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礼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张家口市礼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
走向一种政治寓言体批评
这是一个到处都充斥着批评与批判的时代。
各路“公知”活跃于网络微博,兜售着关于民主、人性的神话;韩寒们以戏谑而慧黠的文字,嘲弄着当下社会政治的种种困窘。
这个时代泛滥着批评,理论要多思辨就有多思辨,言辞要多激烈就有多激烈;可是当我们从思想的交锋转向社会现实,却发现普通人的生活正在越来越沉重,未来正在变得空前不确定。
周志强教授《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看懂你自己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正出自对眼下中国思想现状的不满和反思。
在作者看来,当代中国“公知”的思想生产,是借助新媒体而涌起的思想泡沫;而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赵本山小品乃至“中国好声音”等娱乐节目,又都在“笑声”与“感动”中完成了对沉重现实的柔化。
一方面是公众借助微博、网络所进行的种种发声行动,滋生着一种“广场政治”的民主幻觉;与此同时学院式批评生产进入日益专业化、封闭化的境况中,拒绝与社会现实的短兵相接。
在这里,我们再度陷入的困境是:我们如何批评?如何激活文化批评真正的有效性?
不妨用一种“政治寓言体批评”来概括作者在这本书中所探索和实践的文化批评的出路。
二十世纪理论界对“寓言”的最精彩概括来自本雅明,在他寓言式的书写中,我们看到的是碎片,也正是这些碎片,携带着历史的印迹,在每一个瞬间性中导向丰富的未来。
也正是在作为一种“寓言”的意义上,《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捕捉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场:“公知”约架、学者斯文扫地、穿越剧流行、恶搞文化糗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官场小说搅起“黑幕叙事”、电影大片连番轰炸……正是在对这些碎片化场景的拼贴中,在作者的忧郁思考中,一个时代在这种寓言式的打量中,变得清晰起来: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日益严峻的贫富分化,一代青年在沉重的房价压力下,仓皇四顾找不到出路,在一个以市侩主义与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文化语境中,理想主义完全丧失了其正面的价值意义。
再一次地,我们看到了本雅明在他的寓言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沉郁悲悼的历史意义:在一片废墟之上,面对历史的绝望,思想必须生长起来。
本雅明说:“寓言的沉思必须清除对客观世界的最后幻觉,完全用自己的手法,不是在世俗物质世界上嬉戏地而是在天堂的注视之下严肃地重新发现自身。
”是的,我们没有一劳永逸的药方,也没有彼岸的世外桃源,唯有在冷静地分析与沉郁思考中,开启一个新的未来。
(摘编自《读书》)
10、下列对文章所说的“寓言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种寓言式的书写,在这样的书写中,我们看到的是携带着历史印迹的碎片。
B、是周志强教授《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一书中的捕捉到的中国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场。
C、是变得清晰起来的“环境压力”、“贫富分化”和”“高房价压力下的一代青年”等。
D、是二十世纪理论界本雅明的最精彩的概括,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沉思。
11、在《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一书是如何激活文化批评真正的有效性?请概括回答
1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在一片废墟之上,面对历史的绝望,思想必须生长起来。
”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
10、C
11、答:以一种“政治寓言体批评”方式激活文化批评,即指周志强教授捕捉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场进行碎片式的拼贴,并进而思考,使得现有的社会问题变得清晰起来,从而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反思。
12、答:在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正在越来越沉重,未来正在变得空前不确定的思想状态下,我们应该清除对这种现状的幻觉,在公正、民主、正义情况下严肃地思考,坚持不懈地冷静分析中开启一个新的未来。
2.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
从简朴到简约
冯骥才
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
③它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审美是文化中深层的要素。
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④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
首先它们的历史较为单纯,没有太多的文化的更迭;再有是地处偏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
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几乎沉迷了二百年,弥漫了整个朝野。
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
在北欧人的审美中几乎找不到巴洛克的文化成分。
没有过深过重的人文积淀,反而使北欧较轻松地找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位置。
⑤比较起来,中国就麻烦多了。
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
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到了“不爱红装爱武装”年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
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
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
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作“现代秀”。
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
没有现代审美,也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⑥再看看北欧人。
看似他的传统的横平竖直和很少雕琢,极容易与现代工业审美结合,其实不然。
比方,他们与德国人不同。
有着重工业传统的德国人更喜欢用钢铁作为建筑与器物的材料。
北欧人则坚持使用他们传统的木头。
在这些森林茂密、盛产木材的国家里,他们在温暖的木屋里,使用木头造床、桌椅、盆罐、勺子和笔杆来生活。
木的文化深入到他们的骨头里。
今天他们依旧坚持使用这种具有亲切感的材质,而且决不刷漆,凸显木头的本色与气息。
这样,木头本身的质感与色泽,已成为北欧人简约的现代审美的元素了。
