酸酸化的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静置后过滤、洗涤,干燥至恒重,得固体2.330 0 g。
②取碱式硫酸铝溶液2.50 mL,稀释至25 mL,加入0.100 0 mol·L-1EDTA标准溶液25.00 mL,调节溶液pH约为4.2,煮沸,冷却后用0.080 00 mol·L-1CuSO4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EDTA至终点,消耗CuSO4标准溶液20.00 mL(已知Al3+、Cu2+与EDTA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均为1∶1)。
计算(1-x)Al2(SO4)3·x Al(OH)3中的x值(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1)要提高x值,就需要提高CaSO4的生成速率,因为碳酸钙是粉末,因此不能通过增大表面积的方式提高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增加CaCO3的量和搅拌加快CaSO4的生成速率,以提高x的值。
(2)吸收二氧化硫的过程中,OH-参加反应,因此溶液的pH减小。
(3)由题意知,Al3+、Cu2+与EDTA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均为1∶1,因此EDTA总物质的量应等于Al3+和Cu2+的物质的量之和,根据题给数值即可求算出x的值。
答案(1)适当增加CaCO3的量或加快搅拌速率
(2)减小(3)25.00 mL溶液中:
n(SO2-4)=n(BaSO4)=2.330 0 g
233 g·mol-1
=0.010 0 mol
2.50 mL溶液中:
n(Al3+)=n(EDTA)-n(Cu2+)=0.100 0 mol·L-1×25.00 mL×10-3L·mL-1-0.080 00 mol·L-1×20.00 mL×10-3 L·mL-1=9.000×10-4 mol
1 mol(1-x)Al2(SO4)3·x Al(OH)3中:
n(Al3+)=(2-x)mol;n(SO2-4)=3(1-x)mol
n(Al3+) n(SO2-4)=
2-x
3(1-x)
=
9.000×10-3 mol
0.010 0 mol
x≈0.41。
课时作业(一)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为40 g
B.1摩尔氧原子的质量就是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C.H2SO4的摩尔质量为96 g·mol-1
D.1 molCO2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D[A.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故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为40g/mol,故A错误;B.质量的单位为g,故1 mol O原子的质量为16 g,而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6,只是数值上相等,故B错误;C.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故其摩尔质量为98 g/mol,故C错误;D.1 mol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而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故两者在数值上相等,故D正确。
]
2.(2019·辽宁大连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任何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22.4 L·mol-1
B.20 ℃、1.0×105 Pa,同体积的O2与CO2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C.1 mol气态物质,当体积为22.4 L时,该气体一定处于标准状况
D.2 mol气体体积约为44.8 L
B[A.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22.4 L·mol-1,选项中温度压强不知气体摩尔体积不定,故A错误;B.同温、同压、同体积的气体物质的量相同,分子数相同,20 ℃、1.0×105 Pa,同体积的O2与CO2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故B正确;C.依据pV=nRT分析,压强和温度同倍数增大,1 mol气态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为22.4 L,故C错误;D.温度压强不知气体摩尔体积不是22.4 L/mol,2 mol气体体积不一定为44.8 L,故D 错误。
]
3.(2019·海南海口模拟)草酸(分子式为H2C2O4,沸点:150 ℃)是生物体的一种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和真菌体中。
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草酸的摩尔质量是90 g/mol
B.1 mol草酸中含有6.02×1023个分子
C.45 g草酸中含有1.204×1024个氧原子
D.1 mol草酸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D[A.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0,则草酸的摩尔质量是90 g/mol,故A正确;B.1 mol
草酸中含有6.02×1023个分子,故B正确;C.45 g草酸物质的量为:45 g
90 g/mol=0.5 mol,含有氧原子个数为:0.5 mol×4×6.02×1023mol-1=1.204×1024个,故C正确;D.依据草酸(分子式为H2C2O4,沸点:150 ℃)可知标况下草酸不是气体,所以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故D错误。
]
4.(2019·湖南长沙一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N 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B .通常情况下,80 g SO 3的体积大于22.4 L
C .在常温常压下,11.2 L Cl 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D .标准状况下,11.2 L H 2O 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A [氦为单原子分子,含N A 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A 正确; 80 g SO 2的物质的量为1 mol ,通常情况下呈液态,其小于22.4 L ,
