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之美阐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之美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日,在地铁中,见两位女子,一位施着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象早晨一股清新的风,留给人一种纯净的感觉。
一位则浓妆艳抹,除了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
是的,淡比之于浓,或许因为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才容易被人接受。
于是,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大自然蕴涵“淡之美”的真谛。
安吉龙王山以它的恬静淡适引来了众多摆脱喧闹寻找安谧的游客。
你沿着一条峡谷漫游,谷底铺满了大块光滑的石头和细小的鹅卵石,清浅的谷水缓缓流淌,游鳞可数,时不时还可见到数条国家保护动物——娃娃鱼。
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到处是翠绿的松柏,褐色的藤葛,苍劲的青竹。
清风徐来,淡香入鼻,你会沉浸在春意的绵绵的情思里。
忽然,你发现一条比拇指稍粗的山泉垂直飞落,溅起点点水花。
青砖绿瓦就坐落在山泉的附近。
房子的左右两边种着几畦蔬菜,几丛疏竹,开着一片野花,一位老者躺在竹椅上闭目养神,几个孩童则在一旁嬉笑着,玩耍着。
这种恬适之美是否比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更令人神往。
人居于此,无心于世的野情,也如碧涧清流,一片澄明!
水墨画深得“淡之美”的意韵。
我欣赏过无数的水墨画。
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经营出一个意境。
墨色有时淡的接近于无。
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者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
那大片大片的空白,其实是给你想象的空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那便是水墨画追求的效果。
品绿茶便得“淡之美”的怡乐。
茶,无喧嚣之形,无激昂之态,无刺激之性,一盏浅注,茶叶在杯中徐徐翻滚、展开,一缕缕热气冉冉上升,茶汤现翠、淡雅、醇和。
喝一口,苦中带涩,瑟中有甘,生津,通气,舒心、解乏。
闲暇之余,约上几位好友,在典雅的轻音乐的伴奏下,相对品茶。
上等的茶叶,优质的泉水,平和的心态,往往将身边的灯红柳绿、车马喧哗赶走,超凡脱俗之气隐隐袭来。
修身养性的无穷乐趣可见一斑。
人生世相莫过于此。
“淡之美”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忌昵忌隙——君子之交淡如水。
朋友去留、结交和散伙都很自然。
密如胶漆倒是于人诸多不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反而会使人陷入“对方属于我所有”的心态。
水清则无鱼,距离产生美。
夫妻之间,子女之间还留有间距,何况朋友?当然,求全责备更导致于间隙不断。
过密的朋友,往往了解得也为深刻,一旦分手后,彼此之间还会产生相互攻击的情况。
太浓烈了,才会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倒不如像水一样地坦然相处,忌昵忌隙,彼此更怡恰切。
切记结友时,“人至察来则无徒”,分手时“不责人小过,不念人旧恶,不发人隐私。
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一切随缘。
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自安乐。
曹操已立曹丕为太子。
见幼子曹植更有才华,文名满天下。
便有易储之念。
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问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该怎么办。
贾诩说:“愿你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理数,也就这样了。
”一次曹操亲征,曹植朗诵自己歌功颂德的文章,即讨父亲的欢心,又可显示自己的才能。
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
问他为何,他埂埂咽咽说,父亲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默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
反过来,大家到觉得曹植只晓得为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于人子之孝道,作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
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吧?结果依旧未改变曹丕太子的地位。
可是曹植仍不吸取教训,不收敛锋芒,而广交名士,以才名炫世,最终被曹丕置于死地。
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固然是人的本能,但欲望膨胀无极限,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消说,保不定落得个身心俱焚也枉然。
还不如看得淡一些,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只顾攀登莫问高,来到手中的欣然接受,要从手中留走的怡然放手。
快乐未曾忘记,苦恼尽力摆脱,这样才能多一份坦然,少一分落寞。
佛学大师缄言:“做人应知恭谦让,争名夺利定召祸。
和与人处受人敬,退后一步天地阔。
不贪钱财不贪功,清心寡欲自安乐!”