如果说德国人的现代审美多一些冷峻,他们则多一些亲和。
⑦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
我想它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
瑞典是崇尚发明和设计的国家。
瑞典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使用自己的传统元素时,要做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决不草率。
在这一点,看看瑞典人的家居装饰的连锁店“宜家”里的各种物品就会一清二楚。
另一方面是公众的认可。
没有公众认可,就不会成为集体审美。
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⑧然而,这公众的认可需要全社会有着现代审美的要求,需要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与文化水准,这就必须要有美育教育,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
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
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
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
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
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
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⑨在这一点上,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1.第①段加点词“整体性”在文中的意思
是。
(2分)
2.简析第④段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欧人坚持使用传统的木头并逐渐形成简约的审美元素,使他们不受现代工业审美的影响。
B.“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写出了中国社会审美标准被破坏后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的状况。
C.中国印、祥云和“画卷”的设计成功,表明知识界在提高公众审美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商业化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社会的原因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现代文化。
4.第⑤段中说“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原因是:(3分)
(1)
(2)
(3)
5.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6.根据全文,北欧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成功转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北欧城市建筑从内到外呈现出的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性。
(2分)
2.以此证明北欧文化受欧洲文化中心的重大文化思潮影响甚微,(1分)具有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的历史文化优势。
(1分)
3.A(3分)4.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甚至遭到破坏;(1分)近代以来中国审美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1分)政治动荡时期,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
(1分)
5.B(2分)
6.①合理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注重和工业时代审美与现代科技能力相结合,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的一种自己文化的主体元素。
②在保持本国审美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合理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
③开展全民美育教育,提高国民审美素质和文化水准。
④鼓励知识界在提升国民审美素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略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偷马贼
艾芜
半夜过后,隔壁店里一些过夜的马夫,忽地吵闹起来,原因是打失一匹马。
不久又听见说:马已找回来了,贼却在山那面躺着。
大家都一时嚷着高兴的声音。
这事我没兴趣,便一直睡我的。
可是,我的店老板却来掀醒了我。
他一面搂着披起的衣衫,一面小声向我说:
“你去看看吧,不晓得哪个倒了楣,说不定就是老邓……唔,不管他是哪一个,你把这药给他,止止痛也好。
”随即将一个小纸包递给我。
他的心肠倒并不见得怎样好,平日一个落难的向他求乞,他只道:“去你的吧,我这里开店子,不是善堂!”目前他这样好善的举动,就不免使我颇为奇异。
天空没有月,到处现着密密麻麻的星点。
我慢慢爬上山坡。
一路伏在暗中的丛莽,轻拂着小风,凉凉的,有些润湿,且杂着各样树叶的味道。
差不多找到了天亮,草丛中有人叫我。
等我从他鼻血模糊的脸上认出到底是谁时,我吃惊得了不得。
原来他并不是我们意料中的偷马贼,却是常常看见的老三,一个矮小个子,又瘦又黄,风都吹得倒的家伙。
这时他见了我,现出很急迫的样子,问我道:“他们都知道了吗?”
“什么?”
“我偷马的事哪。
”
他现着十分嗔怪的神情。
我就随口说道:“这怎么不知道?不知道,我怎会来呢?”
他才闭一闭眼睛,满足地抒一口气,好像刚完成一件大事似的。
他接着药,不马上擦,又问我道:“他们说我什么没有?”
“说你?没有!大家只晓得一个偷马的倒了楣就是。
”
“怎么?那些马哥头连我老三都不认得么?”
他脸上现出失望和不快的气色。
他咬着牙齿,忍着痛,竭力做出一个偷马贼的英雄样子。
但话声却是破碎的,令人觉得加倍可怜,亦复可笑。
“你为什么要干这样的事呢?……听我劝,养好伤,去做点正经事吧……偷马!不是你我干的呀!”
他听见我这番话,便笑了一笑,略带讥刺的口气说道:“噗,什么是正经事呀?……你看我怎么样?一向不是饿得皮包骨了么?你倒在路上,一丝丝气了,我敢打赌,也没人给你一口米汤吃的,嘿,这就是要做正经事的好报应!”
他的话倒有几分道理,但他的神情却激怒了我,便没好声好气地驳他道:“你要是一直这样干下去,包你还有拳头吃的。
你看看你自家吧!瘦骨朗筋的,经得起几回打?”
他竭力微笑着,现出诚恳的样子。
“我请问你,是你老板叫你拿药来的吧?他为啥要这样讨好呢?黑更半夜也叫你来?……我告诉你,就是因为这里有个偷马贼呀!如果是什么抬滑竿的,他肯管这笔闲账么?”
我见他太高兴,心里起着反感,便冷冷地说道:“我觉得,一个偷马贼应该硬朗,结实,个子高大……像你是不行的!”
他一点也不生气,只是微笑道:“你说得对!……可是,我会再干第二次么?”
他顺手搔一搔头,乏力地笑着:“我问你,老邓、大老杨他们,在你们店子里又吃又喝会过账没有?……原因在哪里呢?……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偷马贼处处可以逞狠呢?”
这一来,我如梦初醒,明白我老板的善举了。
同时,却又不服老三这种先知一般的神气,便抵一抵他的肋巴骨。
“处处逞狠?为什么你又挨打了?”