B 错误;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是22.4 L·mol -1,
C 错误;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不能用22.4 L·mol -1计算水的体积,
D 错误。
]
5.(2019·河南濮阳模拟)1个某种氯原子的质量是a g,1个12C 原子的质量是b g ,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该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a /b ②m g 该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为m /(aN A ) mol ③该氯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N A g ④a g 该氯原子所含的电子数为17 mol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C [①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一个氯原子的质量与一个12C 质量的112的比值,即a b 12
=12a b
,正确;②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氯原子的质量,即为1 mol 该氯原子的质量,因而该氯原子摩尔质量为aN A g·mol -1,n (Cl)=m aN A
mol ,正确,③错误;④电子数应为17,错误。
] 6.(2019·四川绵阳诊断)一定温度和压强下,30 L 某种气态纯净物质中含有6.02×1023个分子,这些分子由1.204×1024个原子组成,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温度和压强可能是标准状况
B .标准状况下该纯净物若为气态,其体积约是22.4 L
C .每个该气体分子含有2个原子
D .若O 2在该条件下为气态,则1 mol O 2在该条件下的体积也为30 L
A [若该物质为气态物质,则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 ,故该温度和压强不可能是标准状况,A 项错误,
B 项正确;由分子数和原子数的关系可知该分子为双原子分子,且其物质的量为1 mol ,
C 项正确;根据题意,在此温度和压强条件下,V m =30 L·mol -1,
D 项正确。
]
7. 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 的原子质量数为A ,它与2H 原子组成2H m X 分子,此分子含N 个中子,在a g 2H m X 中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a A +2m
(A -N +m ) mol B .a A +m (A -N ) mol C .a A +m (A -N +m ) mol D .a A +2m
(A -N +2m ) mol
D [2H 原子,含1个质子,1个中子,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 的原子质量数为A ,它与2H 原子组成2H m X 分子,此分子含N 个中子,则该元素质子数为(A -m -N ),则每个2H m X 分子含有质子数为(A -m -N +2m )=(A -N +m ),a g 2H m X 的物质的量为a g (2m +A )g/mol =a 2m +A mol ,故含有质子物质的量为a 2m +A
mol ×(A -N +2m ),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质子物质的量为a 2m +A
×(A -N +2m )mol 。
] 8.(2018·黑龙江大庆二模)固体单质X 和气体Y 在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生成气体Z ,相同温度下测得容器内压强不变,若产物气体Z 的密度是原气体密度的3倍,则判断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的气体质量之比一定是1∶3
B .两种单质X 、Y 的摩尔质量之比是1∶3
C .在生成物Z 中,X 的质量分数为50%
D .Z 中X 、Y 两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1
A [容器的体积不变,其密度是反应前气体的3倍,根据m =ρM ,则知反应前后的气体质量之比一定是1∶3,故A 正确;
B .由于不能确定X 和Y 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则不能确定X 、Y 的摩尔质量和原子个数之间的关系,故B 错误;
C .气体Z 的质量是反应前气体Y 质量的3倍,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则X 的质量为Y 的质量的2倍,在生成物中X 的质量分数为33.3%,故C 错误;
D .由于不能确定X 、Y 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则不能确定X 、Y 的摩尔质量和原子个数之间的关系,故D 错误。
]
9.标准状况下,m g 气体A 与n g 气体B 所含分子数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 与
B 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m ∶n
B .同质量的A 与B 所含分子数之比为n ∶m
C .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A 与B 的质量之比为m ∶n
D .标准状况下,A 与B 的密度之比为n ∶m
D [A .由n =m M
可知,分子数相同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等于质量之比,即A 与B 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m g ∶n g =m ∶n ,正确;B .A 与B 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m ∶n ,同
质量时由n =m M 可知,分子数之比等于1m ∶1n
=n ∶m ,正确;C .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A 与B 的物质的量相同,则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为m ∶n ,正确;D .标准状况
下,V m 相同,由ρ=m V