随遇而安——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代大文豪、理性的政治家苏轼,受迫害不止。
宋神宗时,因诗刺新法,被罗织罪名投狱;哲宗时,更以“讥谤先朝”的罪名,远贬惠州、詹州。
这些遭遇却练就了一个旷达、灵动、潇洒、随遇而安的人生!他默默的忍受深重的冤屈,忍受命运的摆布,一边为社稷天下黎民尽职尽心,一边陶醉在自然的乐趣和学问的启迪中。
深受佛老的影响,以一种无拘无束的性情,写出了许多达观而飘逸的诗篇。
一日,苏轼与几位友人在沙湖道上遇雨,“同行皆狼狈”,口生抱怨,而苏轼却浑然不觉,却从雨中享受无穷的乐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是一种在冤屈面前怎样的淡泊、达观的态度啊!
在也无风雨也无情的黄昏,假如我给苏轼到一杯上好的龙井茶,不知他是否脱下蓑衣陪我小酌片刻,说说这一片林子,这一片雨,以及明天早晨的晴。
“此心安处即吾乡”外界的晴、雨随他去。
近,读《顿悟人生——禅宗的人生哲学》感悟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禅道。
禅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土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既然如雪泥鸿爪,随时会灭,我们又何必不淡泊些,不超脱些!
亲近自然
一部电视剧这样开了头:
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路,蜿蜒盘旋。
路的两边是篱笆墙,墙里是菜园,沿墙还有数十株高大的李子树,茂密的枝叶在石板路上投下大片阴凉,也箭碎了一块块的阳光,风动影动,一块块的阳光便在石板路上跳跃,像一枚枚闪亮的小镜子。
密叶间还暗藏着红透了的果实,散发出实在的喜悦。
不知怎么的,我的眼睛一热,电视剧的景致照亮了我内心一些久远的场景。
那是一个与自然相贴近的年代。
与自然相贴近的时候,心里一片亮堂,所有的日子似乎都充满了澄明而灿烂的阳光,随便就能在那条青石板小路和那片竹林里找到一份透明的快乐。
在那个年代里,我们不知道忧伤,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时间,完全可以从容的一遍一遍设计未来,缤纷的未来就像阳光下枝头上的李子,闪着柔润晶莹的光在等着我们。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忧伤光临了我的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听到岁月流逝的哗哗声。
匆忙的生活里,所有崭新的设计都显得来不及、来不及,而要坚持已经拥有的生活,也变得很艰难、很艰难。
哗哗的流水总是在说,要逝去,要逝去,要逝去。
这时候,我开始怀念那段澄明灿烂的岁月了,我开始亲近自然了。
因为现代都市,所有的窗户的地方差不多都被铁制的护窗严密的封闭了,所有的房门都被加厚的防盗门所堵严,所有的心灵都在“先从猫眼里来识人”的防范心理下被扭曲。
于是亲近自然的欲望就想洪
峰决堤一样一次一次突破理智的警戒水位。
我常常走进一片自然。
我踏过晃晃悠悠的吊桥,走上六角凌花的水泥板铺成的小径时,感到了自然的呼吸。
我穿梭于葱葱郁郁的树丛,手触阔叶的棕榈、细叶的松衫、绵长的竹稍、还有茸茸的藤蔓······感到了心里滋生了一片温柔柔的清凉。
我停息在山居民房看雨,纷至沓来的雨脚落在参差错落的叶儿上,摔碎了,扑落下来,零落入泥。
雨雾浸润肌肤,点点滴滴洗却了尘世的劳顿与浮躁之际,竟觉眼前空旷迷离。
恍惚间,神思轻灵直入雨的晶莹和山林的肃穆,而身躯则悠悠然融进花鸟草鱼的律动了。
我常常走进山水禅诗。
比如唐山灵一禅师的《溪行纪事》:
近夜山更碧,入林溪转清。
不知伏牛路,潭洞何纵横。
曲岸烟已合,平湖月未生。
孤舟屡失道,但听秋泉声。
在幽静的溪谷中,在清澈的溪流上,晚烟荡漾,夜色迷离;万籁惧寂之时,惟有秋泉之声淙淙。
好一股超然、清新的人生风采。
比如皎然的《题湖上草堂》:
山居不实剡中山,湖上千峰处处闲。
芳草白云留我住,世人何事得相关。
如烟云,如野鹤,无羁无系,无忧无虑,好一片恬淡的心境!
亲近自然,就是亲近了最本真的自己。
亲近自然,用自然的美好冲洗和疗养心灵,人就可以用阳光气息般的心情从容面对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