“不是那样说呀!”他略微窘迫地笑,“俗话说得好,人多为强,狗多为王。
我一个人,怎么能敌住那许多牛呢?要是我也人多,那就开抢了,还用得着偷?就该改成抢马贼了,嘿嘿。
”他又拿手摸一摸他的衣襟口。
随后,他见我沉默着,就自言自语地,现出盘算的神气。
“你想想我们这辈子人,一落下娘胎,就连针尖大的地方也没有。
……妈的,这世道简直岩石一样,总是容不下你我干鸡子!……你想,我该怎么样呢?那还消说,只要裂出一条缝,我就要钻进去。
我呢,你看三分不像人,七分不像鬼。
可是,从明天起,在这几百里内,吃吃喝喝,谁敢不赊我老三的账呢?这就是我老三寻着一条裂缝,钻进去了。
”
“好的,你钻进去了。
一旦人家把裂缝补好,那你又怎么办呢?”
“补好?那一定要把它捶得更开些,更宽些!”他突然现出狞恶的样子。
这时,我蓦地感到这个弱小人物的高傲了。
我蹲在他的身边,替他擦药,还对他有些同情,现在才觉得,在他身上升腾起了强烈的争生存的欢乐感情,是用不着任何人的怜悯的。
后来,等我要离开这个山谷时,他已吃得油光满面,变成矮壮的汉子了,并且常常骑在没鞍子的马上,往来山中。
对我也不再称老哥,只轻佻地叫道:
“老弟,老蹲在一个地方,会发霉呀!去找找裂缝吧!”
(原载1936年6月29日《大公报·文艺》,有删节)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店老板叫“我”送药给偷马贼情节,表现了他对偷马贼的畏惧,为老三通过做偷马贼成功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埋下伏笔。
B. 小说中老三被打后的惨状和日后的油光满面,“我”对他的怜悯和他的洋洋得意都形成巨大的反差,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
C. 老三信奉“钻裂缝”的哲学,就是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与其正面抗争,先钻进“裂缝”躲避,等形势变化之后再谋求改变。
D. 老三做偷马贼,不但不掩饰,还惟恐别人不知道;被别人知道后他反而活得更滋润。
老三这一形象是当时畸形社会的一个缩影。
13. 简要分析“我蓦地感到这个弱小人物的高傲了”这句话。
14. 小说以“我”和老三的对话为主体有哪些好处?
参考答案:
12. C
13. 老三身体瘦弱,生活穷困,十分弱小;他能看穿这个黑暗的世道,知道作恶反而有人讨好;他身上升腾着强烈的争生存的欢乐感情,不用任何人怜悯。
14. 小说以对话为主体,使情节更加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对话,“我”和老三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老三“钻裂缝”的论调,隐含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引发读者的思考。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题中C项,“不与其正面抗争,先钻进‘裂缝’躲避,等形势变化之后再谋求改变”错误,应为“努力抗争,找到裂缝,以求
生存”。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句子含义的能力,要求分析“我蓦地感到这个弱小人物的高傲了”这句话的含义,分析句子含义注意结合上下文和句中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结合文中的“一个矮小个子,又瘦又黄,风都吹得倒的家伙”分析其“弱小”;结合“可是,从明天起,在这几百里内,吃吃喝喝,谁敢不赊我老三的账呢”“在他身上升腾起了强烈的争生存的欢乐感情,是用不着任何人的怜悯的”分析其“高傲”即可。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材料安排的能力,要求分析小说以“我”和老三的对话为主体有哪些好处,首先从“对话”的通用的作用分析“对话”省去不必要的叙述,快速推进情节的发展;“对话”本身就是语言描写,便于塑造人物形象;然后结合内容从内容的角度分析,“你为什么要干这样的事呢?……听我劝,养好伤,去做点正经事吧……偷马!不是你我干的呀!”“你要是一直这样干下去,包你还有拳头吃的。
你看看你自家吧!瘦骨朗筋的,经得起几回打?”“好的,你钻进去了。
一旦人家把裂缝补好,那你又怎么办呢?”等写出我的懦弱;“我问你,老邓、大老杨他们,在你们店子里又吃又喝会过账没有?……原因在哪里呢?……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偷马贼处处可以逞狠呢?”“你想想我们这辈子人,一落下娘胎,就连针尖大的地方也没有。
……只要裂出一条缝,我就要钻进去。
我呢,你看三分不像人,七分不像鬼。
可是,从明天起,在这几百里内,吃吃喝喝,谁敢不赊我老三的账呢?这就是我老三寻着一条裂缝,钻进去了。
”可见“老三”的抗争,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同时“裂缝”的理论,隐含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引发读者的思考,暗示文章的主旨。
【点睛】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如比喻义、象征义、反语义、双关义、指代义等,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象征义,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反语义,要将褒贬互换;双关义,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指代义,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列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
”(《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呜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
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
”(《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
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
③孳孳:即“孜孜”。
④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
⑤间:不同。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2分)
答:
(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要点】都批评了过分关注“利”的人。
(意思对即可。
)
(2)(4分)【要点】孔子认为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善”人;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利”思想的影响,才能成为舜一样的“善”人。
(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
略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
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
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
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
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
由是益与时不合。
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
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
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
”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
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
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
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
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
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
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
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
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