可知,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为m ∶n ,不正确。
]
10.(2019·山东东营检测)一个密闭容器,中间有一可自由滑动的隔板(厚度不计)将容器
分成两部分,当左边充入1 mol N 2,右边充入一定量的CO 时,隔板处于如图位置(保持温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右边与左边分子数之比为4∶1
B .右侧CO 的质量为5.6 g
C .右侧气体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14倍
D .若改变右边CO 的充入量而使隔板处于容器正中间,保持温度不变,则应充入0.2 mol CO
C [左右两侧气体温度、压强相同,相同条件下,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左右
体积之比为4∶1,则左右气体物质的量之比为4∶1,所以右侧气体物质的量=14
mol =0.25 mol 。
相同条件下密度之比与摩尔质量成正比,则右侧气体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282
=14倍。
]
11.(2019·湖北重点高中联考)8.34 g FeSO 4·7H 2O(相对分子质量:278)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为78 ℃时固体物质M 的化学式为FeSO 4·5H 2O
B .取适量380 ℃时所得的样品P ,隔绝空气加热至650 ℃得到一种固体物质Q ,同时有两种无色气体生成,Q 的化学式为Fe 3O 4
C .在隔绝空气条件下,N 得到P 的化学方程式为
FeSO 4·H 2O=====高温
FeSO 4+H 2O D .温度为159 ℃时固体N 的化学式为FeSO 4·2H 2O
C [本题看似推断化学式,实则考查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求出FeSO 4·7H 2O 失去全部结晶水后的质量及对应的温度。
8.34 g FeSO 4·7H 2O 样品的物质的量为8.34 g÷278 g·mol -1=0.03 mol ,其中m (H 2O)=0.03 mol×7×18 g·mol -1=3.78 g ,如果晶体失去全部结晶水,固体的质量应为8.34 g -3.78 g =4.56 g ,可知在加热到373 ℃之前,晶体
失去部分结晶水。
可根据不同温度下失水的质量计算相应的化学式:373 ℃之后为FeSO 4分解生成的产物为铁的氧化物,根据铁原子守恒和质量守恒计算出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确定Fe 与O 原子数之比来判断分解后氧化物的化学式。
]
12.(2019·河南安阳检测)将含有2.05 g 某高价含氧酸的钙盐溶液A 与含1.20 g 碳酸盐的溶液B 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5 g 白色沉淀C 。
将滤去沉淀C 的滤液蒸发,得到白色固体D ,继续加热D ,D 分解生成两种气态物质的混合物,在0 ℃,1×105 Pa 下,体积变为0.56 L ,并得到0.90 g 液态水,另一种气态物质为气态氧化物R 2O 。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沉淀C 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
(2)A 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B 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R 2O 与H 2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生成D 的质量为________,D 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R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R 2O 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A 和B 混合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A +B===C +D 知,C 为CaCO 3,D 是一种含三种元素的含氧酸盐,该盐只能是NH 4NO 3,分解生成的R 2O 为N 2O 。
A 为Ca(NO 3)2,B 为(NH 4)2CO 3。
(1)C 的物质的量为
1.25 g÷100 g·mol -1=0.012 5 mol 。
(3)N 2O 的物质的量为0.56 L÷2
2.4 L·mol -
1=0.025 mol ,N 2O 与H 2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答案 (1)0.012 5 (2)164 g·mol -1 96 g·mol -1 (3)1∶2 2 g 80 g·mol -
1 44 N 2O (4)Ca(NO 3)2+(NH 4)2CO 3===CaCO 3↓+2NH 4NO 3
13.(2017·江苏卷)碱式氯化铜有多种组成,可表示为Cu a (OH)b Cl c ·x H 2O 。
为测定某碱式氯化铜的组成,进行下列实验:①称取样品1.116 0 g ,用少量稀HNO 3溶解后配成100.00 mL 溶液A ;②取25.00 mL 溶液A ,加入足量AgNO 3溶液,得AgCl 0.172 2g ;③另取25.00 mL 溶液A ,调节pH 4~5,用浓度为0.080 00 mol·L
-1的EDTA(Na 2H 2Y·2H 2O)标准溶液滴定Cu 2+(离子方程式为Cu 2++H 2Y 2-===CuY 2-+2H +),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30.00 mL 。
通过计算确定该样品的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n (Cl -)=n (AgCl)×100.00 mL 25.00 mL =0.172 2 g 143.5 g·mol
-1×100.00 mL 25.00 mL =4.800×10-3 mol n (Cu 2
+)=n (EDTA)×100.00 mL 25.00 mL =0.080 00 mol·L -1×30.00 mL ×10-3 L·mL -1×100.00 mL 25.00 mL
=9.600×10-3 mol n (OH -)=2n (Cu 2+)-n (Cl -)=2×9.600×10-3 mol -4.800×10-3 mol =1.440×10-
2 mol m (Cl -)=4.800×10-
3 mol ×35.5 g·mol -
1=0.170 4 g m (Cu 2+)=9.600×10-3 mol ×64 g·mol -
1=0.614 